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面那,確實也有看到正確的也有看到是錯誤的,所以說世俗谛是世間的真實。也就是說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大家共認的,有某一個正確的認識還可以講是世俗的真實了,這個不是第一義谛,不是出世的真實,是在世俗上大家共見確當的,那個認識還可以講是世間的真實。
究竟的真實,當然是不二的,然因凡夫聖者的境地不同,觀點不同,所以佛隨此差別,說有二種真實。
世俗跟第一義谛其實是不二的,這是真正從佛的立場來看,問題是凡聖根性跟體悟不同,觀念所以不一樣麼,佛陀爲了開示這個差別性,所以他就講有兩種真實,所以叫二谛。一個是世俗共見的真實,一個是聖者所體證的真實,所以佛陀以兩種真實來說法。
如以凡情的立場,說色等法是真實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現實的。好,這個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站在世俗凡夫衆生的立場來看,我們看到一切的形形色色的色法,看起來是很實在,所以說他是真實的,好,我們講一切法的空性,他的本質,他的內涵,他的真相,我們反而怎麼樣,不了解,反而認爲他是什麼,是理想的,不是現實的,這是站在凡夫的立場來看,是這樣子。
空性,不是凡情的認識所及,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也就因此名爲第一義的,即特殊的。
那這樣的空性不是世俗隨便可以體證的,也不是用認識可以體會的,也不是一般人隨便可以理解的,那這樣子來講,所以假名爲第一義谛。表示他很特殊麼,不是大家隨便可以得到的,所以我們形容叫他第一義谛,就是站在凡俗的立場來講,世俗的反而是覺得很實在麼,一切法都很實在麼,空性反而是很難體會的,是超越的,不容易了解的,是很特殊的,所以說它是第一義谛。
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決不能因此而可以否定它。空性或者是第一義谛,雖然我們世俗沒有辦法理解它,了解它,但是並不因爲這樣子,你來否定它,你看不到,體會不到你就來否定它嗎,不能這樣子。
因爲這在聖者,也還是真知灼見的,聖者間也還是共證無別的。
爲什麼你不能否定它,因爲有聖者確實是體會到了,如果今天沒有聖者的體會,你說他是虛無飄渺是否定它還有理由麼,今天不是,因爲聖者確實體會到,好,不只是一個聖者體會,很多的體會到的開悟或者見法的聖者,他們所共證的都是一樣,沒有差別,那就表示什麼,第一義谛是超越世俗的體驗是確實存在。
其實,一般常識所認爲如此如此的,在科學界,已每每不以爲然,科學的許多事理,也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爲如此的。
導師只是舉證,我們一般人的認識,跟科學家的認識就不一樣了,我們認爲這樣,認爲那樣的,科學家看來那是戲論,他們會笑掉大牙的,爲什麼,科學家有科學家的理論,他們發明了顯微鏡了,或者是望遠鏡了,還有很多增測所謂的電子了質子了,這一些東西科學家的立場,他明白真的是如此的,但是我們沒有科學知識或者觀念或者是經驗的人,不了解。
但科學所證明爲如何如何,決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認。如科學者說太陽是恒星,不動的,地球是行星,繞太陽而行(或說日與地球是俱動俱靜的),這顯然與一般所見不合。
而且是早期的話,認爲太陽是圍著地球跑的,是不是,當時基督教的這個國家,神話還很迷信的,當科學家第一個發現說,原來太陽才是不動的,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他們發表還不能講,講了還被抓去怎麼樣,說異端,還要被燒死的。
一般人因目見日有出沒,于是說太陽繞地而行。又如常人見桌椅爲堅實的、不動的,而在科學界,則以爲是電子群的沖激,雖不斷的在動,以能維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還以爲是堅實的、不動的。
我們看了任何一個東西都一樣,不要講桌子,這個房子也是一樣很堅固,其實如果從科學另一個角度來研究他的話,他還是一直在波動的,一直在變化的,只是他能維持一種均衡狀態,所以你看不出他在變化,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吧,我們在老化,但是不覺得他在老化,感覺不出來是不是,細胞的新陳代謝每一刹那都在發生,但是這些如果不是科學的角度你根本看不出來。
當然,一般科學的論證,僅是常識的加工精製,還不是佛法的第一義谛;導師只是引用科學來讓我們明白跟凡俗的知識差別在哪裏,好,這個地方進一步讓我們明白,所謂的科學的論證這一部分那還是世俗常識的什麼,加工精製,只是比較深細一點而已,跟佛法的第一義谛還是不一樣的。
但也可藉此知道凡常的情境,並不即是究竟真實的。我們也可以應用科學的這個比喻麼,就可以知道我們平常我們的觀念其實本身也就知道這個不究竟,不是真相非真實的,利用科學讓我們更明白更有信心。
由于智慧的淺深,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觀,此各各所見的,在自類的知見上,各有它相當的確實性。
