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P7

  ..续本文上一页等到外面的法破了,内在的心识相依相缘而有的,外面非实,那心识是实在的吗?进一步才破心识的非实,最后体证的才叫空性,当他体证能所都俱寂的时候现出的就是空相,那么这个空相是实有的,那么这个观照法,用功的方法叫唯识识观就不一样,跟声闻就不一样。

  如果今天讲妙有真空,一切法如幻非实,空有不二,那他要了解的实相是什么?是不是一样要证入空性出来后得智,才能知道一切法如幻不执着,那么观照的方法是什么?那么如果是妙有真空,即空即假,他要体证的是什么?用的方法一样不一样,注意!完全都不一样,这个关系到观的方法,修行观照的方法,理论不同用的方法就不同,所以这里面,这个基本的这些理论如果我们没有分得很清楚,把它理解得很清楚,那你要抉择就很困难,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很用功,理论当然我们很用心去了解,观照的方法各有不同,南传有南传的方法,大乘有大乘的方法,每一个方法各自不同,理论也是在这里。

  我们办禅修,我们是站在什么立场来办的,用什么方法来观照的,为什么跟人家都不同,就是这些理论如果不了解,这些根本的法义都不清楚,那跟着我们修禅修就会不得其门而入,就是在这里。如果你今天用南传的方法,那个观念来修我们的如实观照可能就不一样,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这个跟法的内容不同,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每一个人用功的方法都不同,那么今天如果法义清楚了,了解了,那么我们在用功上方法是正确的很快会相应,但是如果法义是不清楚的,你用的方法又不理解,你常常不得其门而入,没有办法受用也是在这里。

  我们办的禅修用的方法,如果没有前面这些正见的基础,缘起正见的基础,那么要相应也不容易,往往都在对治,在实有真空你一定要对治的,在妙有真空你是不对治的,这个一定要明白!方法是不同的,理论的不同,体会的不同,用的方法就不同,你的受用性就不一样,因为我们快禅修了,顺便把这个重点点一下,你们这个地方才会明白!如果一切的俗谛,他认为是实在的有,那么就要厌离,你非厌离非破除,你没有办法体会到真实的一面,破除世俗的才能得到真义,第一义是不是这样子,那就一定要破坏他,厌离这些你才能体会哟,那么如果了解缘起的当下即是空,空有是不二的,你了解他的如幻性,体证到他的生灭刹那不住的无常性,一切法缘起的当下是不能破的,要注意听!怎么能破,怎么能坏,是不离的,是当下如何体证到他的非实,他的如幻性,这个跟厌离不一样,这个不需要厌离,就在法的当下去明白,法的当下去超越,所以这个下手处是不一样的,利用这个机会点一下。

  大家在用功的时候就知道哪里不同,所以我们教的如实观照的方法几乎跟一般传统都不一样,大部分很少人用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而不是在对治,对治是没有用的,实有的才要对治,如幻的要对治什么?如幻只要知道如幻就没事了,“无我”是如何知道,如何体证到,如何体会到重点是在这里,我这样讲你们就知道了。

  这样,一般人以为千真万确的,不见得就实在如此。而一般人以为是虚假的,也不见得全属子虚。世人每以此二类为一假一实的,机械的划为二类,实在不可以。

  如果一个是实在的一个是假的,是不是要把假的破掉才现出实在的,那么跟所谓的假的这个现实的一切,就要作象敌人一样的对待了,这样知道意思吧。

  这二者,中观者以为都是如幻假有的,都是错乱而妄现的。如以某些为实有的,即对于缘起无性的真义,未能了解。

  今天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中观者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一切法,有为的一切法,包括心法他都可以了解缘起如幻没有一法可得。以当下一刹那的安住是不可能得的,实有性都是不可得的,而且都是确实是幻现的。如果把某一部分当作是实在的,那你对缘起的空义就根本不了解,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上课一直在谈中观的理论,其实就是先把这个知见建立起来,当我们禅修的时候学观照的时候,直接就契入什么叫体会到法性空寂?即有即空,在有的当下能体证空,不是离开有的当下坏了一切有才能体证空性,这个完全不一样!

  注意这个方法就是我们讲的如实观照,跟一般的对治法是完全不同的,没有需要去掉什么,只是如实的体证到真相而已,所以不碍而体证空,体证空而不碍有,不需要去掉什么,这个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没有对治,先要明白,这个要先明白!将来禅修你们就知道,重点才能把握。

  其实,人类一般认识的世俗境,可分为常态的与变态的。世俗的境界还分成两种,一个叫常态一个是变化的不是正常的,常态的,即人类由于引业所感报体──根身的类似性,由此根身──生理触境所引起的认识,有着共同性与必然性。

  什么是常态?比如说我们生为人,引业就是最强的业力主导着我们这一生来做人,这个就是引业,那我们今天从人的立场来看,得到的这个身体都差不多了,都有共同的类似的性,以我们身体所产生的六根触六尘么差不多我们看到的都有共同性,还有必然性,你这样我也这样子,不可能有特殊的。

