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白,他现在深一层的进一步的,即使是体证二谛还有里面不同的,导师又要把它分析出来了,这个都很重要喔!因为这个关系到我们佛法不同体系的理念,不同的法义产生出来不同的观念跟受用性都在这里,其实我们真正要研究的是后面这些这个才是重点。这个就是我们抉择智慧的地方要把握的地方,大家注意听!
一、「实有真空」二谛∶这不是说执世俗实有,可以悟胜义真空。这是说,声闻学者中,厌离心切而不观法法性空者,侧重己利而急于悟入无我我所。于悟入我空性时,离执自证,是谓胜义谛。
这里就要注意什么叫实有真空,这个“实有”两个字就是以声闻学者的立场所以批评他为实有真空。为什么?他体会到我空,也可以离开执着而自证,已经体会到胜义,但是问题是他并没有深观法法性空,他只破的是我空,所以他重要是在自己个人的解脱,所以导师就讲急于悟入无我我所,所以他很快的一样可以体会到我空就是所谓的胜义谛么。注意后面这是属于境界的部分,这个要大家要用心。
等到从空出有,起世俗心时,于一切境界中,依旧有实在性现前,是世俗谛。
这里在谈什么,体证到空性的时候一切法不生么,从空出有以后过去没有进入空体验的那个世俗的心态又起来了,所以在一切万法的境界中又现前了。在一切现前的境界他还是认为这个是什么?还是实有的,所以这个实有叫世俗谛,这样知道意思吧,体证的空性喔,是胜义谛喔,回到世俗的一切万法的显现出来的时候这个现前的叫世俗谛。那么注意听喔,那这样的世俗谛跟体证的空性一样不一样,不一样注意听哦!体证空性的时候是一切法不现哦,从空入假出有,现出一切万法的时候这个是俗谛跟当时体证的第一义谛,真谛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哦!注意听!这个大家要注意听!
虽然真悟的声闻学者,决不因此固执一切法非实有不可,可是在他们的世俗心境中,是有自性相现前的,与一般凡情所现的,相差不远,但不执着实有而已。
导师分析这个是很细腻的,大家要用心,真正的体悟的声闻学者他当然,他不会一定执着说一切法都有实性一定要认同这个。问题是世俗心境中从空出有,他又恢复到世俗的心境,他还是认为有自性相的现前,跟世俗的现象认为这种感觉是一样,只是不执着他是实有而已,这个自性相现前还是会现出来的,跟世俗的感觉是差不多的,只是他不执着他实有而已,这个叫“实有真空”。体悟到真空,但是世俗的部分他还认为是实有这样知道意思吧。自性实有相还是会现出来,所以导师把它名为实有真空的二谛。也就是说真谛跟俗谛这二谛,有二谛有实在有的二谛这样知道意思吧,第一义谛有第一义谛,俗谛有俗谛,这二谛都是实在的,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叫实有真空。好,这个是属于声闻的部分。
二、「幻有真空」二谛∶此二谛是利根声闻及菩萨,悟入空性时,由观一切法缘起而知法法毕竟空,是胜义谛。从胜义空出,起无漏后得智──或名方便,对现起的一切法,知为无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为胜义空定的馀力,在当时并不能亲证法性空寂,这是一般大乘学者见道的境地。
坦白讲这个照文字来解释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相当的体证真的还是很难了解的。我解释一下:利根的声闻或者菩萨这个就是深入比较利的,当他悟入空性的时候,他就体会到法法真的是缘起毕竟空,体证的是什么空性还是空义,就是胜义谛,好,但是从胜义空出来的时候他起的是无漏的后得智──或叫方便智,这个后得智对于现起的一切法,他知道这是为假名,如幻如化的当然也不会执着是不是,但是注意哟、后面导师这个写得这句话很重要,后得智看到一切现起的万法虽然是无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
但这个是什么因缘而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胜义空定的馀力,注意听!就是说我们证入空性的那种体证的时候是进入什么定中的体会,从定中出来,起什么后得智叫方便智,是因为有空性体证的那种余力还留着,所以当时还不能体证什么亲证法性空寂,也就是在有的现象在后得智有的现象里面他没有办法进入法性空寂,只是观念上知道他什么无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而一切现象还是怎么样现出来。
这个是一般大乘学者见道的境地,注意听哦!见道不是究竟。见道是入门而已,譬如说我们大乘十地的初地,四果的初果,这是见道位所以他还不究竟,所以当你见法见道的时候,体证到空性的时候出定以后呢,现实一切现象又会显出来。好,如果是声闻他这些现象显出来跟平常世俗的众生的俗谛是一样的,实有感是一样的。但是这个声闻的利根的或者是菩萨他出来见道一切法也是现起现象回到现象中来,但是他不会认为他是实有的,他认为这些是什么,还是无自性的假名,还是如幻如化,跟声闻的以为这些自相是实在的不一样,所以这一种知道他如幻如化的假名非实的这一种感觉其实是什么,体会空性定力的余力而已,如果是久了呢,久了会不会依止在这个观念里面,可能还会起点变化。
