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P3

  ..续本文上一页个是多么的重要!

   『法华经』说∶「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法华经就讲到这个,诸法无常性,一切法没有固定不变永恒的这一种自性是没有的,佛种从缘起,佛性的种子从哪里来的,因缘生因缘灭,从因缘的组合成就的,这个因缘是可以变化的。所以我们有机会是因为我们在缘起的法则中时时刻刻能够自己发愿,去用心去行一切善去建立一切的条件是操之在每一个人的,所以从无常性从缘起的角度来讲佛法只有一层,人人都有机会人人平等,因为缘起无自性故才人人平等。如果有的有佛性有的没有佛性那怎么能平等,因为无定性故所以诸法从缘起,佛种也从缘起,所以才说一层是平等的

   也是此义。古德为佛性本有的教说所惑,颠倒解说,以为龙树也是主张要先有佛性才可以成佛的。

   这里导师不客气的批评古德,过去的这些善知识大德们为佛性本有的教说所惑,我们佛法里面有一部分这样的主张么,我们的佛性是本来就有的,本来就俱足的,恒古不变的,就是被这样的理论而迷惑了,才颠倒的解说了,反而认为龙树菩萨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在主张说先有佛性才可以成佛。前面讲中论的《观四谛品》“虽付请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这几句话看起来好象是在谈这个,如果我们今天修行没有先有佛性的话,你怎么能成佛?因为这句话一般来解释都认为应该先有佛性才能成佛,所以导师点出一个重点!他早就对这句话有怀疑了。

   我早就怀疑,后来在北碚访问藏译,才知是古德的错解,

   他有一段时间在四川那边,访问这个西藏这个地方的意义。他跟法尊法师很有因缘,法尊法师是专门在弘扬藏律的,他从那边大概就有这一方面的讯息,那么从那个地方他才了解,其实那个是古德错解。

   论文是龙树评破萨婆多部固执实有性的。

   其实这个论文重点,其实龙树在破什么,萨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实有自性三世实有的观念,导师对中观的研究对龙树菩萨的这个法义的内容是非常深刻的,所以不可能龙树菩萨会赞成说一定要有佛性才能成佛的这种理论,他就很怀疑,所以后来研究起来才知道,确实是古德的错解。文章的内容其实是在破萨婆多部执有实在性的自性的,而不是在建立先有佛性的。

   善性恶性,无不从积久成性中来,无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

   这个表示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未来的成就是没有定性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成善成恶都是从我们的身心行为积久成性来的,没有天生的弥勒,生出来就注定要成就的,天生的就变成释迦牟尼佛,那不可能的。

   性,不过是缘起法中由于久久积习,渐成为强有力的作用,而有非此不可之势。

   我们积久成性惯性会越来越强,到那个力量很大的时候你非如此不可,所以感觉好象他本来就这样子的,常人不知缘起,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什么叫缘起法,缘起就在谈无自性,都会偏执自性有,所以将积渐成性为本性,或习性以外另立本性。佛法根本就是在缘起论么。今天一般人不了解缘起在讲什么,都会偏执在有一个自性的实有,反而将人间一般的积久成性把它当作是本性,或者是习性以外又立一个什么,本性实在的本来的。

   性虽有自尔的、不变的意思,但不过是相对的,能在未遇特殊情况,及未有另一积习成性时,可以维持此必然的性质及其倾向。

   我们养成某一种习性的时候,你没有产生重大的变化以前,那你还是顺着原来的习性在转在动,所以你看起来好象是不变的,好象本来就有的,其实一个人不管他过去作了多少恶,由无知么,现在能听法能发心,一样的可以转变的,不可能是永远这样子的。在佛陀的时代,象央掘摩罗,他杀人成性,恶性可谓很大吧!业也造得很重吧!但是经过佛陀的教化,启发,他发心了,就戒杀甚至受到很多的困难逆境他还是坚持的向上修行,结果他还是证了阿罗汉。从这一点可见,没有永远不变的定性,是可以随着我们的发心修善行恶而产生的种种的因缘是由于自己造作的,所以我们虽然有惯性是还没有变化以前,你感觉他好象是常常这样子的,所以你认为他是本来就这样子的,其实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这一段是从性的前后来说,约粗后粗后就是前后远近。 

   二、约内外说性相∶『智论』卷三十一说∶「相不定,从身出,性则言其实」。相是从内而现于外的,是不一定符合于内在的,性才是实际的。

   这是《智论》第三十一卷里面所写的反而从我们外在的一个现象来看,表相来看,由于内而行于外的意思,虽然我们的相是从内在而现于外在的,但是也不一定是符合于内在的,所以性才是实际的。那我们现在很多人有一种观念么,内在的观念转变外在也会跟着他转变所以他认为内在才是实际的么,外在只是随着内在变而变么,那么从内外来看导师认为内在才是实际的。

