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胜义中是有的。所以依这样的理论三乘圣者所证的真如法性,是妙有,是不空。
这样知道意思吧。这样真常系的就根据龙树菩萨的这句话来成立说他讲的是对的,为什么?真如法性不是世俗有的,那是超越世俗的才有的,所以成立他的什么——妙有不空。
这是对于中观胜义空者下一最有力的质问!如果两边要对论这个问题,你找到了这句话,他的这个证据就很有力量,是不是,这个来问这个中观义,这个问题就大了。
这种思想,在大乘佛法中是有的,但不是中观宗。导师就把这个真常的思想,导师就讲了,这种思想认为真如法性是妙有不空的,这个观念在大乘法中是有的,当然有是不是,但不是中观宗。导师就要让我们注意了,对,大乘佛法有这样的理论。
如唯识学者说∶般若经中的一切法空,是约遍计执无而说,或约三无性说,依他、圆成是有,经中没有显了说。
其实唯识也不认为一切法空,他认为《般若经》里面讲的一切法空是约遍计执而说的,不是对依他起跟圆成实说的,他认为什么?遍计执是空的,但是依他起跟圆成实是有的,那这个跟前面的萨婆多部差不了多少,这样知道意思吧,如果站在这个立场来看。
真常唯心论者与西藏觉曩巴派∶以为般若经所明的一切法空,是约破除众生的世俗情执,而真如法性或真我,是不可说为空的,是妙有的。
那么这几句话我们也知道了,真常唯心的理论跟西藏的这个觉曩巴派都有这样的理论,般若经里面谈到的法空,他也认为众生的世俗执是可以破的,但是真如法性跟真我不能说是空的,一定要讲有的,不能讲没有的,那前面不管是唯识、真常、西藏的这个派都有这个问题,对不对,都是站在这个立场,那导师其实已经点出来了,这几个观念你就要注意!
龙树论引用此文,到底要怎样去解说?导师现在要把这个问题解决。须知『智度论』的体裁,是广引众说而有所宗极的。研究《大智度论》的人就知道几乎所有过去,他在写论的前面所有的经论差不多都有引用,龙树菩萨几乎在写这个中论以前所有佛法中的经典理论他差不多都引用了,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净土宗,修净土法门的,他也是认为龙树菩萨也是教念佛的法门的,也是修净土的法门的,所以大家就以为龙树菩萨最后是什么,是归净土的是不是,他就是根据这个《大智度论》某一部分在谈净土的理论,他就认为龙树菩萨是赞成净土的,而且他最后自己也是归依净土的,其实这里重点那!导师写出来的重点,这个大家就要注意!为什么这样子?大家都象日本就认为说:《大智度论》是什么法都讲么,所以所有的法门论起来都会牵涉到,所以说龙树菩萨是八宗共祖,为什么八宗共祖?因为他所有法都谈过了,任何一宗一派的理论他牵涉到的问题几乎都有,那他都谈过了,只要谈到跟他相应的法门,就认为龙树菩萨就在谈我们这个法么,所以八宗共祖认为所有的宗派其实都跟龙树菩萨有关系,导师就点出一个重点!《大智度论》的体裁,就是说,写这一本论里面有一个方式,体裁有他特殊的一个不一样的一种体裁,是广引众说而有所宗极的。什么意思?我现在用所有的经论,所有的这些法,任何一宗一派,哪一本经论都好,他都把它怎么样,广引众说,都把它引出来来讲,但是有所宗极是什么意思?是一一的把它批评、抉择,最后汇归于他要表达的一个理论,一个理念,有所宗极。
睿公叙『智论』说∶「初拟之始,必举众说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得以尽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初拟之始,刚开始要写作的开始,构想之中必举众说以尽美;把所有的理论,所有各家之言都把它举例出来,那这样不是每一个体系的理论你都有机会去参与么,才会了解么,以尽美,卒成之终,当他完成了这一部理论以后呢则举无得,最后就是导师讲的么,有所宗极。宗极在哪里?无所得叫无得以尽善。最后汇归到哪里
无所得的空么。
兴皇也说另外一位法师他也这样讲了,「领括群妙,申众家之美,使异执冰销,同归一致」。
跟前面这个意思差不多了,领括群妙,所有的妙语我都把它总括起来,申众家之美,把每一家的特殊的意义,他要表达的内涵都把它怎么样,让他大家明白。但是他写这么多的,这么多的内容要干什么?使异执冰销。有矛盾的,有冲突的,有执着的,有各家之言,有互相对立的,让他怎么样,冰消,同归一致,最后汇归无所得么,是不是在讲这个,归于空性,真正的空性。所以对于《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的用意,用这两位法师大德的这个评语就把它衬托出来了,其实导师要让我们明白,对《大智度论》里面的写作就是他的体裁是站在这个立场的。
『智论』确是广引异义的,或纵许,或直夺,而以归宗毕竟空的奥极为宗。
这是导师的评论,对《大智度论》确实是这样子,广引异义,把所有不同的法义的观念全部把它引申出来,或纵许,纵就是说让他自由自在么,许就是允许么,就是认同的意思么,认为这个法,嗯同意他,或直夺,或是把它怎么样,评破,最后呢?归宗毕竟空的奥极为宗,最后怎么样,把这些所有的理论都引入一个共同的他要表达的一个特境,就是毕竟空,这个就是他造论的体裁的宗极。
