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P12

  ..續本文上一頁而勝義中是有的。所以依這樣的理論叁乘聖者所證的真如法性,是妙有,是不空。

  這樣知道意思吧。這樣真常系的就根據龍樹菩薩的這句話來成立說他講的是對的,爲什麼?真如法性不是世俗有的,那是超越世俗的才有的,所以成立他的什麼——妙有不空。

  這是對于中觀勝義空者下一最有力的質問!如果兩邊要對論這個問題,你找到了這句話,他的這個證據就很有力量,是不是,這個來問這個中觀義,這個問題就大了。

  這種思想,在大乘佛法中是有的,但不是中觀宗。導師就把這個真常的思想,導師就講了,這種思想認爲真如法性是妙有不空的,這個觀念在大乘法中是有的,當然有是不是,但不是中觀宗。導師就要讓我們注意了,對,大乘佛法有這樣的理論。

  如唯識學者說∶般若經中的一切法空,是約遍計執無而說,或約叁無性說,依他、圓成是有,經中沒有顯了說。

  其實唯識也不認爲一切法空,他認爲《般若經》裏面講的一切法空是約遍計執而說的,不是對依他起跟圓成實說的,他認爲什麼?遍計執是空的,但是依他起跟圓成實是有的,那這個跟前面的薩婆多部差不了多少,這樣知道意思吧,如果站在這個立場來看。

  真常唯心論者與西藏覺曩巴派∶以爲般若經所明的一切法空,是約破除衆生的世俗情執,而真如法性或真我,是不可說爲空的,是妙有的。

  那麼這幾句話我們也知道了,真常唯心的理論跟西藏的這個覺曩巴派都有這樣的理論,般若經裏面談到的法空,他也認爲衆生的世俗執是可以破的,但是真如法性跟真我不能說是空的,一定要講有的,不能講沒有的,那前面不管是唯識、真常、西藏的這個派都有這個問題,對不對,都是站在這個立場,那導師其實已經點出來了,這幾個觀念你就要注意!

  龍樹論引用此文,到底要怎樣去解說?導師現在要把這個問題解決。須知『智度論』的體裁,是廣引衆說而有所宗極的。研究《大智度論》的人就知道幾乎所有過去,他在寫論的前面所有的經論差不多都有引用,龍樹菩薩幾乎在寫這個中論以前所有佛法中的經典理論他差不多都引用了,包括我們現在這個淨土宗,修淨土法門的,他也是認爲龍樹菩薩也是教念佛的法門的,也是修淨土的法門的,所以大家就以爲龍樹菩薩最後是什麼,是歸淨土的是不是,他就是根據這個《大智度論》某一部分在談淨土的理論,他就認爲龍樹菩薩是贊成淨土的,而且他最後自己也是歸依淨土的,其實這裏重點那!導師寫出來的重點,這個大家就要注意!爲什麼這樣子?大家都象日本就認爲說:《大智度論》是什麼法都講麼,所以所有的法門論起來都會牽涉到,所以說龍樹菩薩是八宗共祖,爲什麼八宗共祖?因爲他所有法都談過了,任何一宗一派的理論他牽涉到的問題幾乎都有,那他都談過了,只要談到跟他相應的法門,就認爲龍樹菩薩就在談我們這個法麼,所以八宗共祖認爲所有的宗派其實都跟龍樹菩薩有關系,導師就點出一個重點!《大智度論》的體裁,就是說,寫這一本論裏面有一個方式,體裁有他特殊的一個不一樣的一種體裁,是廣引衆說而有所宗極的。什麼意思?我現在用所有的經論,所有的這些法,任何一宗一派,哪一本經論都好,他都把它怎麼樣,廣引衆說,都把它引出來來講,但是有所宗極是什麼意思?是一一的把它批評、抉擇,最後彙歸于他要表達的一個理論,一個理念,有所宗極。

  睿公敘『智論』說∶「初擬之始,必舉衆說以盡美;卒成之終,則舉無得以盡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初擬之始,剛開始要寫作的開始,構想之中必舉衆說以盡美;把所有的理論,所有各家之言都把它舉例出來,那這樣不是每一個體系的理論你都有機會去參與麼,才會了解麼,以盡美,卒成之終,當他完成了這一部理論以後呢則舉無得,最後就是導師講的麼,有所宗極。宗極在哪裏?無所得叫無得以盡善。最後彙歸到哪裏

  無所得的空麼。

  興皇也說另外一位法師他也這樣講了,「領括群妙,申衆家之美,使異執冰銷,同歸一致」。

  跟前面這個意思差不多了,領括群妙,所有的妙語我都把它總括起來,申衆家之美,把每一家的特殊的意義,他要表達的內涵都把它怎麼樣,讓他大家明白。但是他寫這麼多的,這麼多的內容要幹什麼?使異執冰銷。有矛盾的,有沖突的,有執著的,有各家之言,有互相對立的,讓他怎麼樣,冰消,同歸一致,最後彙歸無所得麼,是不是在講這個,歸于空性,真正的空性。所以對于《大智度論》龍樹菩薩的用意,用這兩位法師大德的這個評語就把它襯托出來了,其實導師要讓我們明白,對《大智度論》裏面的寫作就是他的體裁是站在這個立場的。

