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P9

  ..續本文上一頁下把這個個別的差別相把它破除了,反而在真如法性的這個平等上又産生了誤解了,以爲又回到什麼又有一個真如法性是不變的是本體的,那麼大家就要注意了!這一點我們發現到一個什麼問題,我以前不是常常講麼,一個朝代新的皇帝新的政權建立了,都有一段時間的什麼叫太平盛世是不是,明君就出世了是不是,過了幾代以後慢慢昏君就出來了,政治就亂了是不是,好新的又起來革命了,又建立一個新的的朝代了,這個跟緣起是不是很像,佛法也是這樣子。

  佛陀破了當時婆羅門外道的思想在真常在我裏面實有自性見裏面,好破了自性又執著在差別相,用差別來破自性,破本性的問題,執著在個個有自相是不是問題又來了,本來用的工具現在反而執著了,那怎麼辦又要破,用什麼破?用法性平等一味的這個立場來破這個差別自性,好又恢複到本體論的觀念又慢慢被誤解又執著在這個地方,時代就是這樣變來變去是不是,法也隨著因破的方便産生執著以後又執著在有自性上是一樣的。

  所以大乘佛法說聲聞的不究竟,其實聲聞開始不究竟麼,不是啊,聲聞是佛陀教的,那怎麼會不究竟,是後來的聲聞學者不究竟了,誤解了。好現在大乘來破聲聞學者,大乘破了以後呢一陣的興盛起來,像中觀般若經的思想是早期的大乘思想,根本沒有什麼問題呀,但是久了以後呢,就有一些執著了,把空義講成什麼什麼都沒有,就變斷滅了,叫做方廣道人之類是一樣的,好後面爲了要救這個怎麼辦?就破說這個畢竟空不了義,那還要救,所以我常常感覺到說,中觀龍樹菩薩都認爲他是八宗共祖,大家都贊歎爲什麼後面的人會認爲中觀的思想是不了義呢?應該不是中觀的思想不了義,應該是學中觀的人流傳久了有一些人有一些誤解了,是不是,也變化了或者是在佛門中,某一些現象讓人家不滿,人家又會起來改革意思是一樣的,我認爲這樣的問題比較可能。

  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真常系的思想在中國興盛了那麼久,爲什麼我們現在認爲這個有問題?因爲我們現在佛教真的是很衰弱是不是,如果是在非常興盛的時候,大家不覺得怎麼樣,到清末明初,佛教真的的很慘,面目全非了,當然要出來改革,那改革怎麼辦就要把法義重新怎麼樣,重新抉擇出來,其實這個道理我覺得都是一樣的,符合緣起法則,導師這裏是評論了。

  其實,聲聞佛教破除常、一、我、實在,而所證並不落于種種的差別。

  這個是從正確的角度來看,真正所證的,是在差別相證的麼,不是,聲聞乘能夠證到阿羅漢難道是種種差別上去體證的麼,不是啊,體證的當然還是法空,還是我空麼,還是空性的部分。

  大乘佛法發揮平等普遍的空性,悟入不二法門,是「破二不著一」的,也並不落于唯一、本體的倒見。

  這個是正確的部分來講,聲聞正確的破除常、一、我、實在,他所體證的我空並沒有錯還是體證的是空性,並不是落在種種的差別上來體證的,大乘佛法也是一樣,發揮平等空性悟入不二法門,破二並不執著在一,這個才是真正的中道。如果破二執著一,變成一元論或者是本體論了,破二而不著一這個才是真正的大乘的平等空性,所以真正的大乘的空義並沒有落在唯一或者是本體上,這樣的倒見是沒有的。

  這二者,在說明上∶前者重在差別的異,後者重在本性的一。

  注意喲!現在異跟一就出來了,從差別相就是異麼,從法性的空寂一味來講是一麼,也就是說聲聞重于異,就是用異的方法在破什麼在破婆羅門的一麼。當你執著在這個異的差別相的時候就用什麼用一來破他麼,所以大乘在破聲聞學者的重于差別的時候就用法性的平等一味來破他麼,所以都有偏重的意思。但是這個偏重是什麼,是對治的方便這樣知道意思吧,因爲對治的方便不得不有所偏重。

  確實的說來,說差別,是以此爲方便,對不對,說差別是用差別作方便,注意聽!說明現象不即本體而不可一。現象是現象麼,本體是本體怎麼可以混爲一談呢,說平等一味,是以此爲方便,說明現象不離本體而不可異。那如果這兩個都明白,那就是不一不異了,這樣知道意思吧,如果是偏于一邊,那麼就不是重于一就是偏于異,所以導師這個地方其實就在點我們法的重點!

  若能真的把握到佛法實義,則知佛法是「但以假名說」,是說明實相的方便,不可偏執。

  一切法說一說異,都是什麼假名說,什麼叫假名說?假名施設爲了對治的方便而說的沒有實義,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只是爲了讓你了解實相所用的方便而已,怎麼可以偏于一或者異呢,簡單的講如果我們今天真的懂得法的真義,該用一就會用一來講,該用異就會用異來講,既不是執著在實在的一,也不是執著在實在的異,那這樣子叫不一不異,因爲一異都是假名說,方便用這樣知道意思吧,那這樣就不會執著,不能因爲佛說分析的方法,你就執著在分析的方法,好現在用真如法性來破這些差別,你又執著在真如法性,那這樣不知一也不知異了,了解一的方便也了解異的方便,那麼你就知道他是假名施設的方便說,就不會執著一也不會執著異,這個就是重點!

