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P7

  ..續本文上一頁等到外面的法破了,內在的心識相依相緣而有的,外面非實,那心識是實在的嗎?進一步才破心識的非實,最後體證的才叫空性,當他體證能所都俱寂的時候現出的就是空相,那麼這個空相是實有的,那麼這個觀照法,用功的方法叫唯識識觀就不一樣,跟聲聞就不一樣。

  如果今天講妙有真空,一切法如幻非實,空有不二,那他要了解的實相是什麼?是不是一樣要證入空性出來後得智,才能知道一切法如幻不執著,那麼觀照的方法是什麼?那麼如果是妙有真空,即空即假,他要體證的是什麼?用的方法一樣不一樣,注意!完全都不一樣,這個關系到觀的方法,修行觀照的方法,理論不同用的方法就不同,所以這裏面,這個基本的這些理論如果我們沒有分得很清楚,把它理解得很清楚,那你要抉擇就很困難,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在很用功,理論當然我們很用心去了解,觀照的方法各有不同,南傳有南傳的方法,大乘有大乘的方法,每一個方法各自不同,理論也是在這裏。

  我們辦禅修,我們是站在什麼立場來辦的,用什麼方法來觀照的,爲什麼跟人家都不同,就是這些理論如果不了解,這些根本的法義都不清楚,那跟著我們修禅修就會不得其門而入,就是在這裏。如果你今天用南傳的方法,那個觀念來修我們的如實觀照可能就不一樣,我爲什麼講這個?因爲這個跟法的內容不同,很多人因爲不了解,每一個人用功的方法都不同,那麼今天如果法義清楚了,了解了,那麼我們在用功上方法是正確的很快會相應,但是如果法義是不清楚的,你用的方法又不理解,你常常不得其門而入,沒有辦法受用也是在這裏。

  我們辦的禅修用的方法,如果沒有前面這些正見的基礎,緣起正見的基礎,那麼要相應也不容易,往往都在對治,在實有真空你一定要對治的,在妙有真空你是不對治的,這個一定要明白!方法是不同的,理論的不同,體會的不同,用的方法就不同,你的受用性就不一樣,因爲我們快禅修了,順便把這個重點點一下,你們這個地方才會明白!如果一切的俗谛,他認爲是實在的有,那麼就要厭離,你非厭離非破除,你沒有辦法體會到真實的一面,破除世俗的才能得到真義,第一義是不是這樣子,那就一定要破壞他,厭離這些你才能體會喲,那麼如果了解緣起的當下即是空,空有是不二的,你了解他的如幻性,體證到他的生滅刹那不住的無常性,一切法緣起的當下是不能破的,要注意聽!怎麼能破,怎麼能壞,是不離的,是當下如何體證到他的非實,他的如幻性,這個跟厭離不一樣,這個不需要厭離,就在法的當下去明白,法的當下去超越,所以這個下手處是不一樣的,利用這個機會點一下。

  大家在用功的時候就知道哪裏不同,所以我們教的如實觀照的方法幾乎跟一般傳統都不一樣,大部分很少人用的,因爲我們的目的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而不是在對治,對治是沒有用的,實有的才要對治,如幻的要對治什麼?如幻只要知道如幻就沒事了,“無我”是如何知道,如何體證到,如何體會到重點是在這裏,我這樣講你們就知道了。

  這樣,一般人以爲千真萬確的,不見得就實在如此。而一般人以爲是虛假的,也不見得全屬子虛。世人每以此二類爲一假一實的,機械的劃爲二類,實在不可以。

  如果一個是實在的一個是假的,是不是要把假的破掉才現出實在的,那麼跟所謂的假的這個現實的一切,就要作象敵人一樣的對待了,這樣知道意思吧。

  這二者,中觀者以爲都是如幻假有的,都是錯亂而妄現的。如以某些爲實有的,即對于緣起無性的真義,未能了解。

  今天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中觀者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一切法,有爲的一切法,包括心法他都可以了解緣起如幻沒有一法可得。以當下一刹那的安住是不可能得的,實有性都是不可得的,而且都是確實是幻現的。如果把某一部分當作是實在的,那你對緣起的空義就根本不了解,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上課一直在談中觀的理論,其實就是先把這個知見建立起來,當我們禅修的時候學觀照的時候,直接就契入什麼叫體會到法性空寂?即有即空,在有的當下能體證空,不是離開有的當下壞了一切有才能體證空性,這個完全不一樣!

  注意這個方法就是我們講的如實觀照,跟一般的對治法是完全不同的,沒有需要去掉什麼,只是如實的體證到真相而已,所以不礙而體證空,體證空而不礙有,不需要去掉什麼,這個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這裏沒有對治,先要明白,這個要先明白!將來禅修你們就知道,重點才能把握。

  其實,人類一般認識的世俗境,可分爲常態的與變態的。世俗的境界還分成兩種,一個叫常態一個是變化的不是正常的,常態的,即人類由于引業所感報體──根身的類似性,由此根身──生理觸境所引起的認識,有著共同性與必然性。

  什麼是常態?比如說我們生爲人,引業就是最強的業力主導著我們這一生來做人,這個就是引業,那我們今天從人的立場來看,得到的這個身體都差不多了,都有共同的類似的性,以我們身體所産生的六根觸六塵麼差不多我們看到的都有共同性,還有必然性,你這樣我也這樣子,不可能有特殊的。

