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P2

  ..续本文上一页里面那,确实也有看到正确的也有看到是错误的,所以说世俗谛是世间的真实。也就是说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大家共认的,有某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可以讲是世俗的真实了,这个不是第一义谛,不是出世的真实,是在世俗上大家共见确当的,那个认识还可以讲是世间的真实。

  究竟的真实,当然是不二的,然因凡夫圣者的境地不同,观点不同,所以佛随此差别,说有二种真实。

  世俗跟第一义谛其实是不二的,这是真正从佛的立场来看,问题是凡圣根性跟体悟不同,观念所以不一样么,佛陀为了开示这个差别性,所以他就讲有两种真实,所以叫二谛。一个是世俗共见的真实,一个是圣者所体证的真实,所以佛陀以两种真实来说法。

  如以凡情的立场,说色等法是真实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现实的。好,这个大家就要注意了,我们站在世俗凡夫众生的立场来看,我们看到一切的形形色色的色法,看起来是很实在,所以说他是真实的,好,我们讲一切法的空性,他的本质,他的内涵,他的真相,我们反而怎么样,不了解,反而认为他是什么,是理想的,不是现实的,这是站在凡夫的立场来看,是这样子。

  空性,不是凡情的认识所及,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也就因此名为第一义的,即特殊的。

  那这样的空性不是世俗随便可以体证的,也不是用认识可以体会的,也不是一般人随便可以理解的,那这样子来讲,所以假名为第一义谛。表示他很特殊么,不是大家随便可以得到的,所以我们形容叫他第一义谛,就是站在凡俗的立场来讲,世俗的反而是觉得很实在么,一切法都很实在么,空性反而是很难体会的,是超越的,不容易了解的,是很特殊的,所以说它是第一义谛。

  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决不能因此而可以否定它。空性或者是第一义谛,虽然我们世俗没有办法理解它,了解它,但是并不因为这样子,你来否定它,你看不到,体会不到你就来否定它吗,不能这样子。

  因为这在圣者,也还是真知灼见的,圣者间也还是共证无别的。

  为什么你不能否定它,因为有圣者确实是体会到了,如果今天没有圣者的体会,你说他是虚无飘渺是否定它还有理由么,今天不是,因为圣者确实体会到,好,不只是一个圣者体会,很多的体会到的开悟或者见法的圣者,他们所共证的都是一样,没有差别,那就表示什么,第一义谛是超越世俗的体验是确实存在。

  其实,一般常识所认为如此如此的,在科学界,已每每不以为然,科学的许多事理,也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如此的。

  导师只是举证,我们一般人的认识,跟科学家的认识就不一样了,我们认为这样,认为那样的,科学家看来那是戏论,他们会笑掉大牙的,为什么,科学家有科学家的理论,他们发明了显微镜了,或者是望远镜了,还有很多增测所谓的电子了质子了,这一些东西科学家的立场,他明白真的是如此的,但是我们没有科学知识或者观念或者是经验的人,不了解。

  但科学所证明为如何如何,决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认。如科学者说太阳是恒星,不动的,地球是行星,绕太阳而行(或说日与地球是俱动俱静的),这显然与一般所见不合。

  而且是早期的话,认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跑的,是不是,当时基督教的这个国家,神话还很迷信的,当科学家第一个发现说,原来太阳才是不动的,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他们发表还不能讲,讲了还被抓去怎么样,说异端,还要被烧死的。

  一般人因目见日有出没,于是说太阳绕地而行。又如常人见桌椅为坚实的、不动的,而在科学界,则以为是电子群的冲激,虽不断的在动,以能维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还以为是坚实的、不动的。

  我们看了任何一个东西都一样,不要讲桌子,这个房子也是一样很坚固,其实如果从科学另一个角度来研究他的话,他还是一直在波动的,一直在变化的,只是他能维持一种均衡状态,所以你看不出他在变化,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吧,我们在老化,但是不觉得他在老化,感觉不出来是不是,细胞的新陈代谢每一刹那都在发生,但是这些如果不是科学的角度你根本看不出来。

  当然,一般科学的论证,仅是常识的加工精制,还不是佛法的第一义谛;导师只是引用科学来让我们明白跟凡俗的知识差别在哪里,好,这个地方进一步让我们明白,所谓的科学的论证这一部分那还是世俗常识的什么,加工精制,只是比较深细一点而已,跟佛法的第一义谛还是不一样的。

  但也可藉此知道凡常的情境,并不即是究竟真实的。我们也可以应用科学的这个比喻么,就可以知道我们平常我们的观念其实本身也就知道这个不究竟,不是真相非真实的,利用科学让我们更明白更有信心。

  由于智慧的浅深,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观,此各各所见的,在自类的知见上,各有它相当的确实性。

  我们尤其是讲到众生,那众生就有不同的种类,那么站在不同种类的观念知见上,都有他每一类每一类认为很确实的一边(瑜伽分世间真实,道理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也即此意)。所以,不能以世俗真实为究竟的,应知胜义谛是不能以凡情的见地而论证的。所以真实分好几种,世俗的世间的真实,还有超越世俗的那种所谓的对法性了解的这一部分的真实,是确实不一样的。

