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P3

  ..續本文上一頁明白,他現在深一層的進一步的,即使是體證二谛還有裏面不同的,導師又要把它分析出來了,這個都很重要喔!因爲這個關系到我們佛法不同體系的理念,不同的法義産生出來不同的觀念跟受用性都在這裏,其實我們真正要研究的是後面這些這個才是重點。這個就是我們抉擇智慧的地方要把握的地方,大家注意聽!

  一、「實有真空」二谛∶這不是說執世俗實有,可以悟勝義真空。這是說,聲聞學者中,厭離心切而不觀法法性空者,側重己利而急于悟入無我我所。于悟入我空性時,離執自證,是謂勝義谛。

  這裏就要注意什麼叫實有真空,這個“實有”兩個字就是以聲聞學者的立場所以批評他爲實有真空。爲什麼?他體會到我空,也可以離開執著而自證,已經體會到勝義,但是問題是他並沒有深觀法法性空,他只破的是我空,所以他重要是在自己個人的解脫,所以導師就講急于悟入無我我所,所以他很快的一樣可以體會到我空就是所謂的勝義谛麼。注意後面這是屬于境界的部分,這個要大家要用心。

  等到從空出有,起世俗心時,于一切境界中,依舊有實在性現前,是世俗谛。

  這裏在談什麼,體證到空性的時候一切法不生麼,從空出有以後過去沒有進入空體驗的那個世俗的心態又起來了,所以在一切萬法的境界中又現前了。在一切現前的境界他還是認爲這個是什麼?還是實有的,所以這個實有叫世俗谛,這樣知道意思吧,體證的空性喔,是勝義谛喔,回到世俗的一切萬法的顯現出來的時候這個現前的叫世俗谛。那麼注意聽喔,那這樣的世俗谛跟體證的空性一樣不一樣,不一樣注意聽哦!體證空性的時候是一切法不現哦,從空入假出有,現出一切萬法的時候這個是俗谛跟當時體證的第一義谛,真谛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哦!注意聽!這個大家要注意聽!

  雖然真悟的聲聞學者,決不因此固執一切法非實有不可,可是在他們的世俗心境中,是有自性相現前的,與一般凡情所現的,相差不遠,但不執著實有而已。

  導師分析這個是很細膩的,大家要用心,真正的體悟的聲聞學者他當然,他不會一定執著說一切法都有實性一定要認同這個。問題是世俗心境中從空出有,他又恢複到世俗的心境,他還是認爲有自性相的現前,跟世俗的現象認爲這種感覺是一樣,只是不執著他是實有而已,這個自性相現前還是會現出來的,跟世俗的感覺是差不多的,只是他不執著他實有而已,這個叫“實有真空”。體悟到真空,但是世俗的部分他還認爲是實有這樣知道意思吧。自性實有相還是會現出來,所以導師把它名爲實有真空的二谛。也就是說真谛跟俗谛這二谛,有二谛有實在有的二谛這樣知道意思吧,第一義谛有第一義谛,俗谛有俗谛,這二谛都是實在的,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叫實有真空。好,這個是屬于聲聞的部分。

  二、「幻有真空」二谛∶此二谛是利根聲聞及菩薩,悟入空性時,由觀一切法緣起而知法法畢竟空,是勝義谛。從勝義空出,起無漏後得智──或名方便,對現起的一切法,知爲無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爲勝義空定的馀力,在當時並不能親證法性空寂,這是一般大乘學者見道的境地。

  坦白講這個照文字來解釋也沒有什麼困難,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相當的體證真的還是很難了解的。我解釋一下:利根的聲聞或者菩薩這個就是深入比較利的,當他悟入空性的時候,他就體會到法法真的是緣起畢竟空,體證的是什麼空性還是空義,就是勝義谛,好,但是從勝義空出來的時候他起的是無漏的後得智──或叫方便智,這個後得智對于現起的一切法,他知道這是爲假名,如幻如化的當然也不會執著是不是,但是注意喲、後面導師這個寫得這句話很重要,後得智看到一切現起的萬法雖然是無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

  但這個是什麼因緣而有這樣的體會是因爲勝義空定的馀力,注意聽!就是說我們證入空性的那種體證的時候是進入什麼定中的體會,從定中出來,起什麼後得智叫方便智,是因爲有空性體證的那種余力還留著,所以當時還不能體證什麼親證法性空寂,也就是在有的現象在後得智有的現象裏面他沒有辦法進入法性空寂,只是觀念上知道他什麼無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而一切現象還是怎麼樣現出來。

  這個是一般大乘學者見道的境地,注意聽哦!見道不是究竟。見道是入門而已,譬如說我們大乘十地的初地,四果的初果,這是見道位所以他還不究竟,所以當你見法見道的時候,體證到空性的時候出定以後呢,現實一切現象又會顯出來。好,如果是聲聞他這些現象顯出來跟平常世俗的衆生的俗谛是一樣的,實有感是一樣的。但是這個聲聞的利根的或者是菩薩他出來見道一切法也是現起現象回到現象中來,但是他不會認爲他是實有的,他認爲這些是什麼,還是無自性的假名,還是如幻如化,跟聲聞的以爲這些自相是實在的不一樣,所以這一種知道他如幻如化的假名非實的這一種感覺其實是什麼,體會空性定力的余力而已,如果是久了呢,久了會不會依止在這個觀念裏面,可能還會起點變化。

