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P13

  ..續本文上一頁另外的成實論,這個是中觀來中國以後,以根本佛法的一些理論成立的宗派,叫成實論。也不是宗派了,他只是有這樣的論著,也如此說第一重二谛,我法等空,(色等及)涅槃是有;到第二重二谛,涅槃也是世俗假立,性畢竟空。成實論他裏面有談到二重二谛,第一重怎麼講,(臺語)我跟法是空的,但是涅槃是有不空的,這是第一層,這是對誰,這是對世俗凡夫一般迷惑的衆生講的,好,到第二重的時候,他就講涅槃還是世俗的假立,體性還是畢竟空的,這個就怎麼樣,破一層,不要執著在涅槃的實有,他還是這樣子的來抉擇真跟俗,導師只是把成實論裏面的說法,也提出來讓我們了解,也是這樣談的。

  又古叁論宗自攝山以下,有兩句話∶「有所無,無所有」。叁論宗談到這個法義的問題,什麼叫有所無,無所有?此是通釋『涅槃中的常樂我淨的。

  我們中國的大乘佛法,對這個涅槃經,大涅槃經很重視,但是涅槃經他有前後份是不一樣的,前面有一部分都談到常樂我淨的部分,那麼爲了要解釋這個,那麼叁論宗就有解釋了,就是有所無,無所有。

  即有所得者是無的,無所得者是有的。下面就是解釋了,無所得的有,是體悟離執的有,即一般所說的妙有。但依中觀宗義,不是不可以說有,也不是說凡是證得空性的,即不許生死涅槃等一切;在聖境中,也是可說無生死的迷妄法,有正覺的菩提涅槃。但依言教的正軌,凡可以稱爲有的,即世俗有,即依名言安立而有的。如依勝義觀一切法自性不可得,勝義是畢竟空。于二谛空有的異說,可依此抉擇。

  叁論宗,色叁以上他談的所謂有所無,無所有是針對常樂我淨講的,這裏講的是什麼?有所得的是沒有的,無所得的是有的。也就是說,有所得就是一切現象,你看得到的一切法,其實他是什麼?他是無自性的非實的,但是,無所得的無爲法,是有的,是實在的,他是建立在這個地方,所以這裏講的無所得的有,這個無所得是什麼?體悟離執的有,體悟離執就是什麼?就是涅槃麼,涅槃是有的,也就是所謂的妙有,這個在中觀義是認爲涅槃也是夢幻泡影,也是如幻的非實的,所以中觀宗他也不是說不能說有了,也不能說一切一定要不能說有了,也不是這樣子,他也會說,也會說涅槃那,也會說世俗的這個迷惘生死,他也是可以這樣分的,也不是沒有。

  只是說,我們今天要說法要有說法的正軌麼,正確的方式麼,如果我們照佛法正確的方式來說凡是可以稱爲有的就是世俗有。不可能是勝義有,也就是不可能是無爲法的特殊離世俗有以外還有一個實有,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才是正軌。只要是稱爲有的只有世俗有,其實這個世俗有是什麼?只是依名言而安立的,假名安立的而已呀!如果今天一定要談勝義,不是談世俗的,那麼一定是什麼?一切法自性不可得,勝義是畢竟空,所以我們今天如果從二谛不同空有的講法,那麼多的不同的講法,叫異說麼,一定要照這樣去抉擇他,所以講有一定是什麼?世俗有了,現象,萬法的當下,這個才能講世俗有,依什麼,依現法,所以有不是離開現法以外另外有一個妙有,這樣知道意思吧。那是不能安立的,有就是世俗有,你要講勝義,就是在一切法的當下去觀察他,他的自性不可得,這個叫勝義,還是怎麼樣,不離法的當下,而不允許另外一個無爲法的存在,這樣知道意思吧。不可能有另外一個妙有。所以我們要體會到所謂的自性不可得,在勝義上來講就從這裏進去,叫作畢竟空。

  我們今天對一切二谛的所有不同的說法,我們都要依這樣的原則來怎麼樣,抉擇他。那麼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今天學這個法,如果這個不把握,那我們聽到所有不同宗派,不同體系的理論,我們就糊塗了搞不出來了,所以這個抉擇,重點如果不把握,那你到外面去學法,真的會很困難,爲什麼?聽起來這個也對,聽起來那個也對,那你怎麼抉擇?所以我常常講,單單一個知見,單單一個緣起的正見要抉擇得很正確都不容易喲!爲什麼我們大家聽起來都對都好都很棒,然後我們都在信仰裏面根本就跑不出來,爲什麼?你追求的是什麼?是離一切法當下了解的實相去取一個什麼,另外需要去的境界,這樣知道意思吧。那你這樣那一天能夠追求得到,只有幻境才有,這樣知道意思吧。所以注意喲!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單單這個法的抉擇不清楚,我們都會求怎麼樣,一切法以外的一個境界,那你什麼時候可以體會得到,證得入,所以這個抉擇如果正見沒有建立,根本法義沒有搞清楚,最後都是怎麼樣,在尋尋覓覓,永遠找不到一個你要的,問題就在這裏。

  第叁節 橫豎

  