不但菩萨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见。导师这几句话我觉得蛮重要的,因为很多人会批评声闻那,但见我空没见法空啦,以为他是什么,不究竟,怎么样, 但是导师其实他这一句话就点出来了,不一定是这样子,不是只有菩萨如此,二乘中也有利根的,声闻乘也有利根的,也能体会到这也能如此。
此与前实有真空的二谛不同,此由后得方便智而通达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为事理二谛,理智通达性空为胜义,事智分别幻有为世俗。
我觉得导师真的实在是很细腻,他把一切法的境界深入的层度,体证的层度回到从空出假的内涵,不管是从声闻菩萨,或者是大乘菩萨内容分得微细点点滴滴都很清楚,你说谁比他更清楚,所以很多人那,以为导师都是学术的研究,没有什么修持上的证验,这些都是真的是一言难尽那,象这些法一般人怎么能写出来,怎么能了解这样的深细。
三、「妙有真空」二谛(姑作此称)∶他这里写姑作此称,这个姑作此称就是说因为佛法里面有一些名言,有一些宗派,有一些理论跟这个是很相近的,但并不是这个,所以他就姑作此称,姑作是暂时的应用,不是真的一定要让你了解有妙有的真空,他只是因为有这样的宗派,有这样的理论,有这样的体系,然后呢事实上导师要表现的不是这个,所以叫姑作此称。
此无固定名称,乃佛菩萨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圆了的圣境。
这里要谈的是什么佛菩萨真正彻底究竟的境界,当这些佛菩萨悟入法空的时候,这个空性的时候,法法如幻,一念圆明的圣境,一念之间圆满,明是透彻的了解。
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是如实智所通达的,不可局限为此为胜义,彼为世俗。
注意听啊!这个真的是太重要了!不过我们现在谈这个只能怎么样,感叹啊,其实我们如果没有体证讲这个很不容易,真俗无碍,就在讲即真即俗的二谛的并观,他没有分一个俗的,没有分一个真的,是真俗不二的,从俗的角度看即是真,讲真其实跟俗是不二的,他没有一个实在的真的的东西,一个实在俗的东西,是把它分成两个不同的境界,一念之中就圆明,契入法法如幻,法法本空,这个是如实智所通达。什么是如实智?就是佛智啦,所以没有办法把它局限什么,分为这个是胜义那个是世俗,把它分得很清楚。
但在一念顿了毕竟空而当下即是如幻有,空有不二,依此而方便立为世俗;然后依方便而讲说他是世俗而已,注意听哦!体证到毕竟空但是当下还是不离开有,这个当下的有叫如幻的有,这个如幻的有用一个方便假名为世俗,这样知道意思吧,好,反过来如幻的有而毕竟空性,毕竟是性空,依此而方便立为胜义,从如幻的有当下体证他的毕竟性空,依这样的体证到毕竟性空还是假名给他安立一个名字叫胜义,那么胜义也好,世俗也好都是假名安立,从世俗的有来体证空性,那个空性就叫假名安立为胜义,从空性的体证不离当下的如幻有,这个如幻有假名为世俗,那么胜义跟世俗都是什么,不离当下注意听!
所以叫于无差别中作差别说,本来空有不二,真俗不二,为了让大家了解,假名施设为方便所以变成差别的一个叫世俗一个叫胜义,是这样的假名而已,叫做差别说,本来是无差别的,空有本来不二的、事理本来不二的、真俗本来不二的、为了让大家了解不得不作差别的说,而不是真的有差别哦,是在无差别中作差别说,但是前面的实有真空跟幻有真空都有显现出差别哦,注意听!这里是无差别作差别说。
与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注意哦,幻有的真空,如果在见空的时候有没有有,没有有,好,见有的时候呢就不见空,所以他有跟空是什么,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但是这里的妙有真空一味的是什么,空有不二,空有是什么,空有是同时,是相即的,是不离的,不是空的时候不能有,不是有的时候不能空,注意听哦!一样不一样,前面的幻有真空不一样,这个太重要了!这个大家我为什么鼓励大家要用功要用心,即使我们现在体证不到,理论上要先明白,不然将来你自己进入了那个体验境界,你也会执着,体会到这里,体会到那里的时候,哦!这个是什么程度,这个不是究竟,你就不会执着。
中国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圆教,都是从此立场而安立二谛的。
导师是把中国的佛教比较接近这样的思想就是三论宗跟天台宗,他们讲圆教就是站在这个空有不二的立场,来安立二谛的,但是注意哦,后面还有不是这样就承认一切就是他们都对,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注意听啊!这个“妙有”两个字如果今天大家以为导师说同意妙有的,那我们就会把如来藏的妙有不空说就以为是实在的,注意听!不是哦,这里要有差别。
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幻有的,导师这里提出来第三个妙有真空是要告诉你,这里讲导师讲的俗谛的妙有…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