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的?这里抉择只是要让我们知道这些。后面就比较生涩,为什么比较生涩,这关系到很多的派系的理论,很多体系的理论,因为我们没有相当的深入的话,我们要了解这个有时候会看不懂,但是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导师,他的智慧如海,任何一派,任何一个理论,他都可以把它找出来,哪里有问题,哪里的法义上跟根本的法义哪里不同,每一派,每一体系他都把它引申出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会赞叹不已。来我们再看自他∶二谛会关系到自他了,第二个是有空了,再来就是横竖了,或者单复了,他从不同的体系跟宗派来分析、抉择,让我们怎么样明白才不会怎么样糊里糊涂的跟着走。
自他∶『十二门论』说∶「汝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这是论主破萨婆多部等偏执实有的。
十二门论也是龙树菩萨造的论么,里面有一句话:汝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这个是在破谁,破萨婆多部的,部派佛教里面的萨婆多部就是一切实有的,他把四谛就当作第一义谛。偏执在实有的,下面就是解释.
佛说色等一切法,是依世俗名言而假立的,故应了解其为世俗,不应执为实义。萨婆多部以为是胜义有的,有真实的自相,故执有极微等自性。此即于世俗法,不知是世俗而以为是胜义,即成大错。
一切有部或者萨婆多部他们认为是什么,比如说色都有他的自相,五蕴和合的假我,他认为这个是不存在的,但是五蕴本身是实在的吧,他们的执着是在这里,所以色等法,那么这个是世俗谛,但是他认为怎么样,有其自相,所以五蕴和合的我是假的,但是五蕴本身是真的,这样知道意思吧,把这个世俗的五蕴认为是胜义是实在的有,所以执着在什么极微等有自相,也就是从色上去分析,把它分析到最后还是有实微,实有的极微,那么时间分到最后还有什么,刹那,那这个刹那就是实有,这个极微就是实有,这个就认为有自相有自性的意思。所以在这个世俗法里面呢不知道是世俗,以为这个是胜义,以为这个实有的极微就是胜义,即成大错。导师是在把这个重点点出来。那我们就知道了,部派佛教的萨婆多部认为一切法有自性有自相,其实就是在世俗法不知道他是世俗,以为他有一个实在的自性,这个叫什么胜义,他说这个是错的,这个不对的。
有人也说∶「馀所许胜义,即他许世俗」,这话是不圆满的。
有人说,这个是另外的理念那,导师认为这句话也是不圆满的为什么?馀所许胜义,即他许世俗。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是胜义的其实是什么,应该还只是世俗而已,不是真正的胜义,那么这样子讲法好象很对,但是导师认为这样的讲法是不圆满的,为什么?他今天站在彻底的中观见来看,也不承认有这个问题,为什么?
中观者决不以为凡他所许为胜义有的,即中观所许为世俗有的,而中观者则有更高的胜义。
导师就点出一个重点!比如说,前面这个萨婆多部,他认为的胜义,其实还是什么,还是世俗谛么,因为五蕴的本身那还是空,还是无自性的,并不是实在的,你把五蕴当为实有当为胜谛是错的,好,那么这里就讲:你认为这个胜义的,你允许他什么,是世俗而已,他说这样讲不圆满,为什么?好,我们来看:中观不以为凡他所许为胜义有的,即中观所许为世俗有的。他讲五蕴是胜谛,那么中观会把它当为世俗有吗?为什么?因为中观者则有更高的胜义。后面是解释。
佛说色等诸法为世俗,依世俗而成立一切法,于此色等法知其都是假名安立,缘起如幻,此即如世俗而知道他是世俗。
现在解释中观的立场,佛法说色等一切法是世俗,好,今天就是依世俗而成立一切法,那么这个色等法只是假名安立,也是缘起如幻,就是因为这样子,知道他是世俗而说他就是世俗。
佛说一切为世俗有,有部等执为胜义,执为实有自性的,并非有部等所执的胜义有即是佛说的世俗。
注意听!这里哪里不同,佛说世俗有,那么好,有部的他把它执着是胜义,执为是有自性的,那这样子的胜义有有自性的,怎么会是佛说的世俗呢?当然不是。
所以中观所说的世俗,于妄执者为胜义;但妄执者的胜义,并不就是中观者的世俗。
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本来是世俗的你把它认为是胜义的,那我现在就知道,噢!你讲的胜义其实是我们讲的世俗。是不是一般会有这样的讲法,但是在这里导师认为这样不圆满,为什么?因为中观者所说的世俗,在妄执里面的人以为是胜义,好,妄执者的胜义并不就是中观者的世俗。我们一定会认为是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佛说的世俗,萨婆多部把它当作是胜义,我们知道他是错的,我们先回过头来,妄执者认为是胜义的,那不就是一般讲的世俗么,只是世俗而已,你把它当作胜义而已,那这样回过头来呢,这些妄执认为的胜义其实就是世俗么,这样一般来讲都是认为对没有不对,但是导师为什么说他不对,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呀!不能说不对,就是不圆融,不圆满,妄执的胜义并不是中观者的世俗,为什么?中观者的世俗是什么?是缘起如幻的非实的。
