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

  第十章 談二谛

  從不同的角度跟主題,導師在剖析的內容都有一個共同的法義要我們明白,其實都有共同的地方。今天談二谛,也是談佛法的根本問題,那麼,不同的宗派、不同的體系也在談二谛。但是,同樣談緣起;竟然差別有那麼大,同樣談二谛;也是會有差別那麼大。我們今天從二谛的立場,你也可以看出來,其實,導師所抉擇的重點都一樣,不外乎跟外道的哪裏不同?同樣談二谛,聲聞的二谛,部派佛教的過程到大乘佛法的叁系的二谛哪裏不同?他也是把我們分析出來。其實,前面這些如果明白了,了解了,後面越談的,你就越明白。

  第一節 總 說

  總說就是大綱,先把佛法要談的主要論題,用大綱來建立架構,就是整體的大綱先明白。然後再了解他細部的,就是後面每一章、每一節分別來說那個細部的部分,那麼,先說大綱,後面講內容分別。

  二谛,爲佛法中極根本的論題。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導衆生轉迷啓悟,而引導的方法,即以二谛爲本,故對二谛應求得確當的了解。

  導師一句話就把二谛的重點點出來了。所有談佛法的目的,要讓衆生解脫開悟麼,那麼,用什麼方法去引導?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對“二谛”的這個理論要明白。佛陀他就用“二谛”的方法。第一,就是世俗谛;第二,第一義谛。從真俗這兩方面來引導你,從世俗的觀念、跟超越世俗的觀念,也就是世出世間就對了。世俗的,我們大家一般共見的這個現象、理論,我們的思維模式,他應用這一方面來讓你明白;還有另一方面是超越的叫第一義谛,這個是出世的,不外用這兩個方法來引導衆生去明白

  嘉祥、窺基都有『二谛章』,其它各派也無不重視。

  叁論的或者是唯識的嘉祥大師跟窺基大師他們,都有論著都有二谛章來解釋二谛的內容,然後包括其它的宗派也都非常重視,所以等于講佛法的各宗各派都不能離開二谛而說法就對了,只是對二谛的解釋內容各有差別,這個就是我們要分別,就象緣起一樣,哪一宗哪一派不談緣起,佛法的根本離開緣起就不是佛法了,問題是緣起的內容有差別,解釋不一樣,二谛也是一樣,緣起就不離二谛,二谛不離緣起。二谛的解釋也一味不一樣,爲什麼?對緣起理解不同對二谛了解也不同,這同樣的意義,那麼導師就把二谛的內容來分析的時候我們才知道跟緣起的差別是一樣的。

  『中論』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中論就是中觀論,那麼談到這個重點,諸佛也是一切佛,說法都是依于二谛,只要是佛爲衆生說法都不離開以二谛說法就對了。第一個就是以世俗谛,第二就是第一義谛,如果有人不能了解的話,怎麼樣去分別這二谛,那麼對于佛法的深義就沒有辦法了解了,那麼我們今天要研究法,研究佛法的深義,那麼你必須對二谛要有相當的體會跟了解,就是這樣子。

  從教義說,佛以二谛的方式爲衆生說法,故對于二谛不能確當辨別,即對于佛法也不能了解。『十二門論』說∶「若不知二谛,則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學佛法,不外爲了自利、利他、俱利,這可見修學佛法,應該對二谛徹底理解一番!

  【十二門論】也是一樣,不知道二谛那麼就不能自利利他了,自他共利就達不到了,那麼表示如果不懂二谛,自己也不能受用,也不能利益衆生,重點也是意思在強調二谛的重要。

  二谛即世俗谛、勝義谛,或譯作世谛、第一義谛,俗谛、真谛。佛依二谛說法,二谛中最主要的,爲凡聖二谛──或可名情智二谛、有空二谛。

  導師把重點點出來,講二谛主要的就是凡聖二谛,也就是情跟智的二谛,有跟空的二谛意思是一樣的。

  凡夫因迷情妄執,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識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爲世俗谛。

  我們一切衆生都叫凡夫,不了解真相不悟真理,所以迷惑于一切情感的妄執,所以凡夫的境界只有常識的世界,對于真相是沒有辦法了解的,都是世俗的這一部分,所以叫世俗谛。

  這裏就講世、是遷流義,俗、是浮虛不實義。依梵語,有覆障義,即凡情亂現虛妄不真而障于真相的。

  我們所謂的世俗就是有覆障,就是有覆蓋障礙,就是我們凡情的現起的一些虛妄不實的這些現象跟我們的知識認識反而是障礙真相的。這個叫世俗谛。

  勝義谛,是聖人智見體悟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認識所認識的。

  也就是說悟道的聖者,他是以智慧來體見一切法的真相,所以不是我們一般人的認識,那種所體驗的,這是特勝的真智界,故名勝義,即第一義谛。這是超越凡俗的真智慧,所體會的,所以叫勝義也叫第一義谛。

