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P3

  ..續本文上一頁個是多麼的重要!

   『法華經』說∶「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法華經就講到這個,諸法無常性,一切法沒有固定不變永恒的這一種自性是沒有的,佛種從緣起,佛性的種子從哪裏來的,因緣生因緣滅,從因緣的組合成就的,這個因緣是可以變化的。所以我們有機會是因爲我們在緣起的法則中時時刻刻能夠自己發願,去用心去行一切善去建立一切的條件是操之在每一個人的,所以從無常性從緣起的角度來講佛法只有一層,人人都有機會人人平等,因爲緣起無自性故才人人平等。如果有的有佛性有的沒有佛性那怎麼能平等,因爲無定性故所以諸法從緣起,佛種也從緣起,所以才說一層是平等的

   也是此義。古德爲佛性本有的教說所惑,顛倒解說,以爲龍樹也是主張要先有佛性才可以成佛的。

   這裏導師不客氣的批評古德,過去的這些善知識大德們爲佛性本有的教說所惑,我們佛法裏面有一部分這樣的主張麼,我們的佛性是本來就有的,本來就俱足的,恒古不變的,就是被這樣的理論而迷惑了,才顛倒的解說了,反而認爲龍樹菩薩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在主張說先有佛性才可以成佛。前面講中論的《觀四谛品》“雖付請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這幾句話看起來好象是在談這個,如果我們今天修行沒有先有佛性的話,你怎麼能成佛?因爲這句話一般來解釋都認爲應該先有佛性才能成佛,所以導師點出一個重點!他早就對這句話有懷疑了。

   我早就懷疑,後來在北碚訪問藏譯,才知是古德的錯解,

   他有一段時間在四川那邊,訪問這個西藏這個地方的意義。他跟法尊法師很有因緣,法尊法師是專門在弘揚藏律的,他從那邊大概就有這一方面的訊息,那麼從那個地方他才了解,其實那個是古德錯解。

   論文是龍樹評破薩婆多部固執實有性的。

   其實這個論文重點,其實龍樹在破什麼,薩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他們認爲一切法都實有自性叁世實有的觀念,導師對中觀的研究對龍樹菩薩的這個法義的內容是非常深刻的,所以不可能龍樹菩薩會贊成說一定要有佛性才能成佛的這種理論,他就很懷疑,所以後來研究起來才知道,確實是古德的錯解。文章的內容其實是在破薩婆多部執有實在性的自性的,而不是在建立先有佛性的。

   善性惡性,無不從積久成性中來,無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

   這個表示我們每一個人對于我們未來的成就是沒有定性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成善成惡都是從我們的身心行爲積久成性來的,沒有天生的彌勒,生出來就注定要成就的,天生的就變成釋迦牟尼佛,那不可能的。

   性,不過是緣起法中由于久久積習,漸成爲強有力的作用,而有非此不可之勢。

   我們積久成性慣性會越來越強,到那個力量很大的時候你非如此不可,所以感覺好象他本來就這樣子的,常人不知緣起,我們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緣起法,緣起就在談無自性,都會偏執自性有,所以將積漸成性爲本性,或習性以外另立本性。佛法根本就是在緣起論麼。今天一般人不了解緣起在講什麼,都會偏執在有一個自性的實有,反而將人間一般的積久成性把它當作是本性,或者是習性以外又立一個什麼,本性實在的本來的。

   性雖有自爾的、不變的意思,但不過是相對的,能在未遇特殊情況,及未有另一積習成性時,可以維持此必然的性質及其傾向。

   我們養成某一種習性的時候,你沒有産生重大的變化以前,那你還是順著原來的習性在轉在動,所以你看起來好象是不變的,好象本來就有的,其實一個人不管他過去作了多少惡,由無知麼,現在能聽法能發心,一樣的可以轉變的,不可能是永遠這樣子的。在佛陀的時代,象央掘摩羅,他殺人成性,惡性可謂很大吧!業也造得很重吧!但是經過佛陀的教化,啓發,他發心了,就戒殺甚至受到很多的困難逆境他還是堅持的向上修行,結果他還是證了阿羅漢。從這一點可見,沒有永遠不變的定性,是可以隨著我們的發心修善行惡而産生的種種的因緣是由于自己造作的,所以我們雖然有慣性是還沒有變化以前,你感覺他好象是常常這樣子的,所以你認爲他是本來就這樣子的,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這一段是從性的前後來說,約粗後粗後就是前後遠近。 

   二、約內外說性相∶『智論』卷叁十一說∶「相不定,從身出,性則言其實」。相是從內而現于外的,是不一定符合于內在的,性才是實際的。

   這是《智論》第叁十一卷裏面所寫的反而從我們外在的一個現象來看,表相來看,由于內而行于外的意思,雖然我們的相是從內在而現于外在的,但是也不一定是符合于內在的,所以性才是實際的。那我們現在很多人有一種觀念麼,內在的觀念轉變外在也會跟著他轉變所以他認爲內在才是實際的麼,外在只是隨著內在變而變麼,那麼從內外來看導師認爲內在才是實際的。

