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生自有,不需要其它條件的,沒有。所以我們的基礎就建立在緣起的正見上,從緣起的正見來廣觀萬法,那一法不空,那一法不是緣起如幻非實的,所以勝義慧就是空慧。以空慧來破除我們衆生的實有感的執著。這個就是下手處!你們要注意的一點是:導師在寫這個書的過程裏面,表面上看起來在解釋勝義,其實已經涵蓋了用功的地方,下手的地方,都在這裏,大家要注意!
勝義有如實與真實的含義,所以勝義谛也即是真實谛。
我們講見諸法實相,其實就是講一切法的真相而已,如實相。我們一般人都看的現象,但現象他是生滅變化的,他不可能是永恒不變的,怎麼是實在的,而是法法的本性空寂。那個才是真相,所以我們在講見法見法是見什麼法?見實相,見法法寂滅性,這個才是真正的實相。
我們衆生顛倒,于無性法中執有自性,亂相亂執,聖者能見諸法無性,畢竟皆空,以無虛妄顛倒亂相,故性空即稱如實、真實。
那麼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講的如實、真實,並不是有一個如實、真實的,只是通達了,了解了,衆生的執著把虛妄的顛倒亂相當爲實在的,那麼聖者只是知道一切法的無自性而已。畢竟是法法空寂的,所以才叫如實或者是真實。
一切本空,今能徹見法性本寂,豈不是如實?
象這幾句話是真的要有深深體會的人才了解的,一切本空,所以我們講他空、無自性、或者叫無我是本來就這樣,注意聽!不是我們今天有一個我把它空掉變成無我,不是在講這個,是一切法的本來就是無自性,本來就是空,今天不過是看到他的真相而已,原來如此,所以體會到這個真相的時候叫如實,不再顛倒,不再執著而已。
約此義說,性空名勝義谛,如果是站在這個角度來解釋空的話,那這個性空就是勝義了,不是說另有實體可得而名勝義谛。
這裏講得太清楚了,一切法本自空寂,我們顛倒執著而不見,今天依正見依勝義而觀察明白了,了解原來真相不過本來如此,了解他的真相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的,因爲這樣發覺了真相這個本空名叫勝義,而不是另外有個實在的空性或者是實體叫做勝義。注意聽!那麼這個勝義是什麼?是離執,離顛倒,了解真相名爲勝義。那麼這個勝義其實在法法之間的當下就明白,不是離開一切另外有一個勝義的什麼——實在的空性或本體!這個要認清楚,其實我們從前面一直講到現在,導師講到勝義這幾點我覺得好重要!好重要!這個等于是答案那!最根本的一個實相,所以如果我們在修行中,身心起變化了,起很多的所謂什麼相什麼境界了,那個是離我們的身心以外有的還是在身心的幻相,還是法法了解這些虛妄而不執著的時候才體會到空性,大家就要注意!所以修行不是在體驗境界,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了解真相而已!
真相在哪裏?就在法法當下,不是離開當下另外的境界,注意聽!這個太重要了!如果能明白這個才能真俗無礙!不然怎麼樣,離開俗有一個真,破壞俗才能達到真,這個哪裏是真正的法的內容呢,所以修行就不離當下、不離生命、不離一切現象當下去體悟,而不是離開這些以外有神秘的什麼實在的本性或本體,這樣知道意思吧。聽懂了,修行該怎麼修,應該就有一點了解了,我們身心的顛倒,産生這裏所講的執爲實有,産生貪染、愛取、造業所謂無我中起我執,無性中起實有感,你只要發覺真相,怎麼個發覺法,在執著中看清執著是怎麼起的,無我爲什麼會起我執,無實爲什麼會起自性見,這個過程造作不就是你的身心嗎?
也許從你的觀念,也許從你的執著,從你慣性,怎麼去發覺他,這個就是觀照的內容,修行只是在發覺這個內容跟真相而已!這樣知道意思吧。而不是在體證什麼境界,注意聽!如果有所境界,那是因爲我們身心的凝聚、心靈的凝聚産生的自然的現象,那個不是修來的,本性空寂也不是修來的,是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你能發現不能發現而已。所以這裏主要點出一個重點!不是另有實體可得名爲勝義!這樣才不會産生離我們的一切法的當下另要求一個實在的存在,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很重要!
