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P2

  ..續本文上一頁果不是緣起的,是定性的,那我們善的能不能成爲惡,惡的能不能成爲善的,他是不變的,那麼,從緣起的角度一切法不定,所以善惡不是本來如此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那麼,比如說我們現在還愚癡,貪嗔癡、煩惱都有,如果是固定的確定是如此的那我們修行還有機會嗎?因爲一切法不定,善的可以變成惡,惡的也可以變成善,所以我們現在能不能把握當前,能不能用心的去觀察、體會、超越,我們可以塑造自己,所以只要我們發菩提心爲什麼能成佛,因爲他沒有確定性,緣起就是不定的。

   『智論』卷叁十一說∶「如人喜作諸惡,故名爲惡性,如集善事故名爲善性,如十力經中說」──佛以種種界(即性)智力,知衆生根性等不同。俗謂「江山易改,禀性難移」,這不過是說習久成性,從串習而成爲自然而然的,不容易改換而已。

   我們都知道有的阿羅漢還有習性,是不妨礙生死的。但是我們衆生的習性是不離貪嗔癡的,所以是會造業而輪回的。我們一般人講:有的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這個本性難移並不是說他本來就這樣子,只是一樣是習久成性,久了變成自然而然的,變成很不容易去改變而已。

   人生下來,受父母的教養和師友的熏陶,社會的影響不同,養成多少不同的性格;或是因爲宿因善惡的潛力,或生理機能的差別,成爲不同的性格、嗜欲等,這些都是積漸而成的。

   我們生下來在不同的環境,接近不同的因緣你就有不同的熏習,你活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就受什麼環境的影響。你在不同的國度裏面文化的觀念不同,你也是接受不同的文化思想,變成慢慢養成的每個人的習性風格就不一樣,那麼,還有是我們過去的業力宿習潛在的一些影響力也會影響,各各不同,還有我們的生理功能身體的好壞種種也會影響到性格,所以這一切都是綜合性的,漸漸積聚而成的。

   這裏有一個重點就是說,不但人的性格如此,一切法也是如此的。

   人是衆多因緣的積聚條件而産生,每個人的個性格不一樣,個性也不一樣,那麼這裏談到的一切法,包括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是一樣,一切法有情無情都一樣他還是衆多因緣的影響而形成。

   比如說我們的環境,我們住的周遭的環境,也是一直在變化,如果我們的文化素養很好,大家很注重衛生,很有功德心我們的環境就會很好。如果大家都不愛護,慢慢的他也會變得不好,所以不但是人的性格如此,一切法也是如此,都是漸漸積習而變化。

   因爲一切法無不表現在時間中,依幻論幻,有時間相,即不無前前後後的相續性。前前的對于後後的有影響,即有熏習。

   我們從諸法遷流不停,諸行一切法就在時間的相續中幻現如幻相,只要有時間相,那麼時間相所展現的就是有前面有後面才叫時間相,那個相續相由時間的觀念而展現出來,好,那麼既然有前前後後的,那就表示前面會影響後面,那這個就有熏習的現象。

  相雖不即是性,但由不斷的起作,即由相的積習而成性。那麼我們就知道了,性 相性相,相外表絕對不能代表就是內在的性,但是性他的形成是由于相的不斷的起作而影響積習成性的,那麼我們就可以了解了性相的關系了,不一不異,性不是相,相不是性,但是相不離性,性不離相是不是,這個叫不一不異。

   從微至著,從小到大都有此由相而成性的意義。

   明顯的微細的大的小的這個之間,大部分都有關系。所以都是由相而成性。

   所以,性不是固定的,本然如此的。

   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性是由相的積習而引申而形成的那麼大家就要注意一點,那這個性是不是固定的,表示性不是固定的,但是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爲我們裏面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性是不是,外面的反而是怎麼造作的,導師爲什麼談這個,這個就在讓我們明白,不要一直裏面有一個本性,永恒不變的,性反而是什麼,由相的影響而時時刻刻在遷流變化而引申的産生的影響而造作成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依中觀說∶人之流轉六趣,都因熏習的善惡而定其升降的。

   依中觀家來講我們在六道輪回,上上下下隨著善惡的業力,這個業力從哪裏來,熏習呀,我們熏習了善惡,由于善而上升,往生善趣,由于惡而墮落到惡道去,所以是由善惡的業來決定他的升跟降,那我們就知道了,一生可以爲善也可以爲惡,那可見這個是什麼,外在的行爲來影起我們內在的業力麼。

   凡夫如此,佛、菩薩等聖賢也如此,無不是由積漸而成。

   那麼這個我們就明白了,佛跟菩薩跟衆生其實不能不同,爲什麼不能不同,這些法,法的必然性必然理則就是這樣子,所以佛菩薩也是人成的麼,我們今天能夠超越貪嗔癡煩惱,我們也可以作爲佛菩薩,那可見沒有固定不變的永恒性,都是由外在的行爲業力的造作而形成的麼。

