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

  第十章 谈二谛

  从不同的角度跟主题,导师在剖析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法义要我们明白,其实都有共同的地方。今天谈二谛,也是谈佛法的根本问题,那么,不同的宗派、不同的体系也在谈二谛。但是,同样谈缘起;竟然差别有那么大,同样谈二谛;也是会有差别那么大。我们今天从二谛的立场,你也可以看出来,其实,导师所抉择的重点都一样,不外乎跟外道的哪里不同?同样谈二谛,声闻的二谛,部派佛教的过程到大乘佛法的三系的二谛哪里不同?他也是把我们分析出来。其实,前面这些如果明白了,了解了,后面越谈的,你就越明白。

  第一节 总 说

  总说就是大纲,先把佛法要谈的主要论题,用大纲来建立架构,就是整体的大纲先明白。然后再了解他细部的,就是后面每一章、每一节分别来说那个细部的部分,那么,先说大纲,后面讲内容分别。

  二谛,为佛法中极根本的论题。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导众生转迷启悟,而引导的方法,即以二谛为本,故对二谛应求得确当的了解。

  导师一句话就把二谛的重点点出来了。所有谈佛法的目的,要让众生解脱开悟么,那么,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对“二谛”的这个理论要明白。佛陀他就用“二谛”的方法。第一,就是世俗谛;第二,第一义谛。从真俗这两方面来引导你,从世俗的观念、跟超越世俗的观念,也就是世出世间就对了。世俗的,我们大家一般共见的这个现象、理论,我们的思维模式,他应用这一方面来让你明白;还有另一方面是超越的叫第一义谛,这个是出世的,不外用这两个方法来引导众生去明白

  嘉祥、窥基都有『二谛章』,其它各派也无不重视。

  三论的或者是唯识的嘉祥大师跟窥基大师他们,都有论着都有二谛章来解释二谛的内容,然后包括其它的宗派也都非常重视,所以等于讲佛法的各宗各派都不能离开二谛而说法就对了,只是对二谛的解释内容各有差别,这个就是我们要分别,就象缘起一样,哪一宗哪一派不谈缘起,佛法的根本离开缘起就不是佛法了,问题是缘起的内容有差别,解释不一样,二谛也是一样,缘起就不离二谛,二谛不离缘起。二谛的解释也一味不一样,为什么?对缘起理解不同对二谛了解也不同,这同样的意义,那么导师就把二谛的内容来分析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跟缘起的差别是一样的。

  『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中论就是中观论,那么谈到这个重点,诸佛也是一切佛,说法都是依于二谛,只要是佛为众生说法都不离开以二谛说法就对了。第一个就是以世俗谛,第二就是第一义谛,如果有人不能了解的话,怎么样去分别这二谛,那么对于佛法的深义就没有办法了解了,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法,研究佛法的深义,那么你必须对二谛要有相当的体会跟了解,就是这样子。

  从教义说,佛以二谛的方式为众生说法,故对于二谛不能确当辨别,即对于佛法也不能了解。『十二门论』说∶「若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学佛法,不外为了自利、利他、俱利,这可见修学佛法,应该对二谛彻底理解一番!

  【十二门论】也是一样,不知道二谛那么就不能自利利他了,自他共利就达不到了,那么表示如果不懂二谛,自己也不能受用,也不能利益众生,重点也是意思在强调二谛的重要。

  二谛即世俗谛、胜义谛,或译作世谛、第一义谛,俗谛、真谛。佛依二谛说法,二谛中最主要的,为凡圣二谛──或可名情智二谛、有空二谛。

  导师把重点点出来,讲二谛主要的就是凡圣二谛,也就是情跟智的二谛,有跟空的二谛意思是一样的。

  凡夫因迷情妄执,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识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为世俗谛。

  我们一切众生都叫凡夫,不了解真相不悟真理,所以迷惑于一切情感的妄执,所以凡夫的境界只有常识的世界,对于真相是没有办法了解的,都是世俗的这一部分,所以叫世俗谛。

  这里就讲世、是迁流义,俗、是浮虚不实义。依梵语,有覆障义,即凡情乱现虚妄不真而障于真相的。

  我们所谓的世俗就是有覆障,就是有覆盖障碍,就是我们凡情的现起的一些虚妄不实的这些现象跟我们的知识认识反而是障碍真相的。这个叫世俗谛。

  胜义谛,是圣人智见体悟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认识所认识的。

  也就是说悟道的圣者,他是以智慧来体见一切法的真相,所以不是我们一般人的认识,那种所体验的,这是特胜的真智界,故名胜义,即第一义谛。这是超越凡俗的真智慧,所体会的,所以叫胜义也叫第一义谛。

