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P5

  ..续本文上一页是我们常常讲的菩萨不畏生死不住涅槃,这样知道意思吧,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是体会到这个缘起的中道。

  学佛者既以佛所悟证为究竟,故应以此为最高的衡量,于前二种二谛,予以融贯抉择。

  导师就点我们了,我们今天学佛,如果承认佛陀所体证的是究竟的,那我们就要依据这个来作为我们高标准来衡量他,不要满足在小小的有所得就以为是了,所以我们对前面的两种二谛要去融贯他,抉择他,不能停在那边,对于实有真空,幻有真空,要详加深入的去了解他,要好好的把它贯通。

  先说世俗谛义。现在讲内容,主要的理念架构我们明白以后,那么就要详细的内容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更能了解内容而加以把握,谛,谛实义。从凡圣二谛说∶「无明覆障故世俗」。众生无始以来,有无明故,执一切法有自性,以为一切法都是真实自性有的。

  现在我们要把所谓的世俗要明白清楚,我们今天从凡圣的一个基础来看,来加以了解,无明覆障故世俗,也就是说我们从无始以来就被无明覆盖着无明覆盖的现象变成怎么样,我们都会对一切真相不了解,所以叫无明、无知,所以会执着一切法都是实有自性,以为都是实有的了,有不变永恒的自性了,其实这个是最大的无明,所以在破无明是破我们这个错误的观念执着。

  所以这里依此,世俗有的于凡夫而称为谛;我们大家所共见世俗所有一切,我们认为他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理则,我们就认为这个叫谛,也称为谛。那么圣者能通达如幻假名,即世俗而非谛。一个圣者见法了,知道一切法如幻为是假名施设,那么这个只是世俗就不是谛,世俗的人认为他是谛,以为是真实的么,但是一个圣者,见到真相的人世俗一切只是如幻的假名而已,不是真谛,不是谛。

  因为世俗的事相,以圣者的眼光来看因为世俗的事相,都是颠倒虚妄的,不能称之为谛,此世俗谛。可通于「实有真空」的思想。我们在世俗真空里面就有谈么,一切法还是有他的自相,但谛的真实义,不一定是这样的。『阿含经』说四圣谛,谛即如实不颠倒。若以如实而名谛,那末「幻有真空」,「妙有真空」的俗有,仍不失其为谛。

  我们谈到谛其实主要就是他的如实性,所以才讲他是谛么。这里就讲以如实名为谛,那么幻有真空与妙有真空的俗有仍不失其为谛。俗有就是世俗的一切现象么,你今天如果知道他是幻有,或者知道他是妙有还可以成立他叫俗有,那这个俗有也可以称之为谛。

  故约凡情的谛执说,无明实执为谛;约如实知世俗说,圣者世俗也可名为谛。

  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世俗的人那,因为执着么,把无明的现象以为他是实在的所以叫谛么,但是如果是一个圣者呢,他了解世俗的真相,从圣者来看世俗这个世俗也可以名为谛。但是不一样,一个是无明,一个是了解真相。

  所以从凡圣二谛说,世俗谛,谛是不能离幻现的。导师他在讲的时候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所以他说从凡圣的二谛来说凡圣二谛是相对的,世俗谛,谛是不能离幻现的。

  从差别的观点,虽可说世俗是如幻现的,以凡夫愚痴而执为谛实有。此谛实执为一类,如幻现又是一类。

  导师只是在分析让我们明白,从差别的角度来看,第一个是从凡圣的角度来看从差别的角度差别在哪里?虽然说世俗确实是如幻的,但是因为众生的愚痴把它执为实有实在的,那么这样的执着实有是一类么,如幻的又是一类么,什么叫如幻的?圣者来看是如幻的。同样一个现象众生看起来是实在的实有的,但是圣者来看只是如幻的非实的,这个是从差别的角度来看,都是看世俗,所以世俗谛的解释就是这样子。

  但从凡夫的境界说,凡是谛实的,不能离幻现而存在。凡夫心境的现相与谛实相,不可机械的分开,以为这是幻现,那是实有。在凡夫直感的认识上,有此法现前,即有谛实相现前。

  以众生来讲,我们看到一切的现象总是认为他是实在的,他没有办法把它用机械式的分开,这个是幻有的这个是实有的。以众生的心境来讲没有办法这样的分别,为什么没有办法分别?因为他们没有了解真相在无明中,所以都靠什么直觉,所以叫直感的认识上,看到这个法现在眼前,就是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现出来的相就是这样子,他没有办法分别,什么叫幻现?什么叫实有?他们没有办法分别。

  一切缘起幻有,于凡夫即成为实有。我们从法的角度来看,一切法不过缘起如幻非实,他是刹那生灭,但是在世俗的凡夫来看不了解这个真相,所以总是把它认为实有,就成为实有了。

  也就因此,观凡情的谛实相不可得时,如幻现相每是毕竟不起而都无所见。

  这里其实就是我们用功会产生的问题了,观凡情的谛实相不可得,当我们体会观察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众生以为是实在的,但是当你体会到深刻的时候这些实在相都不可得,找不到实性;那么后面这句话是如幻现相每是毕竟不起而都无所见。这是证入空性,你在证入深观的时候你要找世俗认为是实在的谛实相怎么找都找不到,就在用心观照深观的过程而这些如幻的缘起相反而怎么样,会现不出来都无所见。

