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P4

  ..续本文上一页是通达毕竟空而起缘起的幻有,你体会到真正的毕竟空的时候,而知道缘起的一切本身就是幻有的,所以这个讲的妙有是在讲这个。

  此与二谛别观时后得智所通达的不同。前面已经讲了,二谛别观,体证到空性的时候,从空出假,起什么后得智,看到的一切现象是不是,这跟这个不一样哦,这是什么,即空的缘起幻有称为妙有,所以注意哦!导师这里讲的妙有是即空的缘起幻有。

  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

  这个就在谈如来藏思想和不是如来藏思想,注意听!这个蛮深细的。所以这里即空即起缘起的幻有就叫妙有,跟如来藏讲不空的一个实在的妙有不一样,那个妙有是在讲空性,不一样的,注意啊!所以这个重点我觉得导师真的了不起,很微细的地方都能把它抉择出来,这个要把多少宗派多少理论多少经典里面要把它抉择得清楚,你们就知道下功夫之深,这个不是一般随便可以了解的可以抉择的大家要知道。

  这个地方大家,我还是劝大家要下功夫,即使我们今天还不能体证,至少把法的内涵要把它厘清,对于我们的修行抉择至少知见的抉择就有帮助,我们的方向抉择的方法才不会错。落在传统的观念,在这种相对的观念中还不知道,那我们修行就有困难,要真正的解脱受用就不容易,如果我们今天只是泛泛的学法,而不是深切的真的为解脱生死而深入法义的话,对这些一般都不会下功夫了,听过就过去了。包括知识分子也是研究一下法义能了解就好,但是这个不是,这个跟我们真正要用功学法想真正了达的人绝对不是泛泛就过去,这个地方一定要下功夫!至少连理路方向都要搞清楚,我们将来走路不管碰到什么因缘,我们就不会被迷惑了,这个很重要!

  上来所说的三类,后者是三论、天台宗所常说的;就是妙有真空。但是这里呀,我们要注意就是说,虽然天台宗也是讲妙有真空,但是导师在妙有真空的最后面这两行就有谈到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这里讲的妙有不是真藏不空的妙有,要注意,这里讲妙有真空是就像前面这边讲的真俗二谛的并观,即真即俗,这是如实智所通达的,不可局限此为胜义彼为世俗。也就是说世俗跟胜义不是隔别的,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这样的妙有跟真空实在真实真空不空的那个妙有不一样,不要把它混为一谈。

  那么第二是唯识宗义,龙树论也有此义,第二就是幻有真空,幻有真空的重点就是观一切法缘起而知毕竟空么,那么,也就是说悟入空性的时候就知道是胜义了,那么,世俗的呢,如幻如化非实,所以是世俗谛。

  第一是钝根的声闻乘者所许的。那么第一就是实有真空,世俗是实有的,体会悟入无我无我所的时候名为胜义,那么世俗跟胜义是相对的是分开的,所以这里的真空跟世俗都是实有,导师把整个佛教的长期的流变把它分成这三个大类主题,我们从这个地方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体会跟参考,这三者,依悟证的浅深不同而说,也就是说对法的体会有深浅,体会越深,他就真俗不二,浅浅的体会真俗是分开的,是相对的,那么这个就构成所谓的浅深。

  但在缘起性空无碍的正见中,这是可以贯通无碍的。只要我们对缘起性空深刻的了解,其实是可以贯通的,缘起即性空,性空所以缘起,其实也不是有隔阂的。

  佛法的安立二谛,本为引导众生从凡入圣、转迷为悟的,所以应从凡圣二谛的基础上,一层一层的去深入理解,以达到圆满的境地。

  我们所谓的佛法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引导众生能够从凡入圣,转迷为悟。所以最主要的重点是什么,凡圣的观念是什么?凡圣的枢纽是什么?所以我们必须从凡圣二谛作为基础,慢慢一层一层进去,比如说前面的,实有真空,他悟到无我无我所的时候悟到的是什么是真空,是空性,问题是世俗一切的法,还是在法有里面,虽不是彻底的圆满,但至少还是怎么样,还是见法,还是见空性,所以这个基础你才能悟到,才能证果,如果更深入的话呢,你就可以达到空有无碍了,不会空是空,有是有,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在凡圣 二谛的基础上再深入去理解,才能达到圆满。

  否则高谈玄妙,忽略当前的现实,就与玄谈的不切实际相同。

  导师在提醒我们那,修行要务实,一个入门的基础如果你达不到,谈玄说妙讲得非常的高超,其实根本没有见法也没有悟到,这样子的话,谈玄说妙就不切实际了,所以这里主要是让我们明白,一个最基础的东西你一定要先达到,才能讲更深刻的,如果一下子都谈得很虚玄,基础没有打好,连见道的基础都没有,那变成怎么样,谈玄说妙,就没有实际的功效。我们从这一节可以了解一个根本,比如说第一义谛的实有真空,还是谈到真空,悟到空性的问题,第二的幻有真空还是悟到空性,第三的妙有真空还是悟到空性,虽然深浅不同,但是至少所悟的空性是一致的,所以即使他有深浅的问题,但是体悟空性的见法不能不同,深度不同而已,所以上一次就有人问么,那如果有的是究竟,有的不是究竟,那以前的这些圣者们是不是真正的都每一个都悟道了,或者是有问题,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实有真空,幻有真空,或者是妙有真空虽然深浅不同,见法都达到了,因为他们体会到空性,所以没有妨碍到个人的解脱,只是深浅,证入的深浅不同。