   佛常说∶「或有生似熟,或有熟似生」。即是说内在的真实性,不一定与外表的形式相同,并且有时是相反的。我们内外会不会矛盾那,也会。有时候我们某一个行为心里明明是想着怎么样但是作出来刚好相反也是会的。

   『智论』卷三十一举喻说∶「如见黄色是金相,而内是铜┅ ┅。如人若供养时,似是善人,是为相;骂詈毁辱,忿然嗔恚,是其性」。这里的意思后面有解释,论中的故事是说∶有主妇常常供养恭敬,被人称赞为性情好。女婢为试验她是否真正性善,早上尽睡,主妇虽呼也不起;起后也不作事,到吃饭时,主妇唤来用膳,她还嫌饭菜没有作好。主妇实在忍不得了,大发雷霆,嗔忿斥骂。这时,凶恶的性情,完全暴露出来。

   这个是一个故事了,说有一个主妇,她请了一个佣人,那这个主妇非常的善良,都很会供养恭敬这些沙门比丘之类的,所以人家都称赞她,说他的性情非常好,结果她的这个佣人那就要试试她的这一位主人是不是真的,她故意早上就不早起来一直睡,怎么叫也叫不起来,她就是不做事,到吃饭的时候请她来吃饭,她还嫌菜不好,那这样子的主人哪一个受得了,最后忍不了了,发了雷霆就骂了,骂得很严重,这个时候呢,内在潜在的那个性情就暴露出来了。

   由此可知,外现的善,可能是表示内在的善,确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一致,性相一如的,但也可能是假充善人的。

   我们看一个人外在准不准,我们一般来讲准不准,大约准了,但不能确定为什么?因为也有不准的,厉害关系不大都非常好,但是厉害关系一大翻脸象番薯,这就表示有时候看善恶,有时候看外表好象是很准一致的,其实有一些时候也是不准的,这里就有一个这个举证,如佛呵提婆达多,虽外现忿怒相而内怀慈悲。这个提婆达多,佛陀看他不对,有呵责么,但是佛陀在呵责外面看起来好象很生气的样子,其实内心是多么的慈悲。

   所以内性与外相,可能不一致,非审细的考察不知。佛有种种界智力,才能深见他的内性而教导他,如化央掘摩罗等。

  提婆达多他很用功的,他出家十二年里面非常精进非常用功的,那外表看起来多么精进多么好多么善良,但是最后呢他背叛了佛陀,央掘摩罗表现出来是杀人魔谁看到他都害怕,但是佛陀他知道他的根性,所以点化他指导他,最后他证了阿罗汉。这是在告诉我们有时候内外好象是一致的其实他本身还是有矛盾,有时候是不一致的,这是在讲内外性相的关系跟因缘。

   三、约通别说性相∶佛法中常说为自相、共相;『智论』名为总相、别相,总性、别性。此总与别,依『智论』卷六十七说,即名为相与性,即诸法的共通性为相,不共的名为性。『智论』卷三十一说∶「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有坚相,火为热相」。

   所谓的总别就是共,总就是共,别就是个别,大家共通的那么叫总相,个个不同的那么叫别相,所以这里举例说,总相就象无常等,我们每一人或者每一法都有共同的内在的共同的地方就是无常,因为每一法都是迁流变化刹那不停,而且有的必归于灭,这个是一一法都一样的,任何一法都一样的这个叫总相,那么别相呢,就是说虽然一一法都无常,但是我们每一个法的本身那就有他的特性,不一样的特性,人有人的性,狗有狗的性,物有物的性,好,比如说地现出来是坚硬的是坚相;火现出来是热相,那么这个叫别,个个相有他的差别不一样的特性,不过这个都从特性上讲,无常这是法的特性,个个展现的内涵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叫别相。

   此说无常等,是诸法共相;地坚相、火热相,乃至色变碍相,受领纳相等,即是自相。地以坚为相,这是论师从假有的分析所得到的结论。

   这些过去的阿毗昙这些论师,从现象假有的现象去分析所得到的结论。

   如析色法为地、水等和合而成,地是极微的存在,无论如何分析,也不会失却(卷六十七称之为常法)坚的特性;

   比如从色法来讲,那么地是色法,水也是色法,但是这些色法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么,那么地是极微的存在,如果把它分析的话到最后总有一个极微么,实在的极微么他都不会失去,所以才不会失去所谓的坚硬的这个特性。

   此坚的特殊性,唯属于地而不属于别的,所以是地的自相。一一法都有他的特性,又如眼根以见为性,有见即知有眼,眼以见为特性,此性不通他法,故名自性。

   这里自性就是自相,所以我们看这里讲的自性是什么性,我们现在来讲就是他的特质,也就是说不共其它法的特质,只有他自己的本身是这样的其它都不一样的,那么这个特性我们称他为自性。

   这种自相──特性,都被看作自性有的。实则,从极小的到极广大的,一…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