   佛常說∶「或有生似熟,或有熟似生」。即是說內在的真實性,不一定與外表的形式相同,並且有時是相反的。我們內外會不會矛盾那,也會。有時候我們某一個行爲心裏明明是想著怎麼樣但是作出來剛好相反也是會的。

   『智論』卷叁十一舉喻說∶「如見黃色是金相,而內是銅┅ ┅。如人若供養時,似是善人,是爲相;罵詈毀辱,忿然嗔恚,是其性」。這裏的意思後面有解釋,論中的故事是說∶有主婦常常供養恭敬,被人稱贊爲性情好。女婢爲試驗她是否真正性善,早上盡睡,主婦雖呼也不起;起後也不作事,到吃飯時,主婦喚來用膳,她還嫌飯菜沒有作好。主婦實在忍不得了,大發雷霆,嗔忿斥罵。這時,凶惡的性情,完全暴露出來。

   這個是一個故事了,說有一個主婦,她請了一個傭人,那這個主婦非常的善良,都很會供養恭敬這些沙門比丘之類的,所以人家都稱贊她,說他的性情非常好,結果她的這個傭人那就要試試她的這一位主人是不是真的,她故意早上就不早起來一直睡,怎麼叫也叫不起來,她就是不做事,到吃飯的時候請她來吃飯,她還嫌菜不好,那這樣子的主人哪一個受得了,最後忍不了了,發了雷霆就罵了,罵得很嚴重,這個時候呢,內在潛在的那個性情就暴露出來了。

   由此可知,外現的善,可能是表示內在的善,確是「誠于中,形于外」,表裏一致,性相一如的,但也可能是假充善人的。

   我們看一個人外在准不准,我們一般來講准不准,大約准了,但不能確定爲什麼?因爲也有不准的,厲害關系不大都非常好,但是厲害關系一大翻臉象番薯,這就表示有時候看善惡,有時候看外表好象是很准一致的,其實有一些時候也是不准的,這裏就有一個這個舉證,如佛呵提婆達多,雖外現忿怒相而內懷慈悲。這個提婆達多,佛陀看他不對,有呵責麼,但是佛陀在呵責外面看起來好象很生氣的樣子,其實內心是多麼的慈悲。

   所以內性與外相,可能不一致,非審細的考察不知。佛有種種界智力,才能深見他的內性而教導他,如化央掘摩羅等。

  提婆達多他很用功的,他出家十二年裏面非常精進非常用功的,那外表看起來多麼精進多麼好多麼善良,但是最後呢他背叛了佛陀,央掘摩羅表現出來是殺人魔誰看到他都害怕,但是佛陀他知道他的根性,所以點化他指導他,最後他證了阿羅漢。這是在告訴我們有時候內外好象是一致的其實他本身還是有矛盾,有時候是不一致的,這是在講內外性相的關系跟因緣。

   叁、約通別說性相∶佛法中常說爲自相、共相;『智論』名爲總相、別相,總性、別性。此總與別,依『智論』卷六十七說,即名爲相與性,即諸法的共通性爲相,不共的名爲性。『智論』卷叁十一說∶「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堅相,火爲熱相」。

   所謂的總別就是共,總就是共,別就是個別,大家共通的那麼叫總相,個個不同的那麼叫別相,所以這裏舉例說,總相就象無常等,我們每一人或者每一法都有共同的內在的共同的地方就是無常,因爲每一法都是遷流變化刹那不停,而且有的必歸于滅,這個是一一法都一樣的,任何一法都一樣的這個叫總相,那麼別相呢,就是說雖然一一法都無常,但是我們每一個法的本身那就有他的特性,不一樣的特性,人有人的性,狗有狗的性,物有物的性,好,比如說地現出來是堅硬的是堅相;火現出來是熱相,那麼這個叫別,個個相有他的差別不一樣的特性,不過這個都從特性上講,無常這是法的特性,個個展現的內涵不一樣的地方那麼叫別相。

   此說無常等,是諸法共相;地堅相、火熱相,乃至色變礙相,受領納相等,即是自相。地以堅爲相,這是論師從假有的分析所得到的結論。

   這些過去的阿毗昙這些論師,從現象假有的現象去分析所得到的結論。

   如析色法爲地、水等和合而成,地是極微的存在,無論如何分析,也不會失卻(卷六十七稱之爲常法)堅的特性;

   比如從色法來講,那麼地是色法,水也是色法,但是這些色法也不過是因緣和合麼,那麼地是極微的存在,如果把它分析的話到最後總有一個極微麼,實在的極微麼他都不會失去,所以才不會失去所謂的堅硬的這個特性。

   此堅的特殊性,唯屬于地而不屬于別的,所以是地的自相。一一法都有他的特性,又如眼根以見爲性,有見即知有眼,眼以見爲特性,此性不通他法,故名自性。

   這裏自性就是自相,所以我們看這裏講的自性是什麼性,我們現在來講就是他的特質,也就是說不共其它法的特質,只有他自己的本身是這樣的其它都不一樣的,那麼這個特性我們稱他爲自性。

   這種自相──特性,都被看作自性有的。實則,從極小的到極廣大的,一…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