  『智論』確是廣引異義的,或縱許,或直奪,而以歸宗畢竟空的奧極爲宗。

  這是導師的評論,對《大智度論》確實是這樣子,廣引異義,把所有不同的法義的觀念全部把它引申出來,或縱許,縱就是說讓他自由自在麼,許就是允許麼,就是認同的意思麼,認爲這個法,嗯同意他,或直奪,或是把它怎麼樣,評破,最後呢?歸宗畢竟空的奧極爲宗,最後怎麼樣,把這些所有的理論都引入一個共同的他要表達的一個特境,就是畢竟空,這個就是他造論的體裁的宗極。

  好,寫到這裏,我想我們明白一半了是不是,前面會有那個論題,其實不是他要講,他是把其它的宗派的理論引申而已,那個是引申的部分,不是龍樹菩薩真正要表達的,這樣知道意思吧。所以導師呀就認爲,《智論》所說的確實是廣引異義,或縱許,或直奪,而以歸宗畢竟空爲奧極爲宗。所以導師以這兩位法師他們的評語來讓我們明白。確實《大智度論》他真的是廣引衆異,每一個體系,不管是經文,不管是論義,都把它引申出來,或縱許,就是認爲他是正確的,就許,許就是認同的意思,或直奪,就是把它怎麼樣破掉,最後都把它歸宗到畢竟空,還是在進入中觀的畢竟空,這個才是什麼,奧極爲宗。這個是最深奧的,最極,極就是極點。最徹底的意思了,是以這樣子的來讓我們明白,確實是這樣子的。

  『般若經』說∶「爲初學者作差別說」;「爲初學者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爲久學者說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

  這個跟《般若經》裏面的意思是一樣的,般若經有怎麼講,我們對一個初學的人,他還沒有了解,深度還不夠麼,那怎麼辦?你要給他講差別,什麼是世俗?什麼是勝義?從世俗怎麼樣慢慢去體會勝義,那這樣看起來世俗跟勝義是有差別的,這個是爲初學者說,說什麼?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就是說,生生滅滅的他是幻化的,但是不生不滅的不是幻化的,也就是說,不生不滅是實在的,那麼這個是爲初學者說,方便說,爲久學者說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

  好,你慢慢的了解了,深入了,對法已經有相當的體會了,久學麼,已經有相當的程度了,那麼就跟他講什麼,講究竟的,生滅也好,不生滅也好;有爲法也好,無爲法也好;都是什麼,一切都是如夢如幻那,都是如化的,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般若經》也有善巧,衆生根性不同不得不用方便就在講這個,你初學的,一下子跟他講究竟他聽不進去,或者是外道習性很重的一下跟他講空,他也聽不進去,這個叫善巧。《般若經》也是這樣子。

  這是說;爲初學者說法,如生死、涅槃,虛假、真實等,說有差別的二,這是方便而是不了義教。

  這個時候就是爲初級的打基礎麼,就要讓他知道生死跟涅槃,從生死怎麼樣到涅槃,生死跟涅槃是不一樣的,人間的一切相是虛假的,如幻的,但是我們的法性是真實的等等,這樣的差別說爲有,相對的二法,但注意喲!這個是方便說,是不了義的。

  約究竟說∶則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化,一切性空,此是如實了義說。

  如果談到法的究竟,不管是生滅的現象,還是不生不滅的無爲法,一切都是如化,一切都是性空,這個才是如實的了義。那麼我們就要注意了,如果這個根本如果不明白,那麼聽了方便就以爲才是對,聽了究竟反而認爲是有問題,那這個是什麼?是先入爲主了,對法的不夠深入,我今天聽的法是哪一宗派的,我歸依哪一宗哪一派就認爲這邊講的是對,他沒有辦法抉擇什麼是了義不了義沒有辦法抉擇,我喜歡的我認爲就是對,所以對于了義跟不了義的抉擇真的不容易呀!

  因爲從無性的假有看,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假名;從假有的無自性看,則一切是畢竟空的。一切法趣有,一切法趣空,決非有判然不同的二者,一有一無的。

  導師又點出重點!這個才是正見!我們從一切法他的無自性來看,他是假有的,那一切就是如幻如化,也是爲假名麼。我們現在知道他是假有的,是無自性的,一切都是畢竟空的,那這個是在什麼地方看,在假有上看的,所以一切法都在假有,所以叫趣有麼,那一切法假有就是空,那麼一切法也是趣空的,所以趣有趣空不是兩回事,不是有兩個完全不同的一個有跟空,不是一有一無。

  所以『智度論』中所說的我等與法性二者,此有彼空,此空彼有,是方便假立此真有與妄有的二類,爲引導衆生舍迷取悟而說的。

  那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了解了有方便說,有究竟說,那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前面的這個《大智度論》談到的這個內容說我等與法性二者,此有彼空,此空彼有,說的那個內容其實只是方便假立,假立有真的跟妄的,他的目的只是要引導我們一般的衆生舍迷取悟才說的,也就是說對于這些初學者說了,不是對那些久學者說了。

  若究竟的抉擇二谛,即一切是俗有真空,是究竟說。

  我們站在究竟的立場,來抉擇所謂的二谛的時候,那麼就知道一切是什麼,俗有真空,世俗谛是有而當下就是什麼——真空。是究竟說,這樣的說法才是究竟的,也就是俗當下即是空,空就是顯現于俗,所以真俗是不二的,這個才是究竟說,前面那個是方便說。

  不但中觀者這樣說,『成實論』也如此說∶導師就引…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