  佛法教化众生使它从迷启悟,这是特胜的真智界,那么佛法教化众生使它从迷启悟,从凡入圣,主要以此二谛为立教的根本方式。

  我们今天要悟道也是一样,转迷为悟,要成为一个圣者同样的要体会此二谛。

  对二谛虽有各样的解说,然主要是使众生从迷执境界转入到圣觉的境界。众生因无明妄执,计一切法为真实有的,由此引起生死流转。

  现在点出重点,什么是无明?什么是妄执?就是把一切当成实在的了,实有的了,这个一句话很轻轻的,其实最重要!就是这么简单。迷迷在什么?悟悟在哪里?迷就是认为一切法是实在的么,你看到的一切法都以为是实在的,包括自己的身心,就是因为这个观念认为是实在的才引起造业生死流转那,其实佛法谈那么多只是要告诉你,我们的生死的根源就是这个实有感的自性见,一语就道破了。

  要使众生解脱,即必要了悟诸法是非实有的,其实佛法就是这么简单么,因为我们执着在实有感、自性见,起贪爱染着。那么你要让众生解脱,就是要让他如实的体会到确实一切法不是实在有的,悟得法性本空为胜义谛。

  你如何让他知道一切法,本自空寂非实如幻,只是缘起的假有,你能体会到法法的本空,这个就叫胜义谛。执着法法实有,这个是世俗的共见,叫世俗。体会法法本空,这个就是胜义。凡夫跟圣者凡圣二谛重点就是告诉你,世俗跟第一义谛的区别在哪里,就是对一切法的实有感执着有自性。其实我们今天真的学那么多法,理论真的实在很复杂,搞得大家都很辛苦,最后归纳起来就是这几句话,重点就是在这里。

  我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对自己的身心,对我们所接触的环境,还有我们所有的一切是不是都在这个实有感作祟,我们今天才要争才要论,才要争夺,贪嗔痴,造业,痛苦烦恼,是不是从这里来的,你把它想清楚了就是这样子。对一个虚幻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明白它是虚幻,你还会执着吗?你还会造业,去贪爱,去执取,去拼个要死要活,还会这样子吗?其实把他想回来,真的用功了几十年最后我觉得这几句话最如实,又简单又切要,问题是如果没有几十年的磨练,你看不清楚他讲的是对呀,就是这样子。

  佛陀说法很简单,一切法怎么样,无常,无我,寂净涅槃,他就讲完了,人家阿罗汉证了一大堆,我们是搞了几十年的那个千经万典,搞到最后才明白,原来真的就是这样子而已,。很多禅师悟道不是这样讲么,原来鼻子是向下的,难道鼻孔朝天才对吗?他最后悟道的就是这么如实的一件事而已就是这样子。有时候我看导师的书会很感动就是这样子,真的以前那种虚无飘渺那种想象,那种理想胜境,不可得不可思议的境界,你知道我们有多向往,然后不顾一切,放下人间的一切,都愿意把生命投进去,搞了三十年后才知道,导师讲的就是这么简单,原来我们在颠倒妄想中不知道,执一切法为实就是这样子而已呀!破了实有感自性见,你就不执着了,那个超越实有的执着的占有那个心你就歇了。

  如果我们刚刚讲的如果是唯物论,他并不认为这个现象是颠倒执着的,但是我们现在法为什么要谈,确实我们是颠倒执着,所以我们有痛苦烦恼,所以我们佛法不是在谈第一因,是在解除我们的痛苦烦恼,生死也是从这里造业来的,那个实有感的染着叫有取识,有取识不断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执取力就是动力,就是生死的动力,你今天不看破一切法的真相,你放不下,这个执取放不下,所以生死轮回有份也是在这里。你说唯物论者他也看破了,所谓神话,他不承认有上帝,他不认为有什么实在论,实体的本体论,但是他迷惑在现象的真实上,妄执颠倒他并没有办法发现,所以会斗争,以斗争为手段,是不是这样子,那这样能不能离苦,众生能不能太平真的是解脱自在,不可能的,不是破自性见就了事,也要看到一切法的如幻性,不会执着在唯物实有,这个也要明白。

  所以「青目中论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

  青目的解释中论的注释就有这样讲,什么是世俗谛呢?在一切法法性本空,但是世间的人因为颠倒,不知道,产生了虚妄,一切法以为是实在的,所以认为世间是实在的,或者是世间以为他是实在的,或者认为世间就是这么实在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

  那么这些圣弟子或者圣贤他们是悟道了,明白了,众生的这个颠倒性,知道一切法本自空寂,确实是空而无生的,那么这一部分来讲对圣人这一部分来讲就叫第一义谛。也就是实相。所以名为实。

  谛,有不颠倒而确实如此的意思。世俗是浮虚不实的,何以也称为谛?

  这个谛的意思是很如实的,是恰到好处的是真的,那么我们讲世俗的话它是颠倒不实的,为什么也称为世俗的谛?为什么称为谛呢?导师就解释了:

  世俗虽是虚妄颠倒,但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仍有其相对的确实性、妥当性。

  也就是说以我们众生的立场来看,虽是假名安立的,但是他是相对的存在,有相对的意义了,在相对的意义上来讲有他的妥当性。

  一切世俗法,从世间的立场,也可以分别错误与不错误,我们在世俗的观念…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章 谈二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