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通達畢竟空而起緣起的幻有,你體會到真正的畢竟空的時候,而知道緣起的一切本身就是幻有的,所以這個講的妙有是在講這個。
此與二谛別觀時後得智所通達的不同。前面已經講了,二谛別觀,體證到空性的時候,從空出假,起什麼後得智,看到的一切現象是不是,這跟這個不一樣哦,這是什麼,即空的緣起幻有稱爲妙有,所以注意哦!導師這裏講的妙有是即空的緣起幻有。
也不像不空論者把緣起否定了,而又標揭一真實不空的妙有。
這個就在談如來藏思想和不是如來藏思想,注意聽!這個蠻深細的。所以這裏即空即起緣起的幻有就叫妙有,跟如來藏講不空的一個實在的妙有不一樣,那個妙有是在講空性,不一樣的,注意啊!所以這個重點我覺得導師真的了不起,很微細的地方都能把它抉擇出來,這個要把多少宗派多少理論多少經典裏面要把它抉擇得清楚,你們就知道下功夫之深,這個不是一般隨便可以了解的可以抉擇的大家要知道。
這個地方大家,我還是勸大家要下功夫,即使我們今天還不能體證,至少把法的內涵要把它厘清,對于我們的修行抉擇至少知見的抉擇就有幫助,我們的方向抉擇的方法才不會錯。落在傳統的觀念,在這種相對的觀念中還不知道,那我們修行就有困難,要真正的解脫受用就不容易,如果我們今天只是泛泛的學法,而不是深切的真的爲解脫生死而深入法義的話,對這些一般都不會下功夫了,聽過就過去了。包括知識分子也是研究一下法義能了解就好,但是這個不是,這個跟我們真正要用功學法想真正了達的人絕對不是泛泛就過去,這個地方一定要下功夫!至少連理路方向都要搞清楚,我們將來走路不管碰到什麼因緣,我們就不會被迷惑了,這個很重要!
上來所說的叁類,後者是叁論、天臺宗所常說的;就是妙有真空。但是這裏呀,我們要注意就是說,雖然天臺宗也是講妙有真空,但是導師在妙有真空的最後面這兩行就有談到也不像不空論者把緣起否定了,而又標揭一真實不空的妙有。這裏講的妙有不是真藏不空的妙有,要注意,這裏講妙有真空是就像前面這邊講的真俗二谛的並觀,即真即俗,這是如實智所通達的,不可局限此爲勝義彼爲世俗。也就是說世俗跟勝義不是隔別的,即真即俗的二谛並觀,這樣的妙有跟真空實在真實真空不空的那個妙有不一樣,不要把它混爲一談。
那麼第二是唯識宗義,龍樹論也有此義,第二就是幻有真空,幻有真空的重點就是觀一切法緣起而知畢竟空麼,那麼,也就是說悟入空性的時候就知道是勝義了,那麼,世俗的呢,如幻如化非實,所以是世俗谛。
第一是鈍根的聲聞乘者所許的。那麼第一就是實有真空,世俗是實有的,體會悟入無我無我所的時候名爲勝義,那麼世俗跟勝義是相對的是分開的,所以這裏的真空跟世俗都是實有,導師把整個佛教的長期的流變把它分成這叁個大類主題,我們從這個地方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體會跟參考,這叁者,依悟證的淺深不同而說,也就是說對法的體會有深淺,體會越深,他就真俗不二,淺淺的體會真俗是分開的,是相對的,那麼這個就構成所謂的淺深。
但在緣起性空無礙的正見中,這是可以貫通無礙的。只要我們對緣起性空深刻的了解,其實是可以貫通的,緣起即性空,性空所以緣起,其實也不是有隔閡的。
佛法的安立二谛,本爲引導衆生從凡入聖、轉迷爲悟的,所以應從凡聖二谛的基礎上,一層一層的去深入理解,以達到圓滿的境地。
我們所謂的佛法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引導衆生能夠從凡入聖,轉迷爲悟。所以最主要的重點是什麼,凡聖的觀念是什麼?凡聖的樞紐是什麼?所以我們必須從凡聖二谛作爲基礎,慢慢一層一層進去,比如說前面的,實有真空,他悟到無我無我所的時候悟到的是什麼是真空,是空性,問題是世俗一切的法,還是在法有裏面,雖不是徹底的圓滿,但至少還是怎麼樣,還是見法,還是見空性,所以這個基礎你才能悟到,才能證果,如果更深入的話呢,你就可以達到空有無礙了,不會空是空,有是有,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在凡聖 二谛的基礎上再深入去理解,才能達到圓滿。
否則高談玄妙,忽略當前的現實,就與玄談的不切實際相同。
導師在提醒我們那,修行要務實,一個入門的基礎如果你達不到,談玄說妙講得非常的高超,其實根本沒有見法也沒有悟到,這樣子的話,談玄說妙就不切實際了,所以這裏主要是讓我們明白,一個最基礎的東西你一定要先達到,才能講更深刻的,如果一下子都談得很虛玄,基礎沒有打好,連見道的基礎都沒有,那變成怎麼樣,談玄說妙,就沒有實際的功效。我們從這一節可以了解一個根本,比如說第一義谛的實有真空,還是談到真空,悟到空性的問題,第二的幻有真空還是悟到空性,第叁的妙有真空還是悟到空性,雖然深淺不同,但是至少所悟的空性是一致的,所以即使他有深淺的問題,但是體悟空性的見法不能不同,深度不同而已,所以上一次就有人問麼,那如果有的是究竟,有的不是究竟,那以前的這些聖者們是不是真正的都每一個都悟道了,或者是有問題,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實有真空,幻有真空,或者是妙有真空雖然深淺不同,見法都達到了,因爲他們體會到空性,所以沒有妨礙到個人的解脫,只是深淺,證入的深淺不同。
但是這個跟前面講的,上一章講的不空假名,空假名,假名空意思不一樣,這個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不空假名,那能不能見法那是一個問題,空假名見法可以是一個問題,假名空的見法是一個問題。但是,這裏講的叁個都是體悟到空性,只是深淺不同,這個是沒有妨礙解脫的,但是如果前面講的那個真的要稍微抉擇,爲什麼要抉擇?比如說不空假名,如果你在實有裏面自性是實有的,那麼,我們佛法要破的我執你破得了嗎?自性見只要還有一點影子在,我執就有安立處,能不能見法,能不能破我我所還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們講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這個抉擇的是對法的抉擇的重點是不一樣的,這個大家要分清楚!
