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千多年來的這個所有的佛法把它厘得這麼清楚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看到這裏就知道了,導師點出這個重點,一般人知道一切是水中月,是虛幻的,那爲什麼還不了解緣起性空的正見呢?導師就點出重點!
就是沒有真徹的了解中觀的假有義跟性空義,所有的宗派都在講實有,假有,講如幻,講性空,但是內容都不同,講緣起都一樣,同樣的法義解釋內容是不一樣的,問題就在這裏,那麼照我們大乘佛法的演變來看,最早的還是中觀麼,後來才唯識,後來真常大心,最後才變成秘密教,那麼這個過程你們就明白了,越後面變成變化越大,所以導師在判教的時候反而認爲前面的是什麼——第一義,後面的中觀反而是對治,到後面的變成什麼——方便,世界悉壇,爲什麼他的判教反而跟我們中國的判教不一樣也在這裏,中國的是越後面的越真,越圓,越前面的越不了義,好象越發展是越圓滿的,但是,導師看來剛好相反,根本的第一義就在《阿含》最前面麼,到大乘中觀到唯識的時候已經是在對治了,到後面的真常是各各爲人悉壇,到秘密大乘的時候變成世界悉壇,剛好判教完全相反的,這個大家就要明白!
那爲什麼要弘揚中觀的思想,大乘是必然的發展,但是大乘的根本法義在中觀裏還承襲著什麼,第一義的內容沒有變,所以導師爲什麼抉擇了立足于根本佛法,但是弘揚的是初期大乘也就是在這裏,他認同中觀,這個重點我們要把握!把握到了,將來在研究法哪一體系的,哪一本經在講什麼我們才能理解,把握這個根本重點!那麼如果從這句話我們就知道,了解中觀的真正的意趣,什麼叫假有?什麼叫性空?那就很重要哦!如果這個把握得到,那麼你修行用功方法就很正確,受用就不難是不是這樣子,這個就是重點!
一般人雖以水月爲假有的,但同時仍執另有真實自性的存在,如天上的真月。
這個問題就來了,我們現在談到月亮,水中的月亮是假的,有人就會講水中的月亮是假的,如果天上沒有一個真的月亮假的從哪裏來?這樣知道意思吧,他說假必依實了。今天有假的是因爲有真的,沒有真的假的現不出來,注意聽!這個就是重點!唯識就是談這個,所以一部分是假的,空的,一部分是不假的是實在的,《阿含經》裏面也有這個。
他們總是以爲假與實是相對的,依彼實而有此假的,這即不能正知中觀者所明的假有義,不能通達緣起的正義,也就不能悟空性而得到解脫。
這個就是重點!我們觀念總是一邊假,一邊實在麼,假跟實在是對立的,這個也是一般人的觀念,世俗是世俗,真谛是真谛,我們要去掉世俗才能得到真谛,那這個世俗跟真谛是相對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這個就是一般人的觀念。今天有實在的才能生出假的,沒有實在的怎麼生出假的,所以我們有一個如來藏真實不變的自性才能緣生萬法,這個理論也是從這裏來的,所以導師就指出不能正知中觀者所明的假有義,不能通達緣起的正義,對緣起法沒有深刻的通達了,對假有的理論還不是如實的了解,也因爲這樣子,根本就不可能體會到真正的空性,也不可能得到解脫了。這句話就講得比較慎重,但這是實在的。我們今天要體會空義是什麼意思?證到空性是什麼意思?破我執,目的是在破我執跟無明。如果有一個實在那就是自性,我執怎麼破?
中觀者通達諸法如幻緣起時,決不另外安立甚麼真實的,這一點很重要!世界一切萬法是緣起的,是如幻的,就在這個當下知道如幻就不落入實有,或者執著,貪愛執取,不是離開這個另外有一個什麼真實不變的東西。
觀一切是相依相待的假立,這才通達一法時,即能通達一切法。
這個地方太重要了!一切法是什麼?相依相待的假立,是不是這樣子,任何一法那一法不是這樣子你去觀察,那一法明白了,從任何一法進去明白了,所有的法都一樣,所以不是要你一一法都去觀察,任何一法你只要觀察明白了,體悟了,所有的法都一樣。
所以在了解諸法的性空緣起時,不是依彼真月而說此水中無月的。必需達一切如幻,理解根、境、識的不實性,進而反觀到我我所的非有性,這才徹悟一切法假有而通達性空,也才能由達性空而得到解脫。
這些太重要了!我們現在再做一個比喻好了。我們看到水中的月是從天上的月反射才有的,那我們就認爲天上的月是實在的,其實今天講一句實在話,月亮還是緣起的,天上那個月不是水中的月,即使是天上的月還是緣起如幻的,天上的月會不會變化,會不會將來會壞掉,還是一樣,還是緣起的,還是如幻的,還是非實的,所以導師就點出重點!
