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P8

  ..续本文上一页在法性上真如上来立假。而唯识是站在法相上来立假,差别是在这里,所以同样是一部分是空的一部分是不空的,这两个都一样,所以叫异法是空,异法不空。

  惟有中观论者依缘起显示性空,即空而不坏缘有,始能善巧中道。

  中观者依缘起显示空性,那么缘起是不坏的,即空的缘起有,所以空跟有是相依相待而相成的,他没有矛盾的,不是哪一边偏于哪一边或者是哪一边是有哪一边是空,不是这样分别的。

  中土的天台宗,从龙树的思想而来,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多少有妙有不空的气息。

  天台宗其实他也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的思想来建立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他以中观的思想来建立的,是比较正确的,问题是在中国后来真常系的流行,多多少少也有妙有不空的思想。

  但法法毕竟空,法法宛然有,较之他宗,仍与中观义相近。

  如果比起我们中国的八大宗来看,天台宗跟这个中观的义理还是比较相近的,即使他有受真常系的一点影响,还是比较纯正的,这是导师的评论。这里不但把印度的大乘三系抉择出来,也牵涉到我们中国八大宗的一些思想,所以我说中观今论这些文章是导师不但在法义上有深入的抉择跟批判,也把我们中国八大宗的思想的重点也有涉及。

  所以中观今论这一篇里面越后面这边越重要,为什么,这个都在谈微细的法义的差别的地方,不管哪一体系哪一宗派牵涉到跟这个法义有关系的,他都有点到,相当的重要!所以如果我们能在这个地方用一点心,对于这个三系的理论的根本差义在哪里我们明白,我们能把握这个根本重点,我们将来不管在看哪一本经或者是论,我们也有抉择的能力,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理论是站在哪一系的思想,重点在阐扬什么,他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我们就有能力去抉择。

  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学法就是首先要把握重点,诀窍。我们今天研究导师的论着,我们要把握到导师在抉择法义的那个诀窍重点中心思想在哪里,如果我们能把握,我们要研究导师的论着,我们才有办法了解。第二对佛法的整个的体系的批判抉择我们才有下手,这个是真的很重要!后面第二节即.离.中道一样的都很重要!这个都是关系到一些法义的根本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有很多比如说其它的宗派,或者是传统佛教,牵涉到导师思想的问题有很多冲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可能没有进入导师的这个法义呀微细处他的分判的重点下过功夫的话,有很多是站在一个传统的宗派的立场,马上就会起反感,马上就会挑剔。

  

  其实如果我们今天很深入的在法义上去探讨去深入的话,就知道导师的用心良苦,为了抉择我们佛法的正见,为了使我们不失佛法的本怀,他下了这个苦心是非常难得的。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握,不了解,站在传统的宗派的立场,只要批判到他,他就会受不了,哪这样就失去了导师的用心和意义,那就很可惜了,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这些,不只是宗派对立的问题,也是我们个人抉择正见,我们自己要解脱受用的话,这些理路都厘不清,那我们学的法是不是有问题,我们用功是不是能受用关系非常的深刻,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这个地方我们真的每一个都要下功夫,要用心,因为这些太重要了。

  

  第二节 即、离、中道

  

  前面是讲过之不及,现在是即.离跟中道,中道的话是不即不离叫中道,但是如果是即那就不是中道,如果是离也不是中道,那么这个用即跟离,跟太过跟不及有相依相缘的关系,但是这个牵涉到的就是法义的抉择,我们来看。

  太过与不及,侧重在从缘起以明空,现在从现象与本性的综贯来说。

  我们刚刚前面这些在论及太过或不及,是从缘起的立场来了解空义的内涵,是站在缘起的立场现象,从现象来明白空义的立场,那么现在讲即跟离是站在什么——从现象来与本性(也就是法性或者是空性或者是自性都好)的综贯来说,性相两边的关系、

  现象与本性,关涉的方面很广∶如外道以及一般哲学上的本体与现象、实在与假相等,都可说与此论题有关。对于现实的宇宙、人生,要能把握到它的究竟真相,无论是说明上、悟证上,都不能不分别,但又不能分成判然的两截。

  我们要了解宇宙、人生和一切万法的究竟的真相不容易,不管是说明上或者是你的体证上,你当然要去分别,你不分别你怎么知道对不对,但是如果你把这两边把它分开了,那就没有办法了解真相了。

  从相对的差别说明中,此现象与本性,或缘起与性空,此两者的关系究竟怎样?现象在本性之外,还是在本性之中?

