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

  第一节 太过、不及、中道

  我们单单看这个名字太过、不及、中道,我们就知道导师在写这个内容,他就是从多角度让你来比较,讲什么是中道,从哪里去显出中道。第一,你知道什么是太超过了,第二知道什么是不及,这两边你都明白,这两边都超越了,才叫中道。我们讲菩提,如果我们今天不是活在烦恼颠倒执着里面,你如何去体会什么叫菩提,我们先要了解烦恼是什么?颠倒执着痛苦那些是什么?明白了超越了,那就是解脱。所以导师就点出重点,现象是表相法相,实性是内涵,本质法性,现象跟法性,法相跟法性,如何能取得平衡的意思――中道。我们不会执着在现象,也不会执着只有法性的部分,现象跟法性的不二能真正的明白,你才能体会到佛法讲的中道。

  我们现在有一种观念对不对,现象跟法性是分开的,我们这个人间是污浊恶世,所以我们要厌离他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去对不对,我们的分别心、造作的这个心、去污染的心,一定要断烦恼一定要破除你才能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去、解脱的地方去,把现象跟法性是分成两个不同的,那这样能不能取得不二的中道,那是不可能的。

  缘起是侧重于现象的,性空是侧重于实相的,本性的。依佛法来看,现象与本性的中道,是甚深的。佛法的说明诸法实相,以此相对的二门──缘起与性空为方便。

  我们讲缘起就是现象的迁流变化的流转的这一边。那么性空就在讲这一切法他的内在的本质,叫实相。一个是现象,一个是讲内在本质的实相,他的本性,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是非常深细的很深的,很难了解很难去体会的意思,所以叫甚深。佛法为了解释一切诸法的实相,他就利用这样两门流转门与还灭门,就是缘起与性空作为方便来让你明白,缘起就是从亊相上来让你了解,性空就是从缘起的现象上去了解他的本质跟内涵,用这样的善巧方便来让你了解实相,佛法只是在用这样的方便来展现。

  从缘起明性空,依性空明缘起,如不能适中的恰到好处,即有太过与不及的误解。

  从缘起从法相一切的现象迁流变化中去了解他的本性空,了解一切法的自性空,也就了解才能缘起。对于缘起跟性空如果你不能恰到好处的去了解他,就会偏离一边的话有时候会太过的,太超过的,太超过一切会断灭;不及会执着在有里面,对缘起的现象不及还不够透,不够深入的话,那你还会执着在实有里。太超过了不该破的也破了变成断灭了,这个就是太过。不及与太过产生的就是常与断的两边的执着,所以缘起跟性空恰到好处的明白的时候变成——不二,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这样子的话才能了解一切法的实相。

  如果你没有恰到好处,方法不对,理论不对,指导者的不对,产生太过跟不及。太过了不该破的你也把它破了,变成断灭了,不及不够深入,不够了解,执着在实有里面,这个就是问题所在,导师要讲的目的在抉择我们大乘的佛法八大宗可能牵涉到的他就要点出来,所以导师在批判是非常细腻的。他讲中道,缘起性空的中道,什么是不及,什么是太过,用什么来表示他是太过或者不及呢,用我们八大宗的理论来点出,这样有什么功效。

  我们如何了解中道这是最重要的,缘起跟性空的实相我们能明白这个是最重要的,顺便的也让我们抉择了八大宗这样知道意思吧。我们今天中国佛教八大宗各有各的理论体系,各有各的的理论依据,导师就根据这八大宗的内容,那些是不及的,那些是太过的,顺便把它点出来,这个就是导师的高明的地方,他不需要刻意的针对某一宗某一派去批评理论,他只要点出这个宗派体系内容哪一点跟中道实相不一样的地方,不是太过就是不及,这个点出来那你就可以看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还有一点差别的,什么是不究竟的,什么是了义的,你就有一番的了解,分别,抉择,我们现在甚至于以中国的圆融的思想来看,他认为一切法都好,每一宗派都好,如果我们要圆融,没有分别,我们要八宗共同尊重向太虚大师他就很圆融,他要八宗共弘,他认为一切宗派都好都是佛法,尤其是中国的佛法都很伟大,所以他派他的弟子有的到西藏去学密,有的到南传去学阿含的,有的去学律,有的去学中观,有的去学唯识。他认为这个要平等要八宗共弘的,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太虚大师是很伟大的,他圆融的思想是平等的思想。但是你要知道最后造成什么原因,学密的回来认为密是最究竟的,南传回来认为南传才是究竟的,这样知道意思吧。学唯识的说唯识才是唯一的,学禅宗的认为禅宗才是究竟的,最后八宗能不能共弘,这个就问题来了,这样知道意思吧。

  好我们今天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中观的立场,怎么样来分析三大系的不同,八大宗不同在哪里,导师一一把你点出来,我们就因为这样的因缘看清法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对八大宗我们也能抉择这样知道意思吧。我们这一章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对于法义要深入而研究的人,要深入去探讨的人,这一章要多用心!非常的重要!包括大乘三系的重点抉择,包括我们中国的三家,西藏的观念,问题都有,那么我们要研究佛法不同体系的差别,这一章就可以很明显的衬托出来,希望大家多用点心!