  橫豎單複:這個是從不同的角度,自他空有,現在再來就是橫的跟豎的;還有一個單的跟複的。

  古叁論學者每說橫豎,叁論宗,他們常常比喻橫的跟豎的,橫的是什麼?橫是相對的,依彼而有此,依此而有彼的;就是相對的,豎是絕對的,超越而泯絕一切的。

  這個是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就知道,哦!橫的在講什麼,相對的,有黑暗就有光明麼,所以說依彼而有此,依此而有彼的這個叫相對的,那麼豎的是在講絕對的,超越而泯絕一切的,其實這個就在講無爲法麼,講空性麼,那相對的就是講緣起的一切萬法麼,講相麼現象麼。

  佛說世俗有而勝義空,名之爲空,空還是世俗的假名,是與「有」相對而安立的。佛陀在說二谛,一個叫世俗有,一個是勝義空,今天說他名字叫空,還是用世俗的假名來安立的,也就是跟有相對才安立出來的,然佛說空教的本義,是使衆生于世俗而離一切妄執,泯除一切戲論,因離執而體證泯絕一切的如如。

  導師一再的重複的在講解,今天是從叁論宗的立場來講他還是要點出重點!佛法說二谛,佛陀說的,世俗的有跟勝義空其實是假名安立的,也就是相對才安立的,衆生有執著爲了讓你離執著所以說空,了解他的非實麼,所以導師就點出來,今天爲什麼要講這個空義?爲什麼要說空?他的真正的本懷意義是什麼?就是要使我們衆生在世俗的一切法裏面去離開一切妄執,泯除一切戲論。我們衆生就在實有感裏才造業、執著、生死輪回、痛苦不已麼,其實主要要讓我們看清真相,離開世俗實有的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那這些戲論都泯除的時候你不就解脫了麼,當你了解這一切都是戲論而非實的時候,離開這個執著的時候,也就是體證了所謂的空,一切法如如的部分就是在這裏。

  在這個意義上,空的了義與不了義,是可以抉擇的。

  如果你今天站在這個立場,你也可以去抉擇說空的方法不同,哪一個是了義,哪一個是不了義你就能抉擇他,要先站在這個意義上,這樣知道意思吧。站在什麼意義?讓我們離開顛倒執著而悟實相的意思了,讓我們止息貪嗔癡煩惱而解脫的意思了,你有沒有先站在這個立場,好怎麼樣的一個空義能讓你離開執著顛倒,一切法不再執著,如果我們今天認爲還有一個離開這個以外有一個實有的空的存在,空性,或者是超越現象以外有一個實體的存在,我請問你,你能離開執著嗎?你能熄滅貪嗔癡煩惱嗎?因爲那個是求不得的,所以要站在這個立場,我有時候也是常常用這一點,來跟人家互相的討論就是在這裏,很多人談了很多法,很玄,很高,很超越啊,講得形而上的。

  問題是你學了這個法,你貪嗔癡有沒有止息?對你的煩惱有沒有止息的作用,我常常用最後這一招來跟人家討論這個問題,你今天講空,認爲現象當下他的真相就是空,他本來就是空,好,你依據這樣的理論能不能達到的受用?好,你認爲離開這個現象以外有一個空,有一個實在的形而上的空性,你依據這樣道理,你能不能達到解脫自在?這個要反觀,所以我常常講,今天你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我都不反對,你學什麼超越的理論,我都不反對,你要學外道的理論我也不反對,但是要注意一點,我們今天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貪嗔癡不息煩惱不盡,生死解脫是無望,對生死的疑惑是永遠沒有了期的,你要這樣子,你學得再超越的理論對你有沒有幫助?其實這個重點就在談這個。

  所以導師就點出來,佛說空教的本義是要使衆生于世俗,就在世俗的一切法上而離一切妄執,泯除一切戲論,就在一切法的當下,一切萬法的現象中去了解真相,于世俗而離一切妄執。這句話很重要!才能夠當下體證法空性而得什麼——解脫。這個才是根本最重要的本義。所以要先站在這個意義上,啊,就能夠真正的去抉擇空是了義還是不了義,你講的空是哪一種空,你講的空是了義不了義要站在這個角度上來抉擇他,這樣知道意思吧。不然的話,你要站在什麼角度,唉,你很會談,你談得很玄,很高,你的學問很好,有用嗎?這個就是抉擇的地方啊!

  龍樹菩薩說∶「諸佛說空法,爲離諸見故」。離一切妄見,即是要學者泯絕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著。

  那這樣子空相怎麼會是實有?龍樹菩薩已經點出重點!今天說空的用意是什麼?是要讓衆生離開一切的實有諸見那!實有的見,一切的見谛都在實有裏面,說空就在破除實有麼,在破你,讓你離開一切實有的妄見,要我們所有這些學的人那泯絕一切,也就一切不再執著的意思,把一切都怎麼樣——看破。了解真相,不再執著,好,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這個空是在破有而已。空怎麼會是實有而執著呢!所以連空都不能再執著。空就象應病于藥的藥一樣,病好了,藥也沒有了,這樣知道意思吧。不要把那個藥當作實在的。

  若有空相現前,執有空相可取,這不是佛陀說「空」的本義。

  啊!這句話太重要了!如果站在修定,我們身心有很多境界,包括什麼?身心脫落是不是,一切空相現前,就如唯識講的,能所俱寂,一切法不現是不是這樣子,那這個是什麼?好,把這種空相現出來的這種相還是相,以爲是實在的,就執著在這個空相上,好,那這樣子就已經不是佛陀說空的本義,所以我以前就講過現象的相是相,身心脫落的定境也是…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