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的?這裏抉擇只是要讓我們知道這些。後面就比較生澀,爲什麼比較生澀,這關系到很多的派系的理論,很多體系的理論,因爲我們沒有相當的深入的話,我們要了解這個有時候會看不懂,但是從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出導師,他的智慧如海,任何一派,任何一個理論,他都可以把它找出來,哪裏有問題,哪裏的法義上跟根本的法義哪裏不同,每一派,每一體系他都把它引申出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會贊歎不已。來我們再看自他∶二谛會關系到自他了,第二個是有空了,再來就是橫豎了,或者單複了,他從不同的體系跟宗派來分析、抉擇,讓我們怎麼樣明白才不會怎麼樣糊裏糊塗的跟著走。
自他∶『十二門論』說∶「汝聞世谛謂是第一義谛」,這是論主破薩婆多部等偏執實有的。
十二門論也是龍樹菩薩造的論麼,裏面有一句話:汝聞世谛謂是第一義谛。這個是在破誰,破薩婆多部的,部派佛教裏面的薩婆多部就是一切實有的,他把四谛就當作第一義谛。偏執在實有的,下面就是解釋.
佛說色等一切法,是依世俗名言而假立的,故應了解其爲世俗,不應執爲實義。薩婆多部以爲是勝義有的,有真實的自相,故執有極微等自性。此即于世俗法,不知是世俗而以爲是勝義,即成大錯。
一切有部或者薩婆多部他們認爲是什麼,比如說色都有他的自相,五蘊和合的假我,他認爲這個是不存在的,但是五蘊本身是實在的吧,他們的執著是在這裏,所以色等法,那麼這個是世俗谛,但是他認爲怎麼樣,有其自相,所以五蘊和合的我是假的,但是五蘊本身是真的,這樣知道意思吧,把這個世俗的五蘊認爲是勝義是實在的有,所以執著在什麼極微等有自相,也就是從色上去分析,把它分析到最後還是有實微,實有的極微,那麼時間分到最後還有什麼,刹那,那這個刹那就是實有,這個極微就是實有,這個就認爲有自相有自性的意思。所以在這個世俗法裏面呢不知道是世俗,以爲這個是勝義,以爲這個實有的極微就是勝義,即成大錯。導師是在把這個重點點出來。那我們就知道了,部派佛教的薩婆多部認爲一切法有自性有自相,其實就是在世俗法不知道他是世俗,以爲他有一個實在的自性,這個叫什麼勝義,他說這個是錯的,這個不對的。
有人也說∶「馀所許勝義,即他許世俗」,這話是不圓滿的。
有人說,這個是另外的理念那,導師認爲這句話也是不圓滿的爲什麼?馀所許勝義,即他許世俗。也就是說,他們認爲是勝義的其實是什麼,應該還只是世俗而已,不是真正的勝義,那麼這樣子講法好象很對,但是導師認爲這樣的講法是不圓滿的,爲什麼?他今天站在徹底的中觀見來看,也不承認有這個問題,爲什麼?
中觀者決不以爲凡他所許爲勝義有的,即中觀所許爲世俗有的,而中觀者則有更高的勝義。
導師就點出一個重點!比如說,前面這個薩婆多部,他認爲的勝義,其實還是什麼,還是世俗谛麼,因爲五蘊的本身那還是空,還是無自性的,並不是實在的,你把五蘊當爲實有當爲勝谛是錯的,好,那麼這裏就講:你認爲這個勝義的,你允許他什麼,是世俗而已,他說這樣講不圓滿,爲什麼?好,我們來看:中觀不以爲凡他所許爲勝義有的,即中觀所許爲世俗有的。他講五蘊是勝谛,那麼中觀會把它當爲世俗有嗎?爲什麼?因爲中觀者則有更高的勝義。後面是解釋。
佛說色等諸法爲世俗,依世俗而成立一切法,于此色等法知其都是假名安立,緣起如幻,此即如世俗而知道他是世俗。
現在解釋中觀的立場,佛法說色等一切法是世俗,好,今天就是依世俗而成立一切法,那麼這個色等法只是假名安立,也是緣起如幻,就是因爲這樣子,知道他是世俗而說他就是世俗。
佛說一切爲世俗有,有部等執爲勝義,執爲實有自性的,並非有部等所執的勝義有即是佛說的世俗。
注意聽!這裏哪裏不同,佛說世俗有,那麼好,有部的他把它執著是勝義,執爲是有自性的,那這樣子的勝義有有自性的,怎麼會是佛說的世俗呢?當然不是。
所以中觀所說的世俗,于妄執者爲勝義;但妄執者的勝義,並不就是中觀者的世俗。
我們一般都會認爲,本來是世俗的你把它認爲是勝義的,那我現在就知道,噢!你講的勝義其實是我們講的世俗。是不是一般會有這樣的講法,但是在這裏導師認爲這樣不圓滿,爲什麼?因爲中觀者所說的世俗,在妄執裏面的人以爲是勝義,好,妄執者的勝義並不就是中觀者的世俗。我們一定會認爲是一樣,爲什麼不一樣?佛說的世俗,薩婆多部把它當作是勝義,我們知道他是錯的,我們先回過頭來,妄執者認爲是勝義的,那不就是一般講的世俗麼,只是世俗而已,你把它當作勝義而已,那這樣回過頭來呢,這些妄執認爲的勝義其實就是世俗麼,這樣一般來講都是認爲對沒有不對,但是導師爲什麼說他不對,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呀!不能說不對,就是不圓融,不圓滿,妄執的勝義並不是中觀者的世俗,爲什麼?中觀者的世俗是什麼?是緣起如幻的非實的。