第二節 二谛之安立
從凡聖二谛爲本,展轉深入,比較容易悟解,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谛融貫前前的二谛。
導師也是在點我們,我們先站在凡聖的一個關鍵點,凡聖的關鍵點是什麼?一定要體悟的無我無我所這個關鍵點。從這個地方見法悟入以後還要輾轉深入,這樣比較容易悟解。但是最後一定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谛融貫前前的二谛,要體會到妙有的真空,這樣才是圓滿的。
若株守第一種二谛,即執有自性不空的世俗。
導師就點出重點噢,如果我們今天只站在實有真空的立場,那你還會體會自性不空的世俗,以爲世俗的不可以沒有的,就是還有法執了,法有我空,我空法有,會執著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一般在批評聲聞乘。我們五蘊的組合是沒有我,這個我是可以否定的,但是五蘊各有自性就不能否定了,那這個五蘊各有自性就變成有自性不空了,就是世俗的法有不空了。導師在點這一點,如果你執著在第一個層次上,那麼你就會有事事不空的問題,這個是大乘佛法一直在批評聲聞的地方,我空沒有法空,其實就是批評這一點,重點就在這裏。
若定執第二種二谛,即有二谛不能融觀的流弊。
爲什麼?真谛是真谛,俗谛是俗谛麼,他沒有辦法真俗並觀,真的時候不是俗,俗的時候不是真,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有這樣的毛病。比如說證入空性的時候,是一切法不現,定境出來一切法又現出來了,還是跟世俗差不多,也就是說體證的空性的境界跟平常的境界是不一樣的,那這樣子空有沒有辦法並觀,這個重點導師也點出來了。
聲聞學者,雖不了究竟無礙的二谛,但菩薩成佛,則必須悟證方可。
導師就點出重點,今天聲聞學者他雖然不了解究竟的勝義二谛,問題是他要解脫證涅槃這樣就夠了,也就是我們會批評他自了漢,其實是在這裏,如果你要解脫進入涅槃其實就夠了,你悟無我無我所脫落了一些的執著貪愛你就不受後有了,但是如果你今天要學菩薩道目的是成佛,那麼你必須悟證才可以,爲什麼?這樣才能圓滿成佛重點就是在這裏。
所以大乘學者,無不以見中道爲成佛。所以我們學大乘的人,一定要體會到所謂的中道,不二的中道,才是真正的能圓滿成佛。
佛所以爲佛,即徹見空有的融貫而得其中道,也即是能見不共聲聞的二谛。
我們大乘佛法認爲成佛跟證阿羅漢,證涅槃是不同的,認爲聲聞的入涅槃還不夠圓滿,佛陀是圓融而且是圓滿的。所以從大乘的立場我們要徹見空有的融貫而得其中道也才能體會到不共聲聞的二谛,這裏不共就是跟聲聞不一樣的地方,圓融的真正中道二谛跟聲聞的實有真空還是有差別的,所以說不共,不一樣。
『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緣起如虛空不可盡,是菩薩不共中道妙觀」。
般若經裏面就有這一句話麼,菩薩坐道場,觀十二緣起如虛空不可盡,這個就是不共的地方,不共中道的地方,下面這個就是解釋了。
緣起畢竟空,而畢竟空寂不礙緣起有。那麼這樣如果能透徹緣起的當下就是畢竟空麼,就是因爲畢竟空寂,才能一切的自在緣起,所以不會有妨礙緣起的生起麼,那麼這個就是空有無礙麼。
菩薩能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悟此即可成佛。
不盡有爲,不住無爲,一般來講,我們把有爲法跟無爲法總是相對的分開麼,比如說實有真空來講,世間的一切世俗的有爲法,他都認爲是有生有滅的,所以叫有爲法,那麼,他認爲涅槃是無爲法,是不生不滅的,那麼有爲跟無我變成完全不同的領域,我們必須要離一切有爲才能所謂證無爲,那麼在有爲裏不可能是無爲的。
但是如果知道緣起當下即是空,而空不礙一切的緣起的有,空有是無礙的話,那還會把有爲跟無爲對立嗎?當然不會了,所以真正的菩薩體會的空有無礙的時候,才能怎麼樣?不盡有爲,不住無爲,也就…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