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都實有,一定要全部空到連一切法相都沒有,那這樣就太超過了,這個叫太過派。認爲什麼都空不行,一定要保留一些,有一部分是自性的,我是空法不能空,保留一些自性,這個就是什麼不及,沒有恰到好處。這叁個重點,如果我們把握住了,以後在研究不管哪一宗哪一派的經論的時候,你們就先已經把握到重點,
進一步說∶對于有而不能善巧的知爲有,則對于空也即不能善達其空。
我們現在說有,我們說他是幻有、假有、緣起有、無自性,你對這個有沒有正確的把握,以爲這個有是是實在的,有自性的,這個就是不知其爲有,不知真正有的內涵。不知有就不知空,爲什麼?因爲有是緣起的當下即是空。你若把一般的有當作真正的有,緣起的有當爲實在的有,那你就認爲是不空的。真正的知有也必知空,真正的知空也必知有。
反之,對于空不能善巧的知其空,對于有也即不能善達其爲有。失空的即失有,失有的即失空。中觀者空有善巧,一切空而不礙有,一切有而不礙空,這才是善取空者,也即是能善知有者!這個第一部分中觀的思想重點講得非常的清楚,再來就講唯識跟真常。
『唯識者」,可說是不空假名論師。我們前面那講空假名、不空假名、還有假名空,先把那個內容了解了,然後才以我們叁系的思想來跟前面的這個空假名、不空假名跟假名空對照,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叁系的思想內容,那麼就是跟哪一種理論相合,我們就明白了。所以導師就講唯識者,可說是不空假名的論師,爲什麼?下面就是講他的內容。
『瑜伽論』等反對一切法性空,以爲如一切法空,即不能成立世出世間的一切法。
那麼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爲什麼唯識反對這個中觀,認爲這個是不了義,就是認爲一切法空那就等于是沒有了,或者是斷滅了,不能成立一切法。
主張依實立假,以一切法空爲不了義。這個就是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唯識者認爲空是什麼空?遍計所執那個才可以講空,依他起因緣所生的是不能空的。他把這個空字解釋成什麼都沒有,圓成實是不空的,我們講性空空性他是不能空的,那個都是有實在的,有自性有自相的。比如說依他起是因緣所生的,因緣合和的他說這個不能空,這個一切法都要有自相,說遍計所執是空的他說這個是可以講。因爲他本來就沒有麼,只是遍執而起的幻相,所以說他空是有道理的,即使說一切空一切假的法還是依實有的東西他才能成夠成立假,即使說假有也要依實而立,這個就是假必依實的一個根本不同處。
以爲一切緣起法是依他而有,是自相安立的,故因緣所生法不空。
我們前面講性空的是緣起,一切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爲什麼?沒有自性,沒有實性,需要一切其它的條件來組合的,我們叫緣起。緣起不是單一的,一定要有其它因緣的組合,只要是組合的表示他沒有自性,所以只要依他起就是空。但是他這裏認爲依他起的是有自立,自己的安立相,也就是有自相的安立,是有自性的,所以他認爲只要是緣生法都不空。
依他起法不空,有自相,世間出世間法才可依此而得建立,此是不空假名者的根本見解。
那麼我們就要注意了,唯識學跟性空空宗的道理剛好怎麼樣相反,唯識學重在相,現象,一一的相都有他的自性,就有他的特質不同的自性。最主要的就是假必依實,性空宗認爲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只要是因緣所生的就是沒有自性,沒有不變性,沒有單一的條件,而且要有因有緣的,無因是不能生的。唯識學剛好相反,他認爲一一法都有他的特質都有他的自相,你不能說他空。
其實從前面到後面我們這樣看起來呀,其實是對空的解釋不同,性空宗是認爲空是不礙有,因爲有是因空而有,無自性才能緣起一切法,有自性就不變那怎麼能緣起呢?所以性空宗講空不是在講沒有,而且能成立一切假法,一切現象都是因空才能幻現,所以這個有只是如幻的有,不是實在的有,不是永恒的有,差別在這裏。
所以空不礙有,有不礙空,但是唯識者把這個空義解釋成什麼都沒有,所以空是代表沒有的意思,那這樣子講起來的話,那是不是對空的解釋不同而産生的,這是一個問題,所以導師爲什麼把中觀判爲空宗,而唯識判爲有宗也就是這個原因。再來就是真常者。
「真常者」,自以爲是「空過來的」。對于緣起的畢竟空,他們是承認的。但空了以後,卻轉出一個不空的,這即我所說的真常論者。
導師把如來藏佛性的思想把它判爲叫真常唯心系,也就是這個道理。
他們以爲∶空是與小乘所共同的,有些人止于觀空,以空爲究竟,這是不圓滿的。
因爲叁乘,不管是聲聞,緣覺,還是菩薩所共同體證的都是同樣這個空性,所以他認爲一般人修觀空,以爲空了就究竟了,所以他認爲這樣子就不夠圓滿的。