有些學者不能確了無性緣起的精義,不能于空中立一切法,這裏就講出重點!因爲世俗的認爲勝義呀是遠離世俗法的,注意聽!不能在空中立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法不是空,一切法不是勝義。, p>
以爲中觀者于勝義說空,即以他宗所說的勝義爲自宗的世俗。
中觀與勝義說空與俗谛就不說空嗎?就在俗谛說空的,才說有勝義的,不是說以勝義才叫說空,所以他宗所說的勝義爲自宗的世俗。不以爲是這樣子的。
要知中觀宗義與其它各宗,論勝義,論世俗,都是沒有共同的。
這句話要注意!我們現在爲什麼這個地方要注意,大家爲什麼要注意,我講一個重要,中觀在論勝義論世俗,包括論世俗都有世俗的內涵,勝義有勝義的內涵,跟其它宗派在論世俗跟論勝義其實都是沒有相同的地方,如果你把世俗的人,把世俗當勝義,那麼這個勝義就是中觀的世俗,爲什麼不圓滿就是在談這個,因爲什麼?因爲中觀在談世俗跟勝義跟其它一般的宗派理論根本就不同,你怎麼可以把它認爲是勝義的就把它當作這邊的世俗而已,不是這樣子,這個也許不是很重要,一般人也許不是很重要,但是我是覺得如果我們今天要學中觀的人,這一點我認爲很重要!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要學中觀的正見,體會二谛的內容是根據中觀的基礎理論來談,那這個勝義跟世俗就會很恰當的意思。
如果我們今天不是站在中觀分析二谛的內容,用世俗一般錯誤的世谛跟勝義的內容來以爲同樣講勝谛,同樣講世俗,那邊把世俗當勝義,其實把這個勝義拿來當我們這邊的世俗,不通,注意聽!就是在這裏不通。那這裏啓發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啓發怎麼樣一個認知,也就是說,你今天沒有把中觀的深意真正的根本的意趣把它搞清楚的話,那你很容易把其它宗派,其它體系的理論也用世俗谛跟勝義谛會混在一起以爲都一樣,其實是差別很大的。那如果從這一點,那我們就知道,我們學法,如果基礎沒有建立得很好,那是不是會因爲被圓融兩個字搞混了,你知道這個意思吧,看起來你也講俗谛,也講勝義,中觀也講俗谛,也講勝義,那以爲都一樣,其實一樣嗎?都不一樣,這樣知道意思吧,注意喲!我覺得導師寫這個的時候他一定有他的用意,不然他不需要寫這個,是在點醒我們那,我們真的要學爲什麼說要學的正、學的透就在這裏,我們現在大乘佛法很喜歡圓融,啊,這裏講到那裏,這裏講到那裏都講成一樣,啊,就表示很圓融,我什麼都能把它貫通,其實不是這樣子的,有的是根本就不對,牛頭不對馬尾的貫不通的。
中觀安立世俗,是不承認有自相的,與他宗所說的勝義不同。
這一點就要注意了!我們今天一般都講世俗谛,中觀在安立世俗谛是不承認有自相的,世俗谛裏面是沒有自性的,其它認爲世俗谛還有自性怎麼會一樣,所以同樣講到的勝義也不一樣,比如說,他認爲世俗的裏面把它當作是勝義的,那麼他的勝義呢,跟我們這邊的世俗本身就已經不一樣了,怎麼會一樣,因爲中觀中是不承認世俗是有自相的,根本就沒有自性的,世俗本身就沒有自性,一切法的當下就是沒有自性,那會一樣嗎,不一樣,所以你把它那個勝義拿來當這邊世俗怎麼會一樣,聽起來好象一樣,好象很對,其實內容本質上差別是很大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很難講就是這樣,因爲一般人很難體會,不容易了解。
第叁節 有空
有空∶中觀常說世俗假有,勝義性空。但『智論』卷一說∶「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
問題就來了,因爲中觀的這個龍樹菩薩他《大智度論》裏面有這樣一句話産生了問題,《大智度論》卷一裏面有一句話,人等也就是說我們認爲人的這個法,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世界就是講世俗谛了,是有的了,第一義才講無了,如如法性,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法性。如如法性在世俗谛是沒有的,在第一義谛才有的,這個問題來了,龍樹菩薩是中觀的作者,論主,那講這個話跟中觀的思想就差很遠了,等于是什麼,世俗有的第一義沒有,第一義有的世俗沒有,那這樣問題就來了,好,如果我們把世俗谛跟第一義谛這個勝義谛照這句話來分析,勝義谛就不是世俗谛,世俗谛就不是第一義谛,是不是這樣子,那這個跟中觀的問題就大了,中觀是什麼?世俗假有勝義性空,假有跟性空是當下一樣的,好,後面這句話不就矛盾了嗎?以爲,很多人就抓住這一點要來攻擊攻擊這一方面的理論,你說這個《大智度論》不是龍樹菩薩寫的,他不是寫得很清楚麼,世俗跟勝義是什麼?這邊有這邊就沒有麼,這邊沒有這邊就有麼,那怎麼不對呢,你怎麼說前面這些人講得不對呢,問題就來了。
于是有人以爲龍樹不一定說勝義空,所說的勝義空,是約世俗虛妄的我法說。我法在世俗中是有,第一義中不可得。但真如法性,雖于世俗中無──非世間境,…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