中觀者通達所謂的如幻緣起,一切法都是這樣子,所以他不會另外再立一個實在的真實的,因爲一切法都是相對,相依相緣而假名安立的,所以我們通達一法,只要一法明白他的如幻性,所有的法都是一樣的。所以真正了解諸法的緣起性空,會不會因爲說,這個假月是真月來的,那個真月其實還是如幻的,就不會執著,所以要達到一切如幻,不是只有某一部分是如幻,一部分是真的,不是,任何一法都是如幻,不但了解水中的月是如幻,天上的月還是如幻的,所以必須要達到一切如幻的這樣的理解也才能怎麼樣,了解到根、境、識的不實性。
我們的內六根,外面的六塵境,産生的六識,産生的這些根塵觸産生的作用,也一樣的非實,爲什麼?其實我們《阿含經》就講過了,根跟外面的塵觸了以後産生了識,這個身心、五蘊、六根,六塵,五蘊跟六處,是不是因緣生的,是不是無常的,無常的根觸到無常的塵,産生的無常的識,是不是這樣子,無常的因,無常的緣産生的問題會是常嗎?這個很簡單的道理。所以理解一切如幻,也包括我們的根塵觸,他的非實,無常因,無常緣,所生之法雲何有常?這句話不就可以證明根、塵、觸産生的識都非實,那有一個實在的我跟我所嗎?所以,進而反觀到我,我所的非有性,這個才徹悟一切法假有而通達性空,所以一切的有只是如幻的有,這個叫假有,緣起的都是假有,爲什麼?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所有幻起的一切只是因果法則中的假有。徹悟一切法假,一切法都是假有,才能真正的通達性空,也才能由達性空而得到解脫。
所以依實立假,從自性妄執而來,障礙空有無礙的中道。
依實立假,就是有一個實的,有一個假的,這個是什麼,還有一個實在的這個都是自性的妄執,所以有一部分是實的,一部分是假的,那這樣子都還有自性見,那這樣能不能體會到所有的空有無礙呢?不可能的,所以才會障礙空有無礙的中道,就不能體證中道了,爲什麼?假是假的麼,實在是實在的麼,怎麼能空有無礙呢?那就是兩邊了,不是離兩邊的中道了,這個是從世俗谛的部分,再來後面就要談到勝義谛。
論到勝義谛,勝義即指聖者由般若慧而悟達的境地,此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即指空性∶衆生于一切現象而執爲實有,聖者即于似有的現象中,知道是無自性空。
勝義谛一般來講都是跟世俗谛來講都是相對的,其實不是,勝義只是由于般若的空慧去體會到的一個境界,如果從狹義來講就是直接講空義、空性,也就是我們一切衆生一切現象中都以爲是實在的實有的,那麼聖者就在這個現象中,好象有的現象,不是實有,而體證他的無常、非實,所以說他緣起的無自性,所以叫空。
如經說∶色空,受想行識空,都是藉現法以否定實性而顯示空義的,不能離開現法而觀空相。
我們《雜阿含經》都談到色空或受、想、行、識、空,這是五蘊皆空的意思。那麼這個五蘊的空,都是在色、受、想、行、識的現法上去否定他的實有性,來顯示他的空義,所以不能離開現象來觀空而是在現象中了解他的非實來講空的,那麼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不要把空跟現象的幻有把它變成相對的兩回事,不是這樣子。就在現象中去了解他的如幻性,這個我們長遠以來一直在強調這一部分,我想大家都很清楚,所以修行能夠把握這個根本,我們不會離開現象、離開身心、離開一切萬法的當下還要去體會一個什麼空性的東西,是從現法中,就是現象中否定他實有性不能離開現法而來觀空相,這個重點大家都明白!
在聖者的體驗中,知法法的本性空寂,也知諸法的如幻緣生。
所以空寂性跟如幻的人生沒有矛盾,就在緣生的現象中也體會到他的法法空寂。空寂即是從緣起的幻相中體會的,那麼一切相,只要知道他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的,那麼即了解是空的,那麼現象就是空,不是離現象以外還有一個空性。同樣的道理我們修行要把握這個根本,我們常常要體會空性,空性在哪裏體會,這裏就講得很清楚:就在法法中,去了解他的無實,那麼這個就能體證到空性,而不是在一種禅定的境界中展現的空相。注意聽!這個是重點!明白了,那麼下手處就在法法中!現起的一切相中怎麼樣去把握體會去明白他的實相而已!
在聖者的境界──勝義中,是含攝此性空與現有的。一開頭講勝義,這幾句話都是重點!今天體會勝義的聖者,他體會的勝義絕對不是偏于一邊的,不是偏于空的一邊,也不是執著在有的一邊,是含攝著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他是不二的。
這如唯識家的圓成實,含攝得四種清淨一樣。這是比喻而已,不過凡夫的境界,是處處執爲實有的,現起種種錯亂顛倒的;
如果說我們今天衆生會執著,爲什麼會執著、爲什麼會顛倒――以幻爲實,以爲一切現象都是實有的,而不知道他是刹那不住的,雖生如幻,雖有如幻,這個要明白!如果你今天認爲他是有自性的,是永恒的,是不變的,那種執著一起,那麼你的貪愛,你的愛染自然就生起。
聖者以勝義慧破除凡夫的實有妄執,通達諸法平等一味的空性,即稱爲勝義。
所以我們一開始爲什麼要學所謂的緣起的正見,因爲緣起就給我們打好基礎了,什麼叫緣起?只要是條件組合的,依他起的都叫緣起。那我們就觀一切萬法,哪一法不從緣起,哪一法是…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章 談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