  不但菩薩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見。導師這幾句話我覺得蠻重要的,因爲很多人會批評聲聞那,但見我空沒見法空啦,以爲他是什麼,不究竟,怎麼樣, 但是導師其實他這一句話就點出來了,不一定是這樣子,不是只有菩薩如此,二乘中也有利根的,聲聞乘也有利根的,也能體會到這也能如此。

  此與前實有真空的二谛不同,此由後得方便智而通達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爲事理二谛,理智通達性空爲勝義,事智分別幻有爲世俗。

  我覺得導師真的實在是很細膩,他把一切法的境界深入的層度,體證的層度回到從空出假的內涵,不管是從聲聞菩薩,或者是大乘菩薩內容分得微細點點滴滴都很清楚,你說誰比他更清楚,所以很多人那,以爲導師都是學術的研究,沒有什麼修持上的證驗,這些都是真的是一言難盡那,象這些法一般人怎麼能寫出來,怎麼能了解這樣的深細。

  叁、「妙有真空」二谛(姑作此稱)∶他這裏寫姑作此稱,這個姑作此稱就是說因爲佛法裏面有一些名言,有一些宗派,有一些理論跟這個是很相近的,但並不是這個,所以他就姑作此稱,姑作是暫時的應用,不是真的一定要讓你了解有妙有的真空,他只是因爲有這樣的宗派,有這樣的理論,有這樣的體系,然後呢事實上導師要表現的不是這個,所以叫姑作此稱。

  此無固定名稱,乃佛菩薩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圓了的聖境。

  這裏要談的是什麼佛菩薩真正徹底究竟的境界,當這些佛菩薩悟入法空的時候,這個空性的時候,法法如幻,一念圓明的聖境,一念之間圓滿,明是透徹的了解。

  即真即俗的二谛並觀,是如實智所通達的,不可局限爲此爲勝義,彼爲世俗。

  注意聽啊!這個真的是太重要了!不過我們現在談這個只能怎麼樣,感歎啊,其實我們如果沒有體證講這個很不容易,真俗無礙,就在講即真即俗的二谛的並觀,他沒有分一個俗的,沒有分一個真的,是真俗不二的,從俗的角度看即是真,講真其實跟俗是不二的,他沒有一個實在的真的的東西,一個實在俗的東西,是把它分成兩個不同的境界,一念之中就圓明,契入法法如幻,法法本空,這個是如實智所通達。什麼是如實智?就是佛智啦,所以沒有辦法把它局限什麼,分爲這個是勝義那個是世俗,把它分得很清楚。

  但在一念頓了畢竟空而當下即是如幻有,空有不二,依此而方便立爲世俗;然後依方便而講說他是世俗而已,注意聽哦!體證到畢竟空但是當下還是不離開有,這個當下的有叫如幻的有,這個如幻的有用一個方便假名爲世俗,這樣知道意思吧,好,反過來如幻的有而畢竟空性,畢竟是性空,依此而方便立爲勝義,從如幻的有當下體證他的畢竟性空,依這樣的體證到畢竟性空還是假名給他安立一個名字叫勝義,那麼勝義也好,世俗也好都是假名安立,從世俗的有來體證空性,那個空性就叫假名安立爲勝義,從空性的體證不離當下的如幻有,這個如幻有假名爲世俗,那麼勝義跟世俗都是什麼,不離當下注意聽!

  所以叫于無差別中作差別說,本來空有不二,真俗不二,爲了讓大家了解,假名施設爲方便所以變成差別的一個叫世俗一個叫勝義,是這樣的假名而已,叫做差別說,本來是無差別的,空有本來不二的、事理本來不二的、真俗本來不二的、爲了讓大家了解不得不作差別的說,而不是真的有差別哦,是在無差別中作差別說,但是前面的實有真空跟幻有真空都有顯現出差別哦,注意聽!這裏是無差別作差別說。

  與見空不見有、見有不見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注意哦,幻有的真空,如果在見空的時候有沒有有,沒有有,好,見有的時候呢就不見空,所以他有跟空是什麼,是不能同時存在的,但是這裏的妙有真空一味的是什麼,空有不二,空有是什麼,空有是同時,是相即的,是不離的,不是空的時候不能有,不是有的時候不能空,注意聽哦!一樣不一樣,前面的幻有真空不一樣,這個太重要了!這個大家我爲什麼鼓勵大家要用功要用心,即使我們現在體證不到,理論上要先明白,不然將來你自己進入了那個體驗境界,你也會執著,體會到這裏,體會到那裏的時候,哦!這個是什麼程度,這個不是究竟,你就不會執著。

  中國叁論宗和天臺宗的圓教,都是從此立場而安立二谛的。

  導師是把中國的佛教比較接近這樣的思想就是叁論宗跟天臺宗,他們講圓教就是站在這個空有不二的立場,來安立二谛的,但是注意哦,後面還有不是這樣就承認一切就是他們都對,此中所說俗谛的妙有,注意聽啊!這個“妙有”兩個字如果今天大家以爲導師說同意妙有的,那我們就會把如來藏的妙有不空說就以爲是實在的,注意聽!不是哦,這裏要有差別。

  此中所說俗谛的妙有,即通達畢竟空而即是緣起幻有的,導師這裏提出來第叁個妙有真空是要告訴你,這裏講導師講的俗谛的妙有…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