好,写到这里,我想我们明白一半了是不是,前面会有那个论题,其实不是他要讲,他是把其它的宗派的理论引申而已,那个是引申的部分,不是龙树菩萨真正要表达的,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导师呀就认为,《智论》所说的确实是广引异义,或纵许,或直夺,而以归宗毕竟空为奥极为宗。所以导师以这两位法师他们的评语来让我们明白。确实《大智度论》他真的是广引众异,每一个体系,不管是经文,不管是论义,都把它引申出来,或纵许,就是认为他是正确的,就许,许就是认同的意思,或直夺,就是把它怎么样破掉,最后都把它归宗到毕竟空,还是在进入中观的毕竟空,这个才是什么,奥极为宗。这个是最深奥的,最极,极就是极点。最彻底的意思了,是以这样子的来让我们明白,确实是这样子的。
『般若经』说∶「为初学者作差别说」;「为初学者说生灭如化,不生灭不如化,为久学者说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
这个跟《般若经》里面的意思是一样的,般若经有怎么讲,我们对一个初学的人,他还没有了解,深度还不够么,那怎么办?你要给他讲差别,什么是世俗?什么是胜义?从世俗怎么样慢慢去体会胜义,那这样看起来世俗跟胜义是有差别的,这个是为初学者说,说什么?说生灭如化,不生灭不如化,就是说,生生灭灭的他是幻化的,但是不生不灭的不是幻化的,也就是说,不生不灭是实在的,那么这个是为初学者说,方便说,为久学者说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
好,你慢慢的了解了,深入了,对法已经有相当的体会了,久学么,已经有相当的程度了,那么就跟他讲什么,讲究竟的,生灭也好,不生灭也好;有为法也好,无为法也好;都是什么,一切都是如梦如幻那,都是如化的,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般若经》也有善巧,众生根性不同不得不用方便就在讲这个,你初学的,一下子跟他讲究竟他听不进去,或者是外道习性很重的一下跟他讲空,他也听不进去,这个叫善巧。《般若经》也是这样子。
这是说;为初学者说法,如生死、涅槃,虚假、真实等,说有差别的二,这是方便而是不了义教。
这个时候就是为初级的打基础么,就要让他知道生死跟涅槃,从生死怎么样到涅槃,生死跟涅槃是不一样的,人间的一切相是虚假的,如幻的,但是我们的法性是真实的等等,这样的差别说为有,相对的二法,但注意哟!这个是方便说,是不了义的。
约究竟说∶则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一切性空,此是如实了义说。
如果谈到法的究竟,不管是生灭的现象,还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一切都是如化,一切都是性空,这个才是如实的了义。那么我们就要注意了,如果这个根本如果不明白,那么听了方便就以为才是对,听了究竟反而认为是有问题,那这个是什么?是先入为主了,对法的不够深入,我今天听的法是哪一宗派的,我归依哪一宗哪一派就认为这边讲的是对,他没有办法抉择什么是了义不了义没有办法抉择,我喜欢的我认为就是对,所以对于了义跟不了义的抉择真的不容易呀!
因为从无性的假有看,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假名;从假有的无自性看,则一切是毕竟空的。一切法趣有,一切法趣空,决非有判然不同的二者,一有一无的。
导师又点出重点!这个才是正见!我们从一切法他的无自性来看,他是假有的,那一切就是如幻如化,也是为假名么。我们现在知道他是假有的,是无自性的,一切都是毕竟空的,那这个是在什么地方看,在假有上看的,所以一切法都在假有,所以叫趣有么,那一切法假有就是空,那么一切法也是趣空的,所以趣有趣空不是两回事,不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一个有跟空,不是一有一无。
所以『智度论』中所说的我等与法性二者,此有彼空,此空彼有,是方便假立此真有与妄有的二类,为引导众生舍迷取悟而说的。
那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了解了有方便说,有究竟说,那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知道前面的这个《大智度论》谈到的这个内容说我等与法性二者,此有彼空,此空彼有,说的那个内容其实只是方便假立,假立有真的跟妄的,他的目的只是要引导我们一般的众生舍迷取悟才说的,也就是说对于这些初学者说了,不是对那些久学者说了。
若究竟的抉择二谛,即一切是俗有真空,是究竟说。
我们站在究竟的立场,来抉择所谓的二谛的时候,那么就知道一切是什么,俗有真空,世俗谛是有而当下就是什么——真空。是究竟说,这样的说法才是究竟的,也就是俗当下即是空,空就是显现于俗,所以真俗是不二的,这个才是究竟说,前面那个是方便说。
不但中观者这样说,『成实论』也如此说∶导师就引…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