   有人說 ∶佛性人人本具;還有約無漏種子,說某些人有佛性,某些人無佛性,這都是因中有果論者。

   這些觀念都很重要!我們這個地方好好體會,有人說人人都有佛性而且佛性是本俱的本來就有的,那麼從唯識的立場來講還認爲有無漏種子麼,無漏種子將來一定成爲無漏法麼,但是他裏面的種性裏面他認爲某一些人是有佛性,某一些人是沒有佛性,這個是唯識的立場,但是導師就批判一句話,這個都是因中有果論,爲什麼,在因裏面就已經決定了,他因中有無漏種子有佛性所以將來一定會成爲怎麼樣,在因中已經決定果了,這個叫因中有果論,如果從中觀的立場來破,因中有果能成立嗎?因中有果不能成立的,我們研究中觀的一定會明白,因中無果也不能成立,這個都是屬于外道自性見的思想。

   依中觀說∶衆生沒有不可以成佛的,以衆生無決定性故。

   注意聽哦!這句話大家要明白!中觀也一樣的講,衆生沒有一個是不能成佛的。但是他是站在什麼立場來講這句話,因爲衆生無決定性故,也就是衆生沒有固定的衆生性,爲什麼?緣起故,無定性,沒有定性,因爲沒有定性,每一位衆生都平等有機會,只要你原意發菩提心,只要你原意好好的超越善惡的束縛,你一樣可以行善修行而超越而解脫。

   爲什麼,熏習故,熏習善,你將來就是善,你學佛你成佛,你學菩薩你將來成菩薩,你學惡你將來就是下叁惡道,這個是由每一個人發心而熏習而成就的,因爲我們無定性,就是沒有一個確定不變的本性這個才能變那。如果本來就是佛性那你一定將來成佛,好,有的是沒有佛性永遠不能成佛,那這樣的性,我們還能有所造作或者是修行有功效嗎?

   所以佛法講緣起就表示什麼,沒有實性、沒有不變性、沒有永恒性,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充滿了一切的可能,由于你具備了某些條件,你就能成爲某一個你理想的一個歸宿麼,就是在講這個,如果是固定的,決定的不變的,那我們還有效嗎?修行還有用嗎?所以緣起就已經在否定一個不變性永恒性常性這個是不可得的,這個就是說升天或者是爲人都沒有定性,都是由行業的積習而成。

   我們今天發心斷惡行善,必然未來的果報絕對是人天乘以上的,我們今天不修行,隨著習性轉,貪嗔癡煩惱不止,好,你將來往哪裏去,那是決定的,爲什麼,由行業由我們造作的業力來決定的。

   等到積習到成爲必然之勢,也可以稱之爲性,但沒有本來如此的定性。

   如果我們今天養成了一個很懷的習慣,到哪一天積習久了這個慣性非常強大的時候變成你一切行爲展現的一種慣性的時候,那個時候也能稱之爲性,但是那個性不是本來如此的定性,而是熏習而成的不是本來如此的。

   所以遇善習善可升天,遇到善學習這個善熏習這個善你當然可以升天了,遇惡習惡即墮地獄,碰到惡法,你又學習惡法,你將來當然就有墮地獄的可能麼,乃至見聞佛法,積習熏修,可以成佛。今天聽法聞法,如理思維最後法隨法行,我們有一天也會成就的。

   『中論』「觀四谛品」說∶「雖複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論中的意思是說∶如執諸法實有,那就凡性、聖性兩不相幹。那麼,衆生既都是凡夫性──異生性,不是聖性,沒有佛性,即使精進修行,也就沒有成佛的可能了!

   這裏主要是讓我們明白!我們如果執著一切法是實有的是不變的,那麼凡夫性就是永遠凡夫性,佛性永遠是佛性,好凡夫性跟佛性變成不相幹的,那麼衆生是凡夫性,永遠只有在異生裏面不可能成爲佛菩薩,即使你精進也沒有用,也不可能有成佛的。

  其實不然,衆生雖是凡夫,以無凡夫的定性故,遇善緣而習善,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就可以久習成佛。

   這個觀念蠻重要的。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現在是凡夫沒有錯,但是從緣起無自性的角度來看,凡夫沒有定性,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凡夫性是沒有的,我們遇到善的因緣學習善法,我們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久了,熏習久了,你就可以成佛,如果是定性不變的凡夫永遠是凡夫性,你怎麼修也沒有用,怎麼精進也沒有用,所以有的人就講,你這人不可救,坦白講衆生沒有不可救的,除非你自己不反省不忏悔不修行,明知故犯那個叫定業。

   不然的話就象我們在談業力一樣,即使一個再壞的人,他作了很大很大的惡業,即使是下地獄好了,入惡鬼道好了他總有報盡的時候吧,報盡了以後呢他還是可以重新再來,還是有機會的,所以講業力不是說他永遠定性就這樣不變,那我們今天講天報,福報非常大在那邊享福,福報會不會盡,福報還是會盡的,福報盡了剩下什麼,還是惡報還是要墮落的。

   所以爲什麼說天人五衰相現非常恐怖,表示什麼,不管是善業惡業都什麼樣,一樣的可以改變沒有定性,所以從緣起的角度我們就知道一切法無自性這…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