經部師以真實有的爲勝義,所以不許無爲是勝義谛。
到前面爲止講根本的勝義谛的意義內容,後面他是在引證,甚至于是把過去從根本佛法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法的過程不管是哪一個時期、哪一種理論,他對,對在哪裏、他不對,不對在哪裏、同的,同在哪裏、異的,異在哪裏?導師把它點出來讓我們比較,讓我們去認清楚有部以後,比較進步的就是經部師,經部師以真實有爲勝義,所以不許無爲是勝義某些學者說∶這個另外,某些學者又是另外的一個觀念,他不寫出是誰,但是他用點的,某些學者,這樣不會得罪人。
既是勝義,即應是妙有不空的,空即不能說是勝義谛,這都是不明勝義谛得名的真意。
導師就在這裏把勝義谛的意思已經點出來了。好,舉兩個不同的觀念來點出他:一個就是經部師;一個就是認爲有真空妙有的,要不空的才可以的,有這樣的一個觀念的這兩個理論,導師就點出來了,這兩個理論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不明白真正勝義谛的真實義才會産生這個問題。前面導師點出的重點讓我們明白,一切法是本空的,這個空是在講一切法的法性,本來就是寂滅,那麼體會這一點就不會另外找一個實在的本體,已經點出重點。但是從這個經部跟另外這個妙有不空的這個理念裏面剛好相反,經部師認爲什麼,真實有的才是勝義,那麼這個幻有的、假有的就不叫勝谛,而這裏前面講的勝義谛是不離假有,不離幻有,了解他的真相一切法的當下就知道他是勝義是空的。
但是前面跟後面哪裏不同,他認爲真實有的才是勝義,有一個真實有的才是勝義,不許無爲是勝義,這個是經部師的觀念,另外的某一部分學者,他說你只要是勝義一定是妙有不空的,那跟這個經部師是不是一樣?你要講勝義一定要講妙有,不能講空,空就不對,把空認爲是勝義這個是否定的,導師直接就不客氣的講,這個根本就不明白什麼叫勝義嗎?真正勝義的真意不是這樣的。其實這一點我們大家都明白麼,真常系的就是這個觀念麼,如來藏,真常系就是這個觀念。
勝義谛與世俗谛,是方便相對而安立的。注意!我們今天說勝義是勝義,世俗是世俗好象是相對的,其實安立這兩個名詞只是方便的施設,好象是相對的其實並不是相對的,是相依相緣的。
世俗谛,有遷變義,如此而隱覆真實;勝義谛,是本性空寂,離一切戲亂相,待世俗名勝義。
這個世俗看起來很實在,刹那在變遷,而事實上就這個真實不現,那麼勝義其實是本來就空寂,只是離一切的顛倒戲論跟世俗看起來是相對的,所以名叫勝義。所以這個還是假名安立的,爲了讓衆生明白真相、實相,所以他告訴你,什麼是世俗,什麼是勝義,用這樣的分別讓你去明白真相而已,並不是有一個實在的世俗,實在的勝義,這個還是什麼——相對的、安立的。
勝義有叁義:一、究竟而必然如此的,我們在講法性的時候不是就在講這個,勝義就是在講法性的實相,一切法的法性他本來就這樣子的,所以他本來如此,所以這裏就講第一究竟而必然如此的。
二、本來是如此的,叁、遍通一切的。所以我們以前在講法性的時候不是說他必然如此麼,他本來就這樣子麼,而且普遍存在。普遍存在就是遍通一切就在談這個,所以真正的法性我們說他是勝義谛是在講無常、無我、涅槃。那這個就在講法性。無常是不是一切法必然如此的,對,那是不是,無常本來就無常,對,那是不是任何一法都無常,對,普遍都如此的,那這樣就了解了,勝義看起來現象是無常的,但是無常的真相就在講一個法性麼,怎麼樣,本來如此的、普遍如此的、是必然如此的,就在談這個麼。
故經中稱此爲法性、法住、法界。那就是在形容法性麼,勝義谛不可想象爲甚麼實在本體,或微妙不思議的實在。
導師再叁的在點這一句話,太重要了!我們說一切法無常就在說法性,就在講法性的寂滅性,是不是這樣子。那這個寂滅性怎麼會想象爲離開一切的,還有一個實體的存在,或者是不適宜的東西呢,無常的當下就在講法性空寂了,那無常要從哪裏看,一切法的現象、一切法在遷流不息之中,就已經在展現法性的內容,是不是無常,刹那刹那不住的,那這個無常的刹那不住是不是本來就這樣子,是不是必然這樣子,是不是遍一切法都這樣子,對,就是這樣子,所以只是在形容法性,既然法性是法法都這樣,一切法都這樣,那要不要離一切法另外找一個實在的本體,或者是妙不可思議的實在的東西。
雖聖者的覺境,可通名勝義,但佛法安立二谛,是著重于一切法空性。
所有的聖者解脫了,都可以叫做勝義,但是我們佛法爲什麼要安立二谛?一個世俗谛,一個勝義谛,主要是讓我們明白一切法就是空性,就是性空。從世俗谛了解第一義谛麼,安立二谛的意思:就在二谛的當下,從世俗谛而明白真義而當下就契入第一義谛。所以爲什麼要安立二谛這樣知道嗎?安立二谛目的不是在相對,不是在你認爲世俗的要厭離了,找一個真性不變的,形而上的不是,就在一切法的當下,就知道他是勝義的,因爲當下就知道法性空寂。所以他重點開示二谛要我們契入的是什麼?一切法性當下就是空性!主要是在這裏,不是在真正建立一個俗谛,建立一個真谛,這樣知道意思吧。講二谛就是要我們在現法的當下悟入空性就對了,這個真的是太重要了!二谛看起來天天講,世俗谛,第一義谛,但是在這個裏面最後這幾句話就等于把我們要明白的重點已經歸納出來了,包括你下手功夫你都要明白!
第叁節 二谛之抉擇
他這裏抉擇是抉擇什麼?前面都講清楚了還要抉擇什麼?抉擇所有的理論體系跟宗派的觀念,我們才知道這麼多體系,這麼多宗派都在講二谛,那哪裏同哪裏不同,我們要去明白,那你就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方…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