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下把这个个别的差别相把它破除了,反而在真如法性的这个平等上又产生了误解了,以为又回到什么又有一个真如法性是不变的是本体的,那么大家就要注意了!这一点我们发现到一个什么问题,我以前不是常常讲么,一个朝代新的皇帝新的政权建立了,都有一段时间的什么叫太平盛世是不是,明君就出世了是不是,过了几代以后慢慢昏君就出来了,政治就乱了是不是,好新的又起来革命了,又建立一个新的的朝代了,这个跟缘起是不是很像,佛法也是这样子。
佛陀破了当时婆罗门外道的思想在真常在我里面实有自性见里面,好破了自性又执着在差别相,用差别来破自性,破本性的问题,执着在个个有自相是不是问题又来了,本来用的工具现在反而执着了,那怎么办又要破,用什么破?用法性平等一味的这个立场来破这个差别自性,好又恢复到本体论的观念又慢慢被误解又执着在这个地方,时代就是这样变来变去是不是,法也随着因破的方便产生执着以后又执着在有自性上是一样的。
所以大乘佛法说声闻的不究竟,其实声闻开始不究竟么,不是啊,声闻是佛陀教的,那怎么会不究竟,是后来的声闻学者不究竟了,误解了。好现在大乘来破声闻学者,大乘破了以后呢一阵的兴盛起来,像中观般若经的思想是早期的大乘思想,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呀,但是久了以后呢,就有一些执着了,把空义讲成什么什么都没有,就变断灭了,叫做方广道人之类是一样的,好后面为了要救这个怎么办?就破说这个毕竟空不了义,那还要救,所以我常常感觉到说,中观龙树菩萨都认为他是八宗共祖,大家都赞叹为什么后面的人会认为中观的思想是不了义呢?应该不是中观的思想不了义,应该是学中观的人流传久了有一些人有一些误解了,是不是,也变化了或者是在佛门中,某一些现象让人家不满,人家又会起来改革意思是一样的,我认为这样的问题比较可能。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真常系的思想在中国兴盛了那么久,为什么我们现在认为这个有问题?因为我们现在佛教真的是很衰弱是不是,如果是在非常兴盛的时候,大家不觉得怎么样,到清末明初,佛教真的的很惨,面目全非了,当然要出来改革,那改革怎么办就要把法义重新怎么样,重新抉择出来,其实这个道理我觉得都是一样的,符合缘起法则,导师这里是评论了。
其实,声闻佛教破除常、一、我、实在,而所证并不落于种种的差别。
这个是从正确的角度来看,真正所证的,是在差别相证的么,不是,声闻乘能够证到阿罗汉难道是种种差别上去体证的么,不是啊,体证的当然还是法空,还是我空么,还是空性的部分。
大乘佛法发挥平等普遍的空性,悟入不二法门,是「破二不着一」的,也并不落于唯一、本体的倒见。
这个是正确的部分来讲,声闻正确的破除常、一、我、实在,他所体证的我空并没有错还是体证的是空性,并不是落在种种的差别上来体证的,大乘佛法也是一样,发挥平等空性悟入不二法门,破二并不执着在一,这个才是真正的中道。如果破二执着一,变成一元论或者是本体论了,破二而不着一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乘的平等空性,所以真正的大乘的空义并没有落在唯一或者是本体上,这样的倒见是没有的。
这二者,在说明上∶前者重在差别的异,后者重在本性的一。
注意哟!现在异跟一就出来了,从差别相就是异么,从法性的空寂一味来讲是一么,也就是说声闻重于异,就是用异的方法在破什么在破婆罗门的一么。当你执着在这个异的差别相的时候就用什么用一来破他么,所以大乘在破声闻学者的重于差别的时候就用法性的平等一味来破他么,所以都有偏重的意思。但是这个偏重是什么,是对治的方便这样知道意思吧,因为对治的方便不得不有所偏重。
确实的说来,说差别,是以此为方便,对不对,说差别是用差别作方便,注意听!说明现象不即本体而不可一。现象是现象么,本体是本体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说平等一味,是以此为方便,说明现象不离本体而不可异。那如果这两个都明白,那就是不一不异了,这样知道意思吧,如果是偏于一边,那么就不是重于一就是偏于异,所以导师这个地方其实就在点我们法的重点!
若能真的把握到佛法实义,则知佛法是「但以假名说」,是说明实相的方便,不可偏执。
一切法说一说异,都是什么假名说,什么叫假名说?假名施设为了对治的方便而说的没有实义,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只是为了让你了解实相所用的方便而已,怎么可以偏于一或者异呢,简单的讲如果我们今天真的懂得法的真义,该用一就会用一来讲,该用异就会用异来讲,既不是执着在实在的一,也不是执着在实在的异,那这样子叫不一不异,因为一异都是假名说,方便用这样知道意思吧,那这样就不会执着,不能因为佛说分析的方法,你就执着在分析的方法,好现在用真如法性来破这些差别,你又执着在真如法性,那这样不知一也不知异了,了解一的方便也了解异的方便,那么你就知道他是假名施设的方便说,就不会执着一也不会执着异,这个就是重点!