頓根利智的大乘學者。從空透出去,能見不空──妙有。
真常者認爲這樣子才究竟,那麼如果是這樣的話這裏他所認爲的空是什麼,其實跟唯識還是差不了多少。
『楞伽』、『勝鬘』、『起信』等經論,都是承認妄法無自性,但皆別立妙有的不空,以此爲中道。
那麼這個地方是不是跟唯識的重點還是一樣,他認爲空是什麼,是沒有,萬法無自性,虛妄的法就像唯識的虛妄遍計所執一樣這個可以講是無自性的,但是不能斷滅,也不能什麼都沒有,一定還要一個什麼不空的妙有,他認爲這樣才是中道。
他們所講的不空,是在真如法性上講的,是形而上的本體論,神秘的實在論。
這個是重點!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真常論者的根本站在什麼地方?真如、本性、法性,那麼這個跟唯識講的性空的性空,圓成實差別有多少,唯識者認爲圓成實也是不能空的,空了怎麼能緣生萬法。那麼真常論者認爲真如法性是實在的,是不變的,是永恒的是清淨的,而且是什麼把它認爲是形而上的本體,就是形而上的實在論,那麼這個容易跟本體論一樣,跟外道的思想,大我的思想很容易,或者是本體論的思想很容易混雜。
導師下面就講,唯識家所說的有,側重于經驗的現象的,
一切法的現象重在一定要有有自相有自性,是在現象上認爲他有。
所以與中觀者诤依他不空這從空而悟證的不空──妙有,與中觀所說的緣起有不同。
唯識者講的不空是現象上,認爲他有自相有實性,是有在這個地方。
中觀的安立假名有,是依緣起法而施設的;中觀說有是說一切現象,但是這個現象是假名有不是實有,只要是緣起的就是假名有,就是這樣來施設的。
不空妙有者,本質是破壞緣起法的,他們在形而上的本體上建立一切法。
空是什麼講無自性,無自性才能成立一切法。但是他這裏講的不是,他說緣起的萬法是假的這個可以空的,但是形而上的有一個本體的實在的法,法性是不能空的,是由法性來成立一切法的,來建立一切法的,唯識是從現象經驗中現象上認爲一切法的現象是不空的,而自性是空的。好,跟真常一樣不一樣,也不一樣,所以大家這裏要分清楚,大乘叁系的差別就在這裏!所以有一個形而上的實在就是像本體一樣的真如把它當作實有。
是因爲迷真起妄,不變隨緣,破相顯性,都是此宗的妙論。
這個真如本性一下子迷了,所以才起一切的妄,但是這個真如呢,是隨緣不變的,我們執著在一切現象上只要破了這個現象,我們就能顯出他的真如本性出來,這個就是真常系的思想。
所以要走此路者,以既承認緣起法空,即不能如唯識者立不空的緣起。以爲空是破一切的,也不能如中觀者于即空的緣起成立如幻有。但事實上不能不建立,故不能不在自以爲「空過來」後,于妙有的真如法性中成立一切法。此派對于空,也還是了解得不夠。
這是導師的評論,那麼中觀的空是空有不二。那麼真常的,是認爲有一個如來藏的思想是性空,性空是哪一部分,是真如法性是不空的,那唯識他認爲不空的是什麼,是現象法相,一切緣起法是依他起的是有自相不空的。那這樣叁個體系是,你們現在能夠大概能厘清楚了。中觀是相跟性都空,即使有現象這個現象是假有如幻的,沒有實性的,所以性跟相都是畢竟空寂;唯識的是相不空,這樣知道意思吧;真常的是性不空,注意喲!這樣子你們把握這個重點你們就知道差別在哪裏,那這樣子真常的跟唯識也不一樣,唯識認爲是相緣起,緣起依他才緣起的部分是不空的;真常是認爲,性,自性是不空的;中觀是性跟相都是空的;這樣注意聽!你們可以了解這個重點把握這個重點!
因爲空而不得其中,太過了,以致無法成立一切;這才轉過身來,從妙有上安身立命,依舊是真實自性不空。
所以對于空義空理沒有恰當的了解,往往就會産生這個問題,不是不及就是太過,所以最後怎麼辦,空得太過了建立妙有,最後呢自性就不空了,變成有自性了。
大乘的叁家,法相唯識者是從不及派引發出來的,于諸法性空的了解不夠;失空即失有,所以不能不說自相有。真常唯心者是從太過派引發出來的,破壞緣起而另覓出路,是對于緣起有不夠了解,結果是失有也失空。
導師在評論都是有根據的,一針見血,對空了解的不夠透徹,不及,對諸法的性空了解不夠,空不能把握連有也出了問題,最後是不得不說自相。真常唯心者是空得太過了,連緣起法也破壞了,就是對于緣起的有不夠了解,結果失有也失空,一邊是對空不夠了解,一邊是對有不夠了解。所以前面那講的就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太過,什麼是不及,這樣子把叁系對稱起來我們就很明白,對于空有的內容前面已經講了,那從這叁家體系來對照,我們一對照就知道,。
這二派都是「依實立假」的,「異法是空,異法不空」的。
唯識跟真常這兩派都同樣的依實立假,唯識是認爲依他起的一切法有自相有自性;真常系的這邊認爲法性的這邊真如的法性是不空的,這是實在的實有。所以兩邊同樣依實立假,只是一個站…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