  唯识家虽重于依他起及遍计执的差别说,但也有此义,即凡夫位的染依他,即是遍计所执性,谛是不能离开现象而安立的。

  从唯识的立场来看,唯识重要的是什么?依他起及遍计执。遍计执就是说本来就是没有的,由于我们的错误的知见产生了幻想,所以认为这是遍计执;依他起就是在讲缘起,缘起的一切万法不能讲他没有,但是从缘起的现象你起了误会起了幻相以为他是实在的这个叫遍计执。这两个从差别上来讲也有这样的意义,就是什么?凡夫位的染依他即是遍计所执性,你在依他起的这个因缘法之中,因为你不了解真相污染,这个污染他就认为叫做遍计所执。所以谛是不能离开现象而安立的,真的讲谛,谛是什么?谛是讲真实,那么不能离开一切现象来安立一个谛,为什么?他是从依他染的依他来认为他叫遍计所执么,所以真正的谛是不能离开现象,为什么?只要你不染就是了。

  反之,离谛实相的性空,也须在现象上观察,如色性空,一切法性空,不能离现象而说空(利根见道能即空而有,因此才有可能)。

  谛实相是世俗看的谛实,不是我们见法的谛实,那么跟谛实相相对的是什么,就是性空么,那么这个性空要在哪里观察?就在一切的现象上,如色性空,一切法性空,一切色法当下体验,当下观照就知道他是性空,一切法也是性空,不能离开现象而说空。

  利根见道能即空而有,因此才有可能。这个当然了,在世俗的角度来看要很利根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即空即有的见地,其实这个已经是什么是见道了,没有见道是不可能的。

  但凡情妄现的谛实性,虽不离现相,由于圣者悟入毕竟空,后得智境即不执为实有,了知一切法本为如幻有而非谛实性的,这才是现相而非谛相。

  一切众生的实在性虽然不离开现象,但是如果是圣者当他体证毕竟空的时候,出来的时候可以产生叫后得智,悟入毕竟空是从假入空,后得智是从空出假以后的智慧,这个叫后得智。因为你有这样的体证过了,体证过毕竟空了,出来以后的后得智就不会执着了,知道这一切现象不是实有了,了知一切法为如幻的有,因为缘起故,刹那刹那生灭故,非实,没有不变性,没有永恒性,所以知道他是如幻,就不知道他不是谛实的,不是谛实性,不是永恒性,不变性,这才是现相而非谛相。这个时候才知道一切的现象就不是谛了,只是世俗了,不是谛了。

  谛与现的差别性,才明显地表达出来。现是现象,谛是真实相,所以真实相跟现象的差别性才明显的表达出来。如果今天没有悟入毕竟空,没有后得智,就会象世俗众生一样的执着在实有,但是这个时候体证毕竟空,出了空以后有了后得智知道一切的法的如幻性非实,知道他不是永恒不变的了,那么就知道,一切的现象,一切的万法,只是如幻的有非实,所谓的谛跟现象的差别在这样子才可以表达出来,才清楚。

  凡夫位中,不宜过于为现相与谛相的隔别观察。我们今天还在凡俗里面,还在凡夫的境界,不宜就是不适合,不适合太过于把现象跟谛相把它分开来观察,如果谛相是谛相,现象是现象,把它分开来观察不适合的意思了。

  唯识家说三性,即偏重在遍计执性不是依他起性,由此竟引起不许依他性空的偏执。

  这里就是导师点出这些体系不同理论的要点,差别的要点。唯识家说三性:遍计所执、依他起跟圆成实三性,但是他重要是偏重在遍计执性,为什么偏重在遍计执性?他认为依他起是自相有的,是不能空的,所以他重要是在什么?遍计执性要破这个遍计执性,重点是在这里。那么认为依他起性是实有的,不能没有,所以后面才讲说由此竟引起不许依他性空的偏执。不许依他性空,就是中观来讲是依他的一切都是性空,因为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依他就是缘起。

  不许依他性空也就是说不允许中观的见解,认为缘起的一切当下当体即空,这个就是因为他们重在遍计执性,而认为依他起是实有,偏跛了,所以引起了这一个问题。这个偏执,什么偏执?他认为遍计执是可以空的,依他起是不能空的,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不许依他性空就在谈这个,这个就是唯识的见地。

  我们今天说中观,唯识哪里不同,那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中观是讲一切法毕竟空,只要是缘起的不管色心二法都无实性,为什么?缘起故,都是刹那变异没有一法永恒存在的,所以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但是唯识认为呢,遍计执是万相,当然是没有自性可以讲的,依他起是有条件的不能说他没有自性,甚至最后体证道空寂的时候还要实有,空性不能没有,所以他的三性中,空的只有遍计执,依他起跟圆成实都是不空的,这个就是中观跟唯识不同的地方。

  中观者说二谛,重在世俗于众生而成谛,破除世俗谛而引凡入圣。

  这个就是重点!中观在谈二谛的时候,重要是在世俗,就在众生的…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