  經中論色、談空,不應起差別見;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不應起一體見。

  這個太重要了!經中在談色法,談空,你不要把色法跟空認爲是兩個全然不同的東西,把它分開起差別見,以爲兩個是截然不同的。經中也談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的話,那色空兩個是一個麼,他說這樣子也不對。當在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不應該起了一體之見,導師就點出這個重點!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還是假名施設的方便說,爲了表示讓你體證什麼叫實相而已,用這種方法來啓發而已,爲了讓我們不執著色,所以色跟空怎麼分別,讓我們知道一切法都是空,都無實性而離開執著貪愛,目的就是讓你了解真相以後離開執著貪愛。如果我們今天以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以爲是一,也沒有離開執著貪愛的話,那你了解這個一到底得到什麼功能,如果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有人就認爲怎麼樣都可以呀,反正色就是空空即是色,那有沒有離開貪愛跟執著,沒有,所以你認爲是一了,如果沒有解脫還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緣起與本性,應知爲不著于相即相離的中道。

  了解緣起跟本性的問題,緣起本性空,目的是什麼不執著于相即相離的中道,你不會相即當作一了,相離就是異了,你就會不著相不執著在這個地方,不會在即也不會在離,那麼離兩邊名中道。

  此是學佛者應有的基本理解,否則爲言辭所拘縛,與世間學者的說即說離一樣。

  其實這個都是佛法的根本基本理解了,今天沒有相當體會的話,很容易被一些名言,言辭把我們束縛了,那這樣跟世間的一般學者在研究佛法說即說離都一樣沒有什麼差別,這個看起來我們好像都很了解,其實我告訴你這裏很重要!最近這幾次的上課都是法的重點,也是導師在批判佛法抉擇佛法的心要都在這裏,每一次我都跟你們講上課完了不要就這樣過去,你有沒有真實的理解,如果你真的理解還不是很清楚,你一定要下功夫。這幾篇回去要下功夫,用心一點,深入去體會一點,思維深刻一點,真的不明白一定要問,不要哈哈就過去,爲什麼?你這裏抉擇的不清楚,你將來在法上你可能認識不清楚,認識的不夠清楚,你在受用上就有問題,注意聽!這個真的很重要!

  關于現象與本性的即離,天臺學者說得明白。臺宗判四教∶藏、通、別、圓。四教對于世俗相與勝義性的說明,即離不同。

  導師以天臺的學說作爲解釋,天臺他判教就是以藏、通、別、圓、分爲四教,來說明所謂的世俗相或者勝義性,下面就是導師的說明。

  叁藏教──主要爲小乘學者,對于現象與本性,生死與涅槃,世俗與勝義,主張是差別的。導師善巧的用天臺的四教來解釋,這個即跟離,差別與本體,本性這個用來判教,就是天臺宗用得最恰當的意思。藏、通、別、圓的藏就是叁藏教,也就是小乘學者的經論,他對于現象跟本性,生死跟涅槃,或者是世俗谛與勝義谛他們的看法是什麼是差別的,也就是各有各的差別性不同,生死就是生死,涅槃是離生死才有涅槃,世俗是世俗,要離世俗才有勝義喲。這個是什麼,世俗跟勝義是有差別性的不是一樣的,生死跟涅槃也是兩邊是不一樣的,所以用天臺的判教讓我們來了解這個內容我覺得很棒!那麼再來就是通教。

  通教則主張即色而空,即生死爲涅槃,主緣起與本性是相即的。

  通教是屬于什麼,就是我們講的初期大乘,初期大乘是般若經或者是中觀的思想,天臺宗判爲通教,通是什麼意思?通前通後,前面通聲聞,後面通圓教或者是別教,是通前通後的意思,那麼這個就是屬于初期大乘的思想就差不多是這樣子。比如說色,即色而空,那麼這個般若經都是講這個麼,即生死爲涅槃,這個就是中觀的思想,本性與緣起是什麼相即的,兩個不相離的意思。

  別教進而講叁谛,俗谛、真谛、中谛,也是主張差別的。我們一般都說二谛麼,但是到別教的時候說叁谛,俗谛跟中谛好像是相對的,這兩個都不執著在一邊的時候叫中谛,變成叁谛,那這樣子看起來是什麼,還是差別的,圓教則即俗、即真、即中,叁谛是融即的。那麼這個是什麼是即的,差別就是離了,融即,融的就是即了,那麼就注意了,導師就用天臺宗判教的這個內容來讓我們看得出來,聲聞乘是重差別的,重離的;通教是重即的;別教也是重差別也是重離的;圓教是重即的。

  由此觀之,在佛法說明緣起與本性時,可說是∶不是即就是別,不是別就是即;

  所以導師就用這種角度讓我們明白,反正都不離開不是即就是離。

  說明的方便,每似乎有所偏重,而實不可執即執別。在說明的方便上看起來好像各有所偏,而實際上我們不能執著,不是即就是離,不能執著在即跟離上面,應該是不即不離的意思。

  但此約安立言教說,若就修行體悟說,這只有二類∶在理論…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