  但是这个跟前面讲的,上一章讲的不空假名,空假名,假名空意思不一样,这个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不空假名,那能不能见法那是一个问题,空假名见法可以是一个问题,假名空的见法是一个问题。但是,这里讲的三个都是体悟到空性,只是深浅不同,这个是没有妨碍解脱的,但是如果前面讲的那个真的要稍微抉择,为什么要抉择?比如说不空假名,如果你在实有里面自性是实有的,那么,我们佛法要破的我执你破得了吗?自性见只要还有一点影子在,我执就有安立处,能不能见法,能不能破我我所还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讲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这个抉择的是对法的抉择的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个大家要分清楚!

  

  第二节 二谛之安立

  

  从凡圣二谛为本,展转深入,比较容易悟解,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谛融贯前前的二谛。

  导师也是在点我们,我们先站在凡圣的一个关键点,凡圣的关键点是什么?一定要体悟的无我无我所这个关键点。从这个地方见法悟入以后还要辗转深入,这样比较容易悟解。但是最后一定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谛融贯前前的二谛,要体会到妙有的真空,这样才是圆满的。

  若株守第一种二谛,即执有自性不空的世俗。

  导师就点出重点噢,如果我们今天只站在实有真空的立场,那你还会体会自性不空的世俗,以为世俗的不可以没有的,就是还有法执了,法有我空,我空法有,会执着在这个地方,这个就是一般在批评声闻乘。我们五蕴的组合是没有我,这个我是可以否定的,但是五蕴各有自性就不能否定了,那这个五蕴各有自性就变成有自性不空了,就是世俗的法有不空了。导师在点这一点,如果你执着在第一个层次上,那么你就会有事事不空的问题,这个是大乘佛法一直在批评声闻的地方,我空没有法空,其实就是批评这一点,重点就在这里。

  若定执第二种二谛,即有二谛不能融观的流弊。

  为什么?真谛是真谛,俗谛是俗谛么,他没有办法真俗并观,真的时候不是俗,俗的时候不是真,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有这样的毛病。比如说证入空性的时候,是一切法不现,定境出来一切法又现出来了,还是跟世俗差不多,也就是说体证的空性的境界跟平常的境界是不一样的,那这样子空有没有办法并观,这个重点导师也点出来了。

  声闻学者,虽不了究竟无碍的二谛,但菩萨成佛,则必须悟证方可。

  导师就点出重点,今天声闻学者他虽然不了解究竟的胜义二谛,问题是他要解脱证涅槃这样就够了,也就是我们会批评他自了汉,其实是在这里,如果你要解脱进入涅槃其实就够了,你悟无我无我所脱落了一些的执着贪爱你就不受后有了,但是如果你今天要学菩萨道目的是成佛,那么你必须悟证才可以,为什么?这样才能圆满成佛重点就是在这里。

  所以大乘学者,无不以见中道为成佛。所以我们学大乘的人,一定要体会到所谓的中道,不二的中道,才是真正的能圆满成佛。

  佛所以为佛,即彻见空有的融贯而得其中道,也即是能见不共声闻的二谛。

  我们大乘佛法认为成佛跟证阿罗汉,证涅槃是不同的,认为声闻的入涅槃还不够圆满,佛陀是圆融而且是圆满的。所以从大乘的立场我们要彻见空有的融贯而得其中道也才能体会到不共声闻的二谛,这里不共就是跟声闻不一样的地方,圆融的真正中道二谛跟声闻的实有真空还是有差别的,所以说不共,不一样。

  『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是菩萨不共中道妙观」。

  般若经里面就有这一句话么,菩萨坐道场,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这个就是不共的地方,不共中道的地方,下面这个就是解释了。

  缘起毕竟空,而毕竟空寂不碍缘起有。那么这样如果能透彻缘起的当下就是毕竟空么,就是因为毕竟空寂,才能一切的自在缘起,所以不会有妨碍缘起的生起么,那么这个就是空有无碍么。

  菩萨能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悟此即可成佛。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一般来讲,我们把有为法跟无为法总是相对的分开么,比如说实有真空来讲,世间的一切世俗的有为法,他都认为是有生有灭的,所以叫有为法,那么,他认为涅槃是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那么有为跟无我变成完全不同的领域,我们必须要离一切有为才能所谓证无为,那么在有为里不可能是无为的。

  但是如果知道缘起当下即是空,而空不碍一切的缘起的有,空有是无碍的话,那还会把有为跟无为对立吗?当然不会了,所以真正的菩萨体会的空有无碍的时候,才能怎么样?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也就…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