  如何显示真胜义谛,如何通达胜义谛而又与世俗谛不相违,这是佛法的重大课题。

  这个才是主题,我们虽然在世俗里面,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显示出所谓的胜义谛呢

  怎么样去通达他呢?而又在跟世俗谛之下,不必违背或者相违,就在世俗谛中去体会第一义谛呢,这个就是佛法要我们体会的地方,所以叫重大课题呀!这里已经点出重点,我们今天虽然在世俗里面,看到的是世俗,但是这里已经点出,第一义谛的胜义,不是离开这个另外的存在,也就是在我们的世俗谛中不相违,在这样的现象中如何去观察,如何去体证到所谓的超越的第一义谛,这个才是佛法要我们体会的,而不是在世俗谛里面认为他是虚妄的然后厌弃他,然后找一个另外什么真实的存在。不是哦!就在世俗谛不相违的世俗谛之下去体会超越他而体证到第一义谛,这个才是佛法要我们体会的重点。

  世俗谛,在世俗界有它的重要意义,这里要讲世俗谛的重要了,也就是我们要明白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因为说他是虚幻的那么就完全把他否定掉,然后找一个真实的,不是,所以这里就点出重点,世俗谛在世俗界有他的重要意义。

  如色彩的鲜艳,那样的动人,引发人类的情感,尽管科学家说它只是光波的长短,而人类还是以丰富的情感去接受它。又如善与恶,尽管在物质科学的研究中,不能发现善恶,而善恶在世间,并不失去它的重要意义。

  导师他很会引用这种比喻让我们去明白。我们虽说世俗是虚幻的,不能执着,但是世俗的一切也有他重要意义的地方,你忽视了他,忽略了他,你要体悟真谛还不可能呢,这里就比喻了,我们看到的颜色色彩,以科学家来看只是什么光线的折射,光波的长短,或者是光线的折射的问题,并没有实际的色彩,但是在我们看来,很实在,如果这个世界没有颜色的话,你讲我们会变成怎么样,影响很大,尤其是我们讲心灵上的所谓善,恶,科学家能分析出所谓善是什么东西吗?恶是什么东西吗?用实质的东西来分析他可能吗?不可能的了,但是,善恶的问题,善恶在世间上的存在确实是很重要的,是不是这样子,善恶是在世俗里非常重要的。

  依佛法说,世俗与胜义,虽有它的不同,但决不是矛盾到底而冲突的。

  世俗是世俗,胜义是胜义,是看起来时代是不同的,但是导师要点出一个重点:他决不是矛盾到底而冲突的。如果你把他看成决然不同,那就是相对的而别体的存在,其实不是,矛盾是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有矛盾有冲突。

  所以依世俗悟胜义,而胜义是不碍于世俗,这个就是要深观以后才了解的,我们学佛法其实就是要体会依世俗来悟胜义谛,体会到胜义的时候其实对这个世俗是没有妨碍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如果说我们今天悟到法了,见法了,那么人间就有障碍了,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那悟这样的真谛有什么用?叫厌,厌弃人间,其实不是,你真正悟到胜义的时候,只是你内心的执着、贪欲、爱染消失了,这些染着清净了不在颠倒了,但是对于现实的一切万法不会产生障碍,也没有妨碍在现实的世界中,没有妨碍,而成立情智和谐的,那个时候智慧的妙用也不会变成向死板板的冷血动物不会的,还是有感情的,只是他怎么样,情跟智是和谐的,不二的,是一种平衡的,并不失去他的重要意义,所以依佛法说就是这样子。

  成立情智和谐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观,这是佛教的基本立场。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体悟到真理的人就变成怪物了,跟人间就不相和了,绝对不是这样子的。一个真正见法解脱的人在人间他是以智化情的,是以智慧为前导的,他会把世俗的所谓情感的这一部分以中道最恰当的发挥,不会染着也不会冷血,对世俗都漠不关心不是的,是情智而平衡和谐的,所以那个时候才叫真俗无碍,俗谛可以成就真谛,真谛可以圆满俗谛,这个叫真俗相成。达到这样的人生观,这个是佛法要我们体证的也是要我们达到的这个是佛教的根本立场就在这个地方。

  凡圣——有空二谛,为大体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谛原是圣者所通达的,在圣者的心境中,也还是可说有二谛的。

  今天如果我们凡俗的立场来看,我们根本不知道第一义谛是什么?胜谛是什么?真谛是什么?我们不了解,反而是什么,通达了第一义谛的这些圣者们,他们才很明了的了解什么叫二谛,也才有二谛可说了。

  凡夫的情执,只知(不能如实知)有世俗而不知有胜义,圣者则通达胜义而又善巧世俗。所以从圣者的境界说,具足二谛,从他的浅深上,可分为不同的二谛。

  导师善巧就是这样子,他把这个二谛的内容大致让我们…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