  佛法教化衆生使它從迷啓悟,這是特勝的真智界,那麼佛法教化衆生使它從迷啓悟,從凡入聖,主要以此二谛爲立教的根本方式。

  我們今天要悟道也是一樣,轉迷爲悟,要成爲一個聖者同樣的要體會此二谛。

  對二谛雖有各樣的解說,然主要是使衆生從迷執境界轉入到聖覺的境界。衆生因無明妄執,計一切法爲真實有的,由此引起生死流轉。

  現在點出重點,什麼是無明?什麼是妄執?就是把一切當成實在的了,實有的了,這個一句話很輕輕的,其實最重要!就是這麼簡單。迷迷在什麼?悟悟在哪裏?迷就是認爲一切法是實在的麼,你看到的一切法都以爲是實在的,包括自己的身心,就是因爲這個觀念認爲是實在的才引起造業生死流轉那,其實佛法談那麼多只是要告訴你,我們的生死的根源就是這個實有感的自性見,一語就道破了。

  要使衆生解脫,即必要了悟諸法是非實有的,其實佛法就是這麼簡單麼,因爲我們執著在實有感、自性見,起貪愛染著。那麼你要讓衆生解脫,就是要讓他如實的體會到確實一切法不是實在有的,悟得法性本空爲勝義谛。

  你如何讓他知道一切法,本自空寂非實如幻,只是緣起的假有,你能體會到法法的本空,這個就叫勝義谛。執著法法實有,這個是世俗的共見,叫世俗。體會法法本空,這個就是勝義。凡夫跟聖者凡聖二谛重點就是告訴你,世俗跟第一義谛的區別在哪裏,就是對一切法的實有感執著有自性。其實我們今天真的學那麼多法,理論真的實在很複雜,搞得大家都很辛苦,最後歸納起來就是這幾句話,重點就是在這裏。

  我們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對自己的身心,對我們所接觸的環境,還有我們所有的一切是不是都在這個實有感作祟,我們今天才要爭才要論,才要爭奪,貪嗔癡,造業,痛苦煩惱,是不是從這裏來的,你把它想清楚了就是這樣子。對一個虛幻的東西,如果你真的明白它是虛幻,你還會執著嗎?你還會造業,去貪愛,去執取,去拼個要死要活,還會這樣子嗎?其實把他想回來,真的用功了幾十年最後我覺得這幾句話最如實,又簡單又切要,問題是如果沒有幾十年的磨練,你看不清楚他講的是對呀,就是這樣子。

  佛陀說法很簡單,一切法怎麼樣,無常,無我,寂淨涅槃,他就講完了,人家阿羅漢證了一大堆,我們是搞了幾十年的那個千經萬典,搞到最後才明白,原來真的就是這樣子而已,。很多禅師悟道不是這樣講麼,原來鼻子是向下的,難道鼻孔朝天才對嗎?他最後悟道的就是這麼如實的一件事而已就是這樣子。有時候我看導師的書會很感動就是這樣子,真的以前那種虛無飄渺那種想象,那種理想勝境,不可得不可思議的境界,你知道我們有多向往,然後不顧一切,放下人間的一切,都願意把生命投進去,搞了叁十年後才知道,導師講的就是這麼簡單,原來我們在顛倒妄想中不知道,執一切法爲實就是這樣子而已呀!破了實有感自性見,你就不執著了,那個超越實有的執著的占有那個心你就歇了。

  如果我們剛剛講的如果是唯物論,他並不認爲這個現象是顛倒執著的,但是我們現在法爲什麼要談,確實我們是顛倒執著,所以我們有痛苦煩惱,所以我們佛法不是在談第一因,是在解除我們的痛苦煩惱,生死也是從這裏造業來的,那個實有感的染著叫有取識,有取識不斷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執取力就是動力,就是生死的動力,你今天不看破一切法的真相,你放不下,這個執取放不下,所以生死輪回有份也是在這裏。你說唯物論者他也看破了,所謂神話,他不承認有上帝,他不認爲有什麼實在論,實體的本體論,但是他迷惑在現象的真實上,妄執顛倒他並沒有辦法發現,所以會鬥爭,以鬥爭爲手段,是不是這樣子,那這樣能不能離苦,衆生能不能太平真的是解脫自在,不可能的,不是破自性見就了事,也要看到一切法的如幻性,不會執著在唯物實有,這個也要明白。

  所以「青目中論釋」說∶「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于世間是實。

  青目的解釋中論的注釋就有這樣講,什麼是世俗谛呢?在一切法法性本空,但是世間的人因爲顛倒,不知道,産生了虛妄,一切法以爲是實在的,所以認爲世間是實在的,或者是世間以爲他是實在的,或者認爲世間就是這麼實在的,就是這個意思。

  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聖人是第一義谛,名爲實」。

  那麼這些聖弟子或者聖賢他們是悟道了,明白了,衆生的這個顛倒性,知道一切法本自空寂,確實是空而無生的,那麼這一部分來講對聖人這一部分來講就叫第一義谛。也就是實相。所以名爲實。

  谛,有不顛倒而確實如此的意思。世俗是浮虛不實的,何以也稱爲谛?

  這個谛的意思是很如實的,是恰到好處的是真的,那麼我們講世俗的話它是顛倒不實的,爲什麼也稱爲世俗的谛?爲什麼稱爲谛呢?導師就解釋了:

  世俗雖是虛妄顛倒,但在世俗共許的認識上,仍有其相對的確實性、妥當性。

  也就是說以我們衆生的立場來看,雖是假名安立的,但是他是相對的存在,有相對的意義了,在相對的意義上來講有他的妥當性。

  一切世俗法,從世間的立場,也可以分別錯誤與不錯誤,我們在世俗的觀念…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