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那個叫心相,心裏現出來的空寂的相還是相,如果你把那個現出來空寂的相當作是法性是實在的,那你就執著在空性上了,以爲是實在的空相。很重要!我一直強調。
導師是沒有境界的境界,爲什麼講這句話,很重要!真的明白一切萬法了,畢竟空宛然有知道意思吧。不是離開一切萬法産生的另外一個相,注意聽!宛然有而畢竟空,這樣知道意思吧。畢竟空而宛然有,不是離開現象宛然有另外有一個空,注意呀!我們修行的過程那,身心的凝聚,坦白講身心脫落是必然的,只要你真正的用心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我們看太虛大師的自傳,或者導師介紹的這個裏面都有談到麼,他閱經,閱大藏經,他就好幾次怎麼樣,身心脫落,靈然不現是不是,那種體驗對他很重要,但是如果我們今天純粹站在法上來談,如果執著這個還是有問題的。我們個人只要有學禅定的,多多少少都會有這些體驗,有的是時間比較長,有的時間比較短,有的常常有,有的偶爾一次,都會多多少少有這個體驗,但是如果把這個體驗當作就是了,那問題就大了。所以我爲什麼一直強調,不是定就能夠開智慧解脫,不是,這個很重要!
因爲所執的空相,是落于相對的,注意呀!那個空相跟一切現象就是相對的,這樣知道意思吧。現象是有麼,空相是沒有現象,那這個有跟沒有是相對的,礙于寂滅的。注意聽!是礙于寂滅的,空相的相還是相,不是真正的寂滅。那真正的寂滅在哪裏?繁星燦爛處,一念未生時,什麼叫繁星燦爛處?一切法的生滅動態中,不是離開這個另外有一個滅,注意聽!我以前在上《雜阿含經》點了很多次,一個法生起了然後消滅的時候是滅,我就問:這個滅跟本來寂滅的滅一樣不一樣?我們講法性本自空寂,本來就滅,本來就在空寂,不是一個法現起消失了叫滅,這個我相信你們上了那麼久,應該都聽我點了很多次。其實,我一再的點這個重點,但是要體會不容易呀!就是在這裏,師父處處都在講這個,啊!你們就明白了!爲什麼如實觀照不對治,你們慢慢就了解了。
佛說空教的真義,是了義的,但在有空可見可取的根機前,不解空義,空于衆生成爲不了義了。
本來呀佛陀說的這個空的教義是絕對了義的,問題就是我們學法的弟子或者是觀念上認爲有一個可空,有一個空性,,或者是實在的可以見可以取的,這樣的根機和這樣的根性,因爲這種人是停在這樣的一個根性,根本就不了解真正的空義,于是這樣徹底了義的空義就被認爲是不了義了。
所以龍樹菩薩也有破空的地方,今天執著實有空可見的這種執著的衆生那,龍樹也有破他的方法,如說∶「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這個就是在破執著空義的人,空相的人,今天說空相只是什麼——對治了,衆生執有麼,在實際的無自性中,你執著實在實有,好,今天爲了破除你才告訴你,用空來破有麼,那空還是藥,妙藥,好,今天這個有破掉了,你反而執著在有一個空,實在的空相,所以說問題就來了,空可以破有,那你執著空要怎麼辦,沒有藥,你總不能用有來破空吧,用有破空又回到原點,是不是,所以龍樹就講啦,今天用空來破有是應病于藥的善巧。你今天把空當爲實在的,他說諸佛所不化,連佛都沒有辦法怎麼樣度化你,所以爲什麼我們過去有一些觀念說:“甯願執有如須彌山,有見如須彌山,不願意空見如戒子”,有一點點空見都不要,我甯願執著在有裏面,爲什麼?因爲有裏面還有藥可救,你執著在空見裏連救你的藥都沒有了,就是在談這個。
龍樹所彈斥的空,因一般人以爲有空可空,而執空爲實體的,或執空礙有而都無的,這即不是佛說空的本義了。
不管是龍樹菩薩在破斥的這個空,還是以爲我們一般人認爲有實在的空可空,把空當作實體的,或者把空當作能妨礙有的或者是把空當作什麼都沒有的,這麼多種都不是佛陀所說空的本義!那我們就知道了,唯一的是從一切法當體無自性,當體即空,空不礙有,有不礙空,這個才是中觀正義,也是佛陀說空的本義啊!這個就歸納出來了,以爲有空可以空的,空是實有的實體的,或者認爲空會妨礙有的,或者是空是什麼都沒有的,注意喲!這幾種都不懂真正的空義啊,不是佛陀說空的本義。
所以青目說∶「空亦複空,但以引導衆生故假名說」。
所以我們《阿含經》不是講麼有、空,空以後呢,空空,空空是什麼意思?空亦複空的意思,連那個認爲空你都要怎麼樣放下,不要以爲那個空是實在的,所以空也要破掉,不能執著在實在的空相裏面,所以空亦複空那是引導衆生說的,也是假名說,不是實有的空,空空還是假名。
如落于相對的,執有空體可取,那空即與有無的無相同。今天如果不了解空,只是對治的妙藥,不是有實在的實性,好,把它執著是空有實體了,那麼這個實體的空就變成什麼?跟有無的那個無一樣的,衆生執有執無麼,那就執著這個實無一樣的了,所以龍樹菩薩說∶「畢竟空中,有無俱寂」,真正的進入畢竟空不會落在實有也不會落在實無,有、無這兩個觀念就不起了,佛說空是離一切見而超越妄執戲論的。從離一切妄執而不落相對說∶一切不可得,這即是了義空。
爲了讓我們離開一切的執著邪見,我們都在戲論分別裏面,怎麼樣超越他,離開這些虛妄又不落入相對的觀念才告訴我們說:空是一切不可得!這個講法才是真正的了義空。跟前面交待我們一樣了,要站在那個立場來分別,那這個也是一樣,其實是重複的在講這個重點!
