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P15

  ..續本文上一頁那如果再進一步,非非非有,又變成什麼,我們會被這個文字搞混,其實我告訴你,都一樣,你下面加一百個非呀,上面加一百個非呀,其實都不離開什麼,有跟空,注意聽!就是這樣子而已,他只是強調的一直在破其實都不離開一個根本,所以你們注意喲!你們將來不要被這個非搞混了,人家說有,你說非有,他說什麼非有,非非有,再來一個非非非有,我告訴你,你會被這個非搞混,對不對,你們很簡單,你們回到原點來就好,怎麼講都不離開有、非有,就是這樣子而已。不要被這個非字搞混了。

  有人以爲于有空之外,另有一非有非空,是不是又執著了,爲了破有會執著空,來不得已講非有、非空,好,現在又有人以爲有跟空以外另外還有個非有非空的東西出來了。

  不能理解即有空而超越的泯寂妄執,仍從橫的去了解,故進而更說∶有空與非有非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才是勝義,這是複中之複,也可說圓──具足。

  這樣知道意思吧。今天講非有非空是在破對空有的執著麼,好,今天這個藥變成病,那怎麼辦,要破這個認爲實有,實有非有,非空的這個觀念那可以進一步說非有非空還是世俗,不是真正的勝義了,真正的勝義是什麼?是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再進一步再破,這是複中之複。單複,複上加複,也可說圓──具足。那麼注意聽!我們大乘佛法講圓教,圓法,大概注意都在這裏,提升到一個更高更高的那個否定的那個境界,那是最圓滿的。

  其實,這與說有空二谛的「勝義空」,意義還是沒有什麼不同。

  是不是,還是在顯勝義而已,還是在顯空性而已,但是他有什麼,破的功能,對那些執著的人,有破的功能,其實根本理論是一樣,完全一樣的。

  所以叁論宗說∶ 凡言語所表诠的,心行所緣慮的,都是世俗,你講得出來的法了,不管你怎麼講,你心裏還能夠緣慮,有所緣,還能思維,心還能思維得到的,能夠接觸得到的,都是世俗了,講得出來的,心裏能感受得到的,接觸得到的,都是世俗。

  唯有「心行語言斷」的,方名爲勝義。幹脆了,這個就直接最幹脆了,你能語言表達的那個都不是了,心所緣相的還能心所體會感覺的那個都不是了,所以我們還有講心行斷滅,心行要斷滅是不是,方名爲勝義。

  這樣,叁論宗所說的四重二谛,實只是一重二谛,這樣知道意思吧。他只是一直破一直破,我在看那個方東美那個教授他談《華嚴經》,他裏面有談到叁論宗,他認爲叁論宗棒,這個修行我們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他是連續了四層提升到最高的境界,他認爲那個是最棒的,他的講法是什麼?我們隨著體悟,那我們的好象有一個東西一直在提升,提升到第四重,那是最高的,那是跟本體相近的那個才是的。其實,我看到這裏的時候,我也覺得,唉,你看,方東美教授是很了不起的,他是對《華嚴經》非常有研究的,也是相當有內涵的,但是我覺得他最後還是沒有離開這個觀念,他最後認爲那個四重最高的那個,那就跟這個法華,這個天臺宗的法華講的最高的境界才相應的,所以有時候你看,導師爲我們叵析這些觀念,那我們對這個法越了解,對這個有空的問題越了解我們就不會迷惑了,不然說實在的,我們在一般的論書或者一般的講解的這個書本裏面每一個都寫得很好,都非常的有境界,我們是搞不清楚的,到底是了義還是不了義,你真的分不清楚,所以我覺得導師爲我們抉擇這些真的是太重要了!太重要!所以導師也告訴我們:即使四重二谛好象超越了叁次更高,其實還是根本的沒有離開一重二谛。

  不過約衆生的根性不同而差別說吧了。跟前面是一樣的,橫豎說,這裏的單複,複中複還是一樣,還是什麼,爲不同根性的執著而産生的說法而已,根本還是在一重二谛,俗谛跟勝義的二谛沒有離開這個的。表面上看起來一直破一直破,越來越高哪裏有越來越高,這個根本沒有所謂的境界麼,那如果是越來越高,那個境界就有好幾層啦,哪裏是這樣佛法講根本只有一重哪裏有好幾重,這個我們要明白!這個地方,真的,你只要用心把這個幾個重點,用心回去再體會一下,因爲這裏很重要!你這裏真的明白了,你真的有擇法眼!你將來走到哪裏,人家談什麼你不會顛倒,不會跟著人家跑,你不會糊塗,啊!太重要了!