  但此中也有二∶一、如青黄等色,于正常的眼根、眼识及一定的光线前,大家是有同样认识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颜色青、黄、赤、白,只要我们的眼睛没有障碍,眼跟眼识都在正常光线也都一样,那我们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都有同样的认识,这些,现有谛实性,感觉都一样而很真实,所以叫谛实性,世俗的谛实,常人极难了解为虚妄乱现,即名为正世俗。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各位,各位看到前面这些景象,看起来是很真实的样子,这个叫谛实性。但是我们如何了解这些是虚妄的,这些是幻现的呢,这些真实性的感觉就叫正世俗。

  二、如水月、阳焰 、空谷传声、云驶月运,如前面说过,这不是根身的病态所成,也不是认识的颠倒所致。这也由于境相现起的诳诈相,也是一般人所同见同闻的。

  证世俗是大家共同体现都一样的感觉。但是象水中的月、阳淹、空谷传来的声音、云在跑好象月亮在走,这种感觉不是病,不是我们身体的这个眼根或者耳根有问题,这是缘起的幻相,本身就有这样的功能,这个大家都看得到。

  但经世俗意识的考察,可以知道它的虚妄,我们现在都知道那个云在跑不是月亮在跑,空谷传来的声音那是声音的回响我们也知道啊,惟有无知识的童稚,才以为是真实。只要稍微有意识有经验的都可以分辩出来幻、化、水月、阳焰、谷响等等,人类所共见共闻,易于了解它的虚妄无自性,是「易解空」。这个一般普遍知识可以分别的,也知道他是假的,不是实在的,这个是容易了解的空,叫易解空。经中常以此为喻,以表示蕴、处、界的「难解空」。

  我们今天从常识的判断,知识的学习,科技的发达,慢慢的我们可以了解,某一些原来是虚妄的,这个是容易了解的部分。我们佛法中就常常用这一种容易了解的这一种理论。空义来表达蕴,处,界的难解空。蕴处界感觉都非常的实在的,我们身心的五蕴,六处,加上识产生十八界,我们很难了解他是虚幻的是空的,但是我们用易解空来比喻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难解空。

  变态的,或是根的变异∶如眼有眚翳,身有顽癣,也有因服药而起变化。根身变异所引起的认识,见为如何如何。这个是因为身体的病眼睛不好了,耳朵不好了,身体的感觉起变化了,凡病态所见,缺乏共同与必然性,常人也知道是错乱的。那么这些我们都了解,这不是大家都一样的,这是特殊的,有条件的,那么只要变态所见的我们知道这个是假的,是错乱不是真的。

  或是识的变异∶或过去曾受邪伪的熏习,或现受社会的、师长的、以及宗派的熏陶,或出于个人谬误推理所得的错误结论,或以心不专注而起的恍惚印象,以及见绳为蛇、见杌为人等等,是可以由正确知识而给予纠正,揭破它的错谬。

  也就是说我们观念上的错误,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我们今天因为所受的教育,或者是我们所有的师长,或者是学佛宗教的宗派教导我们的理论,或者是我们个人用个人的情见去推理的,其实有很多都是错误的。包括我们的心不专注产生的恍惚,这个恍惚还好,有时候我们修定也是一样,身心会起很多变化也会有很多幻相,但是这些我们只要有正确的知识,有人给以纠正的话,我们还知道他的虚幻性,他的错误还可以了解。

  这境相的诳惑,根身的变异,心识的谬误,虽是世俗的,而在世俗中也不是谛实的,即可以世智而了解为虚妄的。这个都属于倒世俗,前面是讲正世俗,这个叫倒世俗,所以世俗还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虽有此正世俗与倒世俗的分别,但正世俗经如实的观察,渐渐显露出它的幻现性。

  这个倒世俗我们很容易了解他,但是正世俗就很难了解了,以为他却是如此如此的,但是导师就是要点出重点,即使是正世俗的这一部分,如果我们很实在的如实的去观察他,渐渐的可以露出他的幻现性,他的虚幻性就可以看出来,即实有定性不可得,你看到了实有性,定性是不变的,这些都找不到,无不是待缘而似现的。这几句话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对这些参加禅修的人,先提出一些引导,大家要注意!

  我们在观察观察什么?就观察我们的身心,我们对这个身心的执着最深了,最深刻就是这个身心,你的感觉,你的苦乐,你的喜欢不喜欢,你的执着都是从这里来的。那么我们在如实观照是针对我们的身心去下功夫的,观察自己的身心,如果你很实在的时时刻刻去观察他,他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觉受一切起落种种问题,你只要好好去观察他,他就会慢慢会现出他的怎么样——幻现性,什么叫幻现性?

  实有定性不可得,注意哟!导师都点出重点!一切的现象,一切的身心变化,一切的感受,一切的喜怒哀乐,其实是什么——待缘而似现。注意听!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在上《杂阿含经…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