有些学者不能确了无性缘起的精义,不能于空中立一切法,这里就讲出重点!因为世俗的认为胜义呀是远离世俗法的,注意听!不能在空中立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法不是空,一切法不是胜义。, p>
以为中观者于胜义说空,即以他宗所说的胜义为自宗的世俗。
中观与胜义说空与俗谛就不说空吗?就在俗谛说空的,才说有胜义的,不是说以胜义才叫说空,所以他宗所说的胜义为自宗的世俗。不以为是这样子的。
要知中观宗义与其它各宗,论胜义,论世俗,都是没有共同的。
这句话要注意!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个地方要注意,大家为什么要注意,我讲一个重要,中观在论胜义论世俗,包括论世俗都有世俗的内涵,胜义有胜义的内涵,跟其它宗派在论世俗跟论胜义其实都是没有相同的地方,如果你把世俗的人,把世俗当胜义,那么这个胜义就是中观的世俗,为什么不圆满就是在谈这个,因为什么?因为中观在谈世俗跟胜义跟其它一般的宗派理论根本就不同,你怎么可以把它认为是胜义的就把它当作这边的世俗而已,不是这样子,这个也许不是很重要,一般人也许不是很重要,但是我是觉得如果我们今天要学中观的人,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要学中观的正见,体会二谛的内容是根据中观的基础理论来谈,那这个胜义跟世俗就会很恰当的意思。
如果我们今天不是站在中观分析二谛的内容,用世俗一般错误的世谛跟胜义的内容来以为同样讲胜谛,同样讲世俗,那边把世俗当胜义,其实把这个胜义拿来当我们这边的世俗,不通,注意听!就是在这里不通。那这里启发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启发怎么样一个认知,也就是说,你今天没有把中观的深意真正的根本的意趣把它搞清楚的话,那你很容易把其它宗派,其它体系的理论也用世俗谛跟胜义谛会混在一起以为都一样,其实是差别很大的。那如果从这一点,那我们就知道,我们学法,如果基础没有建立得很好,那是不是会因为被圆融两个字搞混了,你知道这个意思吧,看起来你也讲俗谛,也讲胜义,中观也讲俗谛,也讲胜义,那以为都一样,其实一样吗?都不一样,这样知道意思吧,注意哟!我觉得导师写这个的时候他一定有他的用意,不然他不需要写这个,是在点醒我们那,我们真的要学为什么说要学的正、学的透就在这里,我们现在大乘佛法很喜欢圆融,啊,这里讲到那里,这里讲到那里都讲成一样,啊,就表示很圆融,我什么都能把它贯通,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有的是根本就不对,牛头不对马尾的贯不通的。
中观安立世俗,是不承认有自相的,与他宗所说的胜义不同。
这一点就要注意了!我们今天一般都讲世俗谛,中观在安立世俗谛是不承认有自相的,世俗谛里面是没有自性的,其它认为世俗谛还有自性怎么会一样,所以同样讲到的胜义也不一样,比如说,他认为世俗的里面把它当作是胜义的,那么他的胜义呢,跟我们这边的世俗本身就已经不一样了,怎么会一样,因为中观中是不承认世俗是有自相的,根本就没有自性的,世俗本身就没有自性,一切法的当下就是没有自性,那会一样吗,不一样,所以你把它那个胜义拿来当这边世俗怎么会一样,听起来好象一样,好象很对,其实内容本质上差别是很大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很难讲就是这样,因为一般人很难体会,不容易了解。
第三节 有空
有空∶中观常说世俗假有,胜义性空。但『智论』卷一说∶「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
问题就来了,因为中观的这个龙树菩萨他《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产生了问题,《大智度论》卷一里面有一句话,人等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人的这个法,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世界就是讲世俗谛了,是有的了,第一义才讲无了,如如法性,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法性。如如法性在世俗谛是没有的,在第一义谛才有的,这个问题来了,龙树菩萨是中观的作者,论主,那讲这个话跟中观的思想就差很远了,等于是什么,世俗有的第一义没有,第一义有的世俗没有,那这样问题就来了,好,如果我们把世俗谛跟第一义谛这个胜义谛照这句话来分析,胜义谛就不是世俗谛,世俗谛就不是第一义谛,是不是这样子,那这个跟中观的问题就大了,中观是什么?世俗假有胜义性空,假有跟性空是当下一样的,好,后面这句话不就矛盾了吗?以为,很多人就抓住这一点要来攻击攻击这一方面的理论,你说这个《大智度论》不是龙树菩萨写的,他不是写得很清楚么,世俗跟胜义是什么?这边有这边就没有么,这边没有这边就有么,那怎么不对呢,你怎么说前面这些人讲得不对呢,问题就来了。
于是有人以为龙树不一定说胜义空,所说的胜义空,是约世俗虚妄的我法说。我法在世俗中是有,第一义中不可得。但真如法性,虽于世俗中无──非世间境,…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