经中论色、谈空,不应起差别见;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不应起一体见。
这个太重要了!经中在谈色法,谈空,你不要把色法跟空认为是两个全然不同的东西,把它分开起差别见,以为两个是截然不同的。经中也谈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的话,那色空两个是一个么,他说这样子也不对。当在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不应该起了一体之见,导师就点出这个重点!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是假名施设的方便说,为了表示让你体证什么叫实相而已,用这种方法来启发而已,为了让我们不执着色,所以色跟空怎么分别,让我们知道一切法都是空,都无实性而离开执着贪爱,目的就是让你了解真相以后离开执着贪爱。如果我们今天以为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以为是一,也没有离开执着贪爱的话,那你了解这个一到底得到什么功能,如果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有人就认为怎么样都可以呀,反正色就是空空即是色,那有没有离开贪爱跟执着,没有,所以你认为是一了,如果没有解脱还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缘起与本性,应知为不着于相即相离的中道。
了解缘起跟本性的问题,缘起本性空,目的是什么不执着于相即相离的中道,你不会相即当作一了,相离就是异了,你就会不着相不执着在这个地方,不会在即也不会在离,那么离两边名中道。
此是学佛者应有的基本理解,否则为言辞所拘缚,与世间学者的说即说离一样。
其实这个都是佛法的根本基本理解了,今天没有相当体会的话,很容易被一些名言,言辞把我们束缚了,那这样跟世间的一般学者在研究佛法说即说离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这个看起来我们好像都很了解,其实我告诉你这里很重要!最近这几次的上课都是法的重点,也是导师在批判佛法抉择佛法的心要都在这里,每一次我都跟你们讲上课完了不要就这样过去,你有没有真实的理解,如果你真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楚,你一定要下功夫。这几篇回去要下功夫,用心一点,深入去体会一点,思维深刻一点,真的不明白一定要问,不要哈哈就过去,为什么?你这里抉择的不清楚,你将来在法上你可能认识不清楚,认识的不够清楚,你在受用上就有问题,注意听!这个真的很重要!
关于现象与本性的即离,天台学者说得明白。台宗判四教∶藏、通、别、圆。四教对于世俗相与胜义性的说明,即离不同。
导师以天台的学说作为解释,天台他判教就是以藏、通、别、圆、分为四教,来说明所谓的世俗相或者胜义性,下面就是导师的说明。
三藏教──主要为小乘学者,对于现象与本性,生死与涅槃,世俗与胜义,主张是差别的。导师善巧的用天台的四教来解释,这个即跟离,差别与本体,本性这个用来判教,就是天台宗用得最恰当的意思。藏、通、别、圆的藏就是三藏教,也就是小乘学者的经论,他对于现象跟本性,生死跟涅槃,或者是世俗谛与胜义谛他们的看法是什么是差别的,也就是各有各的差别性不同,生死就是生死,涅槃是离生死才有涅槃,世俗是世俗,要离世俗才有胜义哟。这个是什么,世俗跟胜义是有差别性的不是一样的,生死跟涅槃也是两边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天台的判教让我们来了解这个内容我觉得很棒!那么再来就是通教。
通教则主张即色而空,即生死为涅槃,主缘起与本性是相即的。
通教是属于什么,就是我们讲的初期大乘,初期大乘是般若经或者是中观的思想,天台宗判为通教,通是什么意思?通前通后,前面通声闻,后面通圆教或者是别教,是通前通后的意思,那么这个就是属于初期大乘的思想就差不多是这样子。比如说色,即色而空,那么这个般若经都是讲这个么,即生死为涅槃,这个就是中观的思想,本性与缘起是什么相即的,两个不相离的意思。
别教进而讲三谛,俗谛、真谛、中谛,也是主张差别的。我们一般都说二谛么,但是到别教的时候说三谛,俗谛跟中谛好像是相对的,这两个都不执着在一边的时候叫中谛,变成三谛,那这样子看起来是什么,还是差别的,圆教则即俗、即真、即中,三谛是融即的。那么这个是什么是即的,差别就是离了,融即,融的就是即了,那么就注意了,导师就用天台宗判教的这个内容来让我们看得出来,声闻乘是重差别的,重离的;通教是重即的;别教也是重差别也是重离的;圆教是重即的。
由此观之,在佛法说明缘起与本性时,可说是∶不是即就是别,不是别就是即;
所以导师就用这种角度让我们明白,反正都不离开不是即就是离。
说明的方便,每似乎有所偏重,而实不可执即执别。在说明的方便上看起来好像各有所偏,而实际上我们不能执着,不是即就是离,不能执着在即跟离上面,应该是不即不离的意思。
但此约安立言教说,若就修行体悟说,这只有二类∶在理论…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