  各位大德:我們今年新的開始了,希望今年大家都能有所收獲,我們現在翻看p225頁,最後一段,我們上次是講單複。那麼現在講叁論宗的橫豎說。 

  

  叁論宗的橫豎說,與辯證法有類同處,也有不同處。依辯證法,有是肯定的 ──正,空是否定的──反;亦有亦空是綜合的──合。他所說的合,實是更高級的正。正反合的辯證過程,都是順于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換言之,即唯橫而無 豎的。因爲所說的合,它還歸于正,不過是更完滿的正而已。

  我們都知道西洋的辯證法,正,反,合。那麼叁論宗談到的所謂的橫豎,跟辯證法有相同的地方,當然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其實,我們講正反合的合,這裏有一個重點就是說,其實只是更高級的正,比如說,從正面看,從方面看,最後綜合看,這個綜合看其實是什麼,把正面看襯托得更精細,所以他這裏講合其實是更高級的正,其實還是襯托什麼,更正確的,更圓滿的那個正而已。但是在辯證法的過程,這裏有講,不管是正反合,都是順于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我們只要講到名言那,我們都知道這個是世俗谛麼,只要是正反合的辯證過程都一樣不離開世俗名言就對了,也就是說,從橫跟豎來說只有橫的不是豎的,橫的就是俗谛,豎的就講真谛的意思。

  叁論宗所說的橫豎單複,都是順于勝義的。那麼這個地方就是跟一般辯證法不同的地方,辯證法的話是世俗的名言,但是,叁論宗所說的橫豎,單複都一樣都是順于勝義,不是世俗的而已。

  如說有是正,空是反。空義雖含有二種性質∶一、否定它──錯亂的執相,二、不礙它──緣起的假名,但不礙有的空與否定戲論的空,還是空觀的過程,而不是究極的。

  這裏就用叁論宗的這個勝義的部分來講,比如說“有”是從“正”來講的,“空”是用否定的“反”來講的,所以下面有兩種空義,所謂的空,否定他,他否定的是什麼——錯亂的執相,我們在講“空”的時候,那麼有的的人認爲是在破“有”,其實不是在破“有”是在襯托出“有”的本質,由于衆生對“有”執著是錯亂的,是執相的,一定要把它怎麼樣否定這個執著,錯亂的執相,而不是在否定“有”的本身,那麼,第二空義又可以顯出緣起的假名,沒有障礙的,由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麼,才能顯出緣起的萬法,所以一方面是在否定實有感顛倒執著的部分,一方面反而襯托出他的真實內容,由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的緣起的假名反而是能成立的,所以這個緣起假名但不礙有的空與否定戲論的空,還是空觀的過程,而不是究極的。也就是說,從緣起的角度來看是不礙有的,雖然講“空”是不礙“有”的,另外在否定他的錯亂相的時候,是否定戲論的這一部分,這兩種“空”都是“空”,但是導師這裏點出來,這個就是空觀的過程,不是究極,爲什麼?下面就講。

  因離執而悟得畢竟寂滅,才是空的真意。

  不管是緣起的有還是錯亂的形相來展現空義的時候,那個只是空觀的過程,而真正我們用空要體會到他畢竟寂滅,才是空的真義。比如說我們體會到空性,是要能所俱寂,要能夠離開一切的執著真正的體會到法性的寂滅,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講空的目的跟意義,比如說我們今天修行,我們都執著在萬法是實有的,産生愛染執著,那我們就講空義,來破這個執著的實有,那理論上觀念上我們在修學在體會的過程,我們可以慢慢了解這個法義。但是了解法義跟深觀空性還有距離,即使我們今天在觀照所謂的空義的時候,我們可以體會到生滅的現象的非實。

  那如何體會他的不生不滅,這個在理論上很容易明白,但是,如果親證寂滅法性就不一定那麼容易了。爲什麼?你真的要能所俱寂,能觀所觀都要俱寂,那真的要親證寂滅法性,那個才是真正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不管修什麼,最後體會到所謂的畢竟寂滅,這個是什麼?他的功能是什麼,我們的貪嗔癡煩惱才能止息,如果今天不能體證到寂滅的法性,那我們這個貪嗔癡煩惱是不是能止息還是一個問題。

  佛法爲引導衆生悟入勝義,所以論辯的過程,雖與辯證的過程相近,而說空,說非,卻不滯于有空的總合。

  這個地方導師點出一些讓我們比較容易了解的重點,我們佛法今天講空講有,他只是爲引導衆生悟入勝義,所以在辯證的過程跟辯證法很相象,但是今天,我們今天佛法講空或講非,都在否定,這裏重點卻不滯于有空的總合,與西洋的辯證法正反合的合是不一樣的,不會停滯在那個地方。

  衆生的根性,是順于世俗的,即總是順于正或綜合(正)的。

  也就是說我們從世俗的角度很容易把正的這一邊,或者是合的這一邊執爲實在的,就是很容易在這個地方産生執著,所以說順于世俗的,所以總是順于正的或者綜合的這一邊。

  但是如佛說俗有與真空,佛說的空用意是豎的,超越的,但衆生從相對的見地去看,以爲空是偏于一邊的,亦有亦空的綜合,才比較圓滿。

  爲什麼要點出這個重點?因爲這個重點非常重要!我們今天講“空”,實在是否定“有”的實有性,不是在否定“有”,但是一般衆生的根性,他這裏講他這是順于世俗的觀念。今天佛陀講俗有也就是緣起的有,跟空,真空,佛今天講這些的目的是豎的是超越的,但是我們總是在相對的觀念裏面去看,以爲“空”跟“有”是什麼,是相對的,所以認爲“空”是一邊“有”是一邊,應該怎麼樣,亦有亦空,才是綜合的,這個才是圓滿的,這個就是衆生站在世俗的這一邊的相對觀念來作判斷的,但是佛陀今天講的空不是在破“有”,而是在顯緣起的“有”,是在破自性的“有”。這樣的“空…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