如此,可知空的本義,應是言依假名而意在超越的,即是豎的。
剛剛講橫的是講相對的麼,世俗的相對,那麼豎的呢?直接透徹的了,那麼這個就點出重點了!這個豎的其實就是空的本義了,依言假名而意在超越,依言假名,就是拿來當作藥麼,而真正的用意是在超越,就是把病治好麼,這個就是豎的直接的透徹的。
若滯于相待的,依言執相的,那「勝義空」即不成其爲勝義,空即是橫的了。
今天不了解這個究竟義,還在相對的觀念,啊,依這個假名言而産生了執著,那麼你所執著的那個勝義空就不是勝義了,你講的那個空反而是什麼橫的了,是相對的不了義了。「教申二谛,宗歸一實」∶所以講世俗講勝義,最後只是要達到真正的一實相印而已,畢竟空。
即依言說明二谛,而佛意在即俗以入真,不能執真而爲俗。
今天講二谛其實是方便說了,用我們世俗的名言讓我們了解麼,好,即依據世俗的一切讓我們進入真正的所謂的真相或者真義,所以我們不能舍真而畏俗,反而把真正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真相沒有達到反而執著在俗裏面。
于空而有此橫豎的差別,這全由于學者的領悟不同。
真正的空義有豎的跟橫的嗎?本來就沒有,那真正的空義是一切法畢竟空,哪裏有橫的跟豎的,好,今天爲什麼會講橫的跟豎的?因爲學者領悟不同,因爲我們學法的人那,體會不同了,各家之言就出來了,本來是沒有這個問題的,這個是橫跟豎的問題。
第叁節 單複
再來講單複:約二谛說,與上面的橫豎有關。世俗有、勝義空是二谛。有人不了解勝義空的意義,從相對義去理解空義,不能依空得解,反而因空成病,這需要不同的教說了。
這裏講的單複跟前面的橫豎有這個相關的關系。注意喲!單是什麼意思?直接的一條路,當下就明空義就解決了。那麼,有一些人對于勝義的空義因爲不理解他反而落在相對的觀念裏面去理解空義,不但不能從空義去得解脫,反而執空成病,那這個怎麼辦?對這一種執空成病的人,是不是要另外一層的再來破他,再把他怎麼樣救回來,這個就是要另外的一種教說,這個叫複的,這樣知道意思吧。
第一層破你還有執著,再用第二層破,這個叫複。只有一層破直接入叫單,因爲你又執著用另外一層再破,這個叫複,這樣知道意思吧。後面就會講得很清楚了,爲什麼?這個複不是只有兩個,因爲後面還有到什麼,四重二谛,連破四層。比如說,第一層“有”,我用空來破,你執著空,那怎麼樣,第二層就是非空非有了,這樣知道意思吧。好,你又執著在有一個實在的非空非有,那怎麼辦,非非空,非非有,這樣知道意思吧。就一直非下去了,你一執著他後面再破,你一執著再破,所以叁論宗有四重二谛,你每一次在我們的體會裏面,因爲有很多境界,我剛剛講的,很多境界,我們超越了世俗的境界,進入一個空相的境界,或者是一個很虛無飄渺,很棒很棒的那種感覺,包括禅定的境界都是,你就是執著有境界有,他就會把這個境界再破,這一層一層的破,破到最後怎麼樣,讓你完全的了解空義是什麼,這個不得已一破,再破,叁破,四破,這個叫複,這樣的意思知道吧。單是直接的,第一層就夠了,所以對于這些不能了解真正空義的人,又執著在空相的人,他第二次再破,所以才需要什麼不同的教說。
如說∶有與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才是勝義,這是複二谛。
我們從有跟空,有人就破了有,但是執著空,好,最後把這個空呢,有、空都是世俗谛的,非有非空才是勝義,這樣就進一層了,這是複二谛,這樣知道意思吧。
但非有非空的「非」,也是泯絕超越的意思,也即是空的正義。還是在講空,只是第二層的破執著空的空還是本來的空,這樣知道意思吧。這不過是說∶以空爲空的空,是與有相對的,絕待是不落于有空──非有非空的。還是要讓他知道,你空落在相對是不對的,應該要絕對才對,所以用非非空,非有非空,說法雖不同,實際仍不出二谛的含義。
所以,注意聽!這裏又引申了一個問題,有,我現在作比喻,大家注意聽!那我們爲了要知道這個是如幻的,我們說非有,非有是什麼意思?非有就在講空麼是不是,那我現在說非非有,那是什麼?本來是非有現在是非非有,把這個非有又否定了,前面一個非是否定的意思,好,又否定非有了,那就是破了什麼,破了執著非有的人,…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