  本来,佛法以内的各宗派,对于空有,都自以为见到了中道义,然在把握空有中道义的中观者看来,各宗派所了解的中道,近于中道而多少还是不偏于此,即偏于彼,不是太过,便是不及。

  导师一语道出重点,我们不管是在印度的大乘佛法,或者是中国的大乘佛法,我们每一个宗派,只要论到法义一定会论到空跟有的问题。然后每一宗都自认为自己所讲的这个法义,见地都是正确的中道义,但是导师就点出来了,如果今天站在一个中观的中道义的立场来看,一个中观者的立场来看,每一宗每一派他们讲的中道只是近于中道,相近,但是多多少少还有一些不是偏这边就是偏那边,也就是不是太过就是不及。

  什么叫太过?空过头了,把一切法都空掉了,变成断灭的观念好象这样子,那么什么叫不及?怕空,以为是一切都会断灭,那么就要什么假必依实了,总是认为要有一些是实有的,有一些空,有一些要有,把空解释成什么?没有,所以导师才点出重点,今天你如果研究的是中观,以中观的立场来看每一个宗派的中道义或讲空讲有,都并不是很正确的意思,还是有一点偏驳,还有偏于一边的。

  如果讲得更严肃一点中观的里面也有两个不同的理论派系,一个叫应承派,一个叫自序。那么还是有差别,如果是真正的中观思想,是以应承派为正确的,如果是自序派的话,还是有一点问题的,还是不及派,那么你们就知道连中观的本身都会受影响,何况是其它的宗派,流传几千年下来总是有他的差别,所以导师这里就把它分成三个角度来看:一、汉传的般若三家∶(汉传就是我们中国的佛教了,藏传就是西藏的了,那么印度的就是过去的印度的大乘佛法,把三个角度导师都拿出来比较,)第一这个地方讲的是我们汉传的般若三家,就是我们中国的。

  依中土所传,对于二谛空假,有三宗的传说。齐智琳法师与隐士周颙唱导此三宗说。此三宗的思想,渊源甚早,如智琳与周颙的信中说∶「年少见长安耆老,多云关中高胜,乃旧有此说」。意思是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看到长安就有一些长者就在讨论这个问题,罗什法师来关中时,关中即有此三宗说。所以说比鸠摩罗什还早,不过传到江东,要迟一些。其中,(这三宗里面导师就把它分出来一是究竟的,二说稍差一点,其中有一宗他谈的就是究竟义,其它的两宗就差一点点,差一点点是什么意思,他还是佛法。

  在佛法属于不了义。周颙的三宗说∶一、以空假名破不空假名,二、以不空假名破空假名,三、以假名空双破二者,为中道正义。后来三论宗,即常谈此三宗。中国重这个中观三论,就是《三论宗》是比较正统的,但是三论宗后来还是融摄了如来藏的唯心思想,慢慢的就被天台宗融化了,融摄了,后来三论宗也不见了,那么我们先来看这三宗,不空假名跟空假名跟假名空哪里不同?导师在写出这个内容很重要,这个就是我们要用心的地方!我们分别法义呀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今天如果不是向导师这样的功力你要抉择这个法义不容易呀。

  好我们来看「不空假名」∶如『大乘玄论』说∶「不空假名者,但无性实,有假世谛,不可全无,如鼠喽栗」。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是解释此说∶诸法从缘起,缘起无实性,所以名空,而假名是不空的。缘起无性名空是真谛,假名不空是俗谛。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他把真谛跟俗谛分为两个全然不同的,你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只要是诸法从缘起的,我们都说他是无实性所以叫空,但是假名是不空的,假名是什么意思?依他起的现实的一切现象,或者是法,他认为这个是什么俗谛,俗谛的是有自相是不空的,比如说我们讲空是讲第一义谛是讲真谛,那么俗谛是讲现象讲有,那么这个空跟有完全两个不同的性质,空是讲胜义谛,所以他可以空,但是有这个依他起的有,他有自相,所以不能说他是空的。

  此不空假名宗,古人比喻为如鼠喽栗,他虽知无实性空,而犹存假名不空,如鼠食栗中仁尽而!2沌相还在。

  这个比喻是什么?老鼠吃栗子,栗子外面有壳么,把里面的仁吃掉,外面那个壳还在,也就是说什么,空的不彻底了,内容是空的,他的外壳是实在的,所以空的不够彻底。

  这因为,他们以为现象界,不能甚么都没有,若一切皆无,则堕断见邪见。

  那么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他把空解释成没有,空无一物了,所以他说自性空我们执着在自性,有一个实在的自性,自性是应该空,因为自性本来就不存在但是现象的外壳不能没有,如果什么都空,那这样子是不是就断灭了,也就是说把空解释为没有。我们说无自性无自性缘起的就无自性,就是说缘起本身就没有实在的自性。那个自性是…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