我們尤其是講到衆生,那衆生就有不同的種類,那麼站在不同種類的觀念知見上,都有他每一類每一類認爲很確實的一邊(瑜伽分世間真實,道理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也即此意)。所以,不能以世俗真實爲究竟的,應知勝義谛是不能以凡情的見地而論證的。所以真實分好幾種,世俗的世間的真實,還有超越世俗的那種所謂的對法性了解的這一部分的真實,是確實不一樣的。
如何顯示真勝義谛,如何通達勝義谛而又與世俗谛不相違,這是佛法的重大課題。
這個才是主題,我們雖然在世俗裏面,那麼我們要怎麼樣顯示出所謂的勝義谛呢
怎麼樣去通達他呢?而又在跟世俗谛之下,不必違背或者相違,就在世俗谛中去體會第一義谛呢,這個就是佛法要我們體會的地方,所以叫重大課題呀!這裏已經點出重點,我們今天雖然在世俗裏面,看到的是世俗,但是這裏已經點出,第一義谛的勝義,不是離開這個另外的存在,也就是在我們的世俗谛中不相違,在這樣的現象中如何去觀察,如何去體證到所謂的超越的第一義谛,這個才是佛法要我們體會的,而不是在世俗谛裏面認爲他是虛妄的然後厭棄他,然後找一個另外什麼真實的存在。不是哦!就在世俗谛不相違的世俗谛之下去體會超越他而體證到第一義谛,這個才是佛法要我們體會的重點。
世俗谛,在世俗界有它的重要意義,這裏要講世俗谛的重要了,也就是我們要明白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谛這樣知道意思吧。不是因爲說他是虛幻的那麼就完全把他否定掉,然後找一個真實的,不是,所以這裏就點出重點,世俗谛在世俗界有他的重要意義。
如色彩的鮮豔,那樣的動人,引發人類的情感,盡管科學家說它只是光波的長短,而人類還是以豐富的情感去接受它。又如善與惡,盡管在物質科學的研究中,不能發現善惡,而善惡在世間,並不失去它的重要意義。
導師他很會引用這種比喻讓我們去明白。我們雖說世俗是虛幻的,不能執著,但是世俗的一切也有他重要意義的地方,你忽視了他,忽略了他,你要體悟真谛還不可能呢,這裏就比喻了,我們看到的顔色色彩,以科學家來看只是什麼光線的折射,光波的長短,或者是光線的折射的問題,並沒有實際的色彩,但是在我們看來,很實在,如果這個世界沒有顔色的話,你講我們會變成怎麼樣,影響很大,尤其是我們講心靈上的所謂善,惡,科學家能分析出所謂善是什麼東西嗎?惡是什麼東西嗎?用實質的東西來分析他可能嗎?不可能的了,但是,善惡的問題,善惡在世間上的存在確實是很重要的,是不是這樣子,善惡是在世俗裏非常重要的。
依佛法說,世俗與勝義,雖有它的不同,但決不是矛盾到底而沖突的。
世俗是世俗,勝義是勝義,是看起來時代是不同的,但是導師要點出一個重點:他決不是矛盾到底而沖突的。如果你把他看成決然不同,那就是相對的而別體的存在,其實不是,矛盾是我們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有矛盾有沖突。
所以依世俗悟勝義,而勝義是不礙于世俗,這個就是要深觀以後才了解的,我們學佛法其實就是要體會依世俗來悟勝義谛,體會到勝義的時候其實對這個世俗是沒有妨礙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如果說我們今天悟到法了,見法了,那麼人間就有障礙了,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那悟這樣的真谛有什麼用?叫厭,厭棄人間,其實不是,你真正悟到勝義的時候,只是你內心的執著、貪欲、愛染消失了,這些染著清淨了不在顛倒了,但是對于現實的一切萬法不會産生障礙,也沒有妨礙在現實的世界中,沒有妨礙,而成立情智和諧的,那個時候智慧的妙用也不會變成向死板板的冷血動物不會的,還是有感情的,只是他怎麼樣,情跟智是和諧的,不二的,是一種平衡的,並不失去他的重要意義,所以依佛法說就是這樣子。
成立情智和諧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觀,這是佛教的基本立場。
我們千萬不要以爲體悟到真理的人就變成怪物了,跟人間就不相和了,絕對不是這樣子的。一個真正見法解脫的人在人間他是以智化情的,是以智慧爲前導的,他會把世俗的所謂情感的這一部分以中道最恰當的發揮,不會染著也不會冷血,對世俗都漠不關心不是的,是情智而平衡和諧的,所以那個時候才叫真俗無礙,俗谛可以成就真谛,真谛可以圓滿俗谛,這個叫真俗相成。達到這樣的人生觀,這個是佛法要我們體證的也是要我們達到的這個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就在這個地方。
凡聖——有空二谛,爲大體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谛原是聖者所通達的,在聖者的心境中,也還是可說有二谛的。
今天如果我們凡俗的立場來看,我們根本不知道第一義谛是什麼?勝谛是什麼?真谛是什麼?我們不了解,反而是什麼,通達了第一義谛的這些聖者們,他們才很明了的了解什麼叫二谛,也才有二谛可說了。
凡夫的情執,只知(不能如實知)有世俗而不知有勝義,聖者則通達勝義而又善巧世俗。所以從聖者的境界說,具足二谛,從他的淺深上,可分爲不同的二谛。
導師善巧就是這樣子,他把這個二谛的內容大致讓我們…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