  导师就提出论题这样我们比较容易了解,缘起就是现象,性空就是他的本质他的实质他的真相。那么这个两个现象与法性的这个两个关系到底是怎么样呢?我们很多人是不是认为有一个本体生出万法,那么万法是从本体来的吗?但是导师他重点就是提出一个问题,一切的现象到底是在本性之内还是在本性之外,这是提出一个问题。

  此一问题,在佛教、神教与哲学上,有多种见解的不同。

  其实所有的宗教或者哲学他一定会谈到这个问题,这个差别导师就是要把它分出来让我们明白。

  中观家对现象与本性,发挥其不即不离的中道义。

  导师先以中观的思想让我们明白,这是一个根本,从这个根本再来看,其它所谓的宗教或者哲学上哪里的观念不同,中观家现象跟本性是不即不离的叫中道。

  释迦佛在世时,外道的主要者为婆罗门,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是本体论的,一元论的。以为宇宙与人生,是唯一本体──梵或我等的显现,把自我看为真实、常住、不变、妙乐的。

  导师第一个提出的是婆罗门,也就是佛陀的时代的问题.佛陀时代所面对的就是当时社会整个风气是婆罗门教思想最发达的时候,所以导师就以婆罗门教来作为第一个相对比较的对象,所以婆罗门教第一个点出了他是本体论是一元论,我们现象所有的这些万法都是从这个唯一的本体他叫梵或者我,从这里来显现出来的。那么现象是从这个本体而划出来的而显现的,那这个本体叫他作梵也好,叫他作我也好,其实就是本体,那我们讲的自我自我,我就是跟那个本体一样的,那个是真实的常住的不变的妙乐的,也就是真常我净。

  佛法为破除此种思想,故特重于分析、否定。导师这短短的这一段文章也很重要!我们也要把握,什么叫分析否定?婆罗门认为是好像有本体的一个梵或者是大我,来显现一切万法。那么里面有一个我,不变的我,跟梵是一样的,是从那边来的就像小我一样,佛陀要否定他怎么个否定法?就是用分析跟否定,这两句话大家要注意,什么叫分析?

  如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是分析的,比如说我们的身体,你说里面有一个真常的大我,跟梵天的梵是一样的,那我就用分析的方法来破你这个观念,怎么个分析法?这个身心分析起来就是五蕴,内六处外六处叫十二入,加上六识叫十八界,一一的把这个身心的五蕴、六处、十二处或者是十八界去分析他把它分解,里面有没有一个叫“我”的东西,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真常的有没有这样的东西。他用现实的身心,不是用幻想的,用分析的方法让你当下去证明,从五蕴去分解,色物质的,物质的里面有没有一个不变的,物质的本身的色法它是刹那在生灭在变的,他不可能不变的,是真的有一个我的存在,心法的受想行识也是一样,一一法都是什么都是迁流,随因缘组合而产生的作用,即生即灭的哪里可以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呢!他就是用这种分析的方法。

  再来我们的六根触六尘,内六处外六处有一个不变永恒的吗?找不到。再来就是根尘触产生的识,识的功能,由六根产生六识,这六识加在内十八届,十八个种类哪一法是不变是永恒的是快乐是清净的,没有,那就是什么用分析的方法去否定他,你讲的那个永恒不变清净的是什么东西,是一个大我或者是梵,是什么东西?怎么找都找不到,这个叫用分析的方法来否定他。

  说无常、无我、无生(就是让他知道没有一个实在不变永恒的东西来否定他)此是初期佛法的特色。早期的佛陀的时代,部派的时代都是这样的方法,所以佛教的根本教义,是用差别分析以破一,这句话很重要!用差别的分析来破一,因为所谓的梵那,大我,真我了,是一个一么,一元论么,一个本体,我们用分别用差别的现象来破它这个一是不可得。

  以无我等否定以破真实。无常的有什么真实,哪里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所以最后让你知道无我,好这个是佛陀时代的根本的跟婆罗门相对的一种破除方法,那我们就知道了,重点后来会发生什么?

  后来的佛教学者,有的不得佛意,执有差别之事相,注意哟!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执着在本体,执着在大我的真实的一,我们用差别来破他,用分析来破他,这个是什么佛陀的善巧,问题就来了,这一种善巧如果你没有了解佛陀只是善巧用来破的一个方法,执着在变成有差别的事相,这个差别事相是实在的,问题就出来了。

  对于世间出世间,生死涅槃等,从差别中求诸法的决定相。到了大乘佛教,特色即从本性的平等一味上,评破小乘的各各自性差别,说明真如法性普遍而平等。因此,大乘佛法又极容易被误解,而转计到本体论、唯一实在论去。

  你看导师在点出这个重点多重要!本来就是在本体论,就在一元论,好用差别分析,从现象中去破除这种观念的执着,这些根本的佛法被一般人又误解了,以为在差别性相上有他的实在性,大乘佛法就又来破他了,大乘从哪里来破?从本性的平等一味上,从法性的这一部分来破这个差别实有的执着。因为我们用分析的,分析的事相上一一的就有不同的怎么样个别的特质么,我们就执着在个个有自性,所以三世实有论也是执着在这里,个个有自相,到大乘佛法为了破除这一种误解,不了解等于是不了义了,让一切法又回到什么一个法性的平等性相来破这些差别。

  这一…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