  但此中也有二∶一、如青黃等色,于正常的眼根、眼識及一定的光線前,大家是有同樣認識的。

  比如說我們看到顔色青、黃、赤、白,只要我們的眼睛沒有障礙,眼跟眼識都在正常光線也都一樣,那我們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都有同樣的認識,這些,現有谛實性,感覺都一樣而很真實,所以叫谛實性,世俗的谛實,常人極難了解爲虛妄亂現,即名爲正世俗。就像我們現在看到各位,各位看到前面這些景象,看起來是很真實的樣子,這個叫谛實性。但是我們如何了解這些是虛妄的,這些是幻現的呢,這些真實性的感覺就叫正世俗。

  二、如水月、陽焰 、空谷傳聲、雲駛月運,如前面說過,這不是根身的病態所成,也不是認識的顛倒所致。這也由于境相現起的诳詐相,也是一般人所同見同聞的。

  證世俗是大家共同體現都一樣的感覺。但是象水中的月、陽淹、空谷傳來的聲音、雲在跑好象月亮在走,這種感覺不是病,不是我們身體的這個眼根或者耳根有問題,這是緣起的幻相,本身就有這樣的功能,這個大家都看得到。

  但經世俗意識的考察,可以知道它的虛妄,我們現在都知道那個雲在跑不是月亮在跑,空谷傳來的聲音那是聲音的回響我們也知道啊,惟有無知識的童稚,才以爲是真實。只要稍微有意識有經驗的都可以分辯出來幻、化、水月、陽焰、谷響等等,人類所共見共聞,易于了解它的虛妄無自性,是「易解空」。這個一般普遍知識可以分別的,也知道他是假的,不是實在的,這個是容易了解的空,叫易解空。經中常以此爲喻,以表示蘊、處、界的「難解空」。

  我們今天從常識的判斷,知識的學習,科技的發達,慢慢的我們可以了解,某一些原來是虛妄的,這個是容易了解的部分。我們佛法中就常常用這一種容易了解的這一種理論。空義來表達蘊,處,界的難解空。蘊處界感覺都非常的實在的,我們身心的五蘊,六處,加上識産生十八界,我們很難了解他是虛幻的是空的,但是我們用易解空來比喻的時候,我們就能體會到難解空。

  變態的,或是根的變異∶如眼有眚翳,身有頑癬,也有因服藥而起變化。根身變異所引起的認識,見爲如何如何。這個是因爲身體的病眼睛不好了,耳朵不好了,身體的感覺起變化了,凡病態所見,缺乏共同與必然性,常人也知道是錯亂的。那麼這些我們都了解,這不是大家都一樣的,這是特殊的,有條件的,那麼只要變態所見的我們知道這個是假的,是錯亂不是真的。

  或是識的變異∶或過去曾受邪僞的熏習,或現受社會的、師長的、以及宗派的熏陶,或出于個人謬誤推理所得的錯誤結論,或以心不專注而起的恍惚印象,以及見繩爲蛇、見杌爲人等等,是可以由正確知識而給予糾正,揭破它的錯謬。

  也就是說我們觀念上的錯誤,認識上的錯誤,或者是我們今天因爲所受的教育,或者是我們所有的師長,或者是學佛宗教的宗派教導我們的理論,或者是我們個人用個人的情見去推理的,其實有很多都是錯誤的。包括我們的心不專注産生的恍惚,這個恍惚還好,有時候我們修定也是一樣,身心會起很多變化也會有很多幻相,但是這些我們只要有正確的知識,有人給以糾正的話,我們還知道他的虛幻性,他的錯誤還可以了解。

  這境相的诳惑,根身的變異,心識的謬誤,雖是世俗的,而在世俗中也不是谛實的,即可以世智而了解爲虛妄的。這個都屬于倒世俗,前面是講正世俗,這個叫倒世俗,所以世俗還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雖有此正世俗與倒世俗的分別,但正世俗經如實的觀察,漸漸顯露出它的幻現性。

  這個倒世俗我們很容易了解他,但是正世俗就很難了解了,以爲他卻是如此如此的,但是導師就是要點出重點,即使是正世俗的這一部分,如果我們很實在的如實的去觀察他,漸漸的可以露出他的幻現性,他的虛幻性就可以看出來,即實有定性不可得,你看到了實有性,定性是不變的,這些都找不到,無不是待緣而似現的。這幾句話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對這些參加禅修的人,先提出一些引導,大家要注意!

  我們在觀察觀察什麼?就觀察我們的身心,我們對這個身心的執著最深了,最深刻就是這個身心,你的感覺,你的苦樂,你的喜歡不喜歡,你的執著都是從這裏來的。那麼我們在如實觀照是針對我們的身心去下功夫的,觀察自己的身心,如果你很實在的時時刻刻去觀察他,他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覺受一切起落種種問題,你只要好好去觀察他,他就會慢慢會現出他的怎麼樣——幻現性,什麼叫幻現性?

  實有定性不可得,注意喲!導師都點出重點!一切的現象,一切的身心變化,一切的感受,一切的喜怒哀樂,其實是什麼——待緣而似現。注意聽!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在上《雜阿含經…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