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不能离,为什么?因为缘起的一切万法我只要离开遍计所执我就能体证到圆成实么,所以依他起跟圆成实不能讲是没有关系的么,所以叫不离可以讲,好反过来呢,圆成实怎么样变成依他起,没有办法解释,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就是不圆满的地方,圆成实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的怎么起这个依他起的遍计所执怎么生出来的。
如果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佛,怎么会一念无明起三系,一念无明从哪里起的这个不能解释因为他是不生不灭的,他是不动的,不生不灭不动的会起,那会起就是动了,就是生灭了,怎么会不生不灭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理论不能圆满的安立哟。
依唯识家的见道证真说,本侧重于偏真;这里在讲什么因为唯识识观是他们修行的观照方法么,所以你见到了,你悟到了你真的证真了,你们都上过课知道他最后怎么样讲,悟空性的是一切法不现,能所俱泯或者能所俱寂,这个悟的就是前面所讲的偏真但空,一切现象都不起,一切法都不现,所以依唯识家的见道证真说,本侧重于偏真一切法不现。
在言教的安立上,又重于世俗法相,所以结果是不免偏于差别。导师在评论非常厉害,你哪一个宗派的理论建立怎么样,他会把它一一的分析的让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所以还是偏于什么差别的,唯识宗还是重在差别。
有人批评它,这是偏以现象的差别观,说明现象与本性。
讲缘起性空的部分他是从现象的差别观来解释的,所以人家是批评这一点,那这样子不即不离,其实这个还是偏于差别,好再来他批判的是贤首宗。
贤首家,『起信论』等,也主张不即不离──天台宗义也略近于此。但它实是侧重在平等一如无差别的,故说举妄即真,全事即理,一切现象或虚妄事相皆即是本来寂灭的。反过来,从真起妄,全理为事,以一切为真如的发显。
导师不管是从华严起信论或者天台宗的教义,重点就把它抓出来,这些都重在真如法性平等一如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他的理论是举妄即真,一切现象虽然我们说是虚幻的或者是妄的染的,其实都是真如的显现全事即理,所以不管是现象或者是一切虚妄的所谓事相都好,都是本来寂灭的,那么反过来解释的时候他是从真起妄,为什么?因为一切的现象都是什么——真如的作用。
从本性现起一切现象,即性起法门,这是唯识学者所不谈的。
唯识是完全反对的性起、法性或者叫自性或叫真如法性起一切的作用,一切所有的万法都是性起,由性来起造的,唯识学绝对不承认,因为重重差别,唯识学重差别,他也是重缘起,导师就点到这个重点!
禅宗六祖也曾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么万法是从自性显现的,从自性而生起来的,这个叫性起。
这是说:本性与现象,二者是不可分的,现象是本性所显现、所生起的。所以叫不离么,这种说法,在一般的哲学界,也极为流行。导师就要点出重点!世俗的哲学,也重于这样的理念那,从本体起作用了,从一来生万法了,意思都一样的。
贤首家等侧重于真如平等,故安立的教理,不但真俗是, 相即的,就是俗谛中的事相也是相即的。即俗而真,即真而俗,在贤首宗还不过是「理事无碍」,还有事事无碍,如果这样的话还只是理事无碍,还不是融即思想的顶点。也就是说要讲到理事无碍的话,还不是圆融相即的最高的理论那,到达究竟的「事事无碍」,不但是理事相即,事相与事相也是相即的。
那么导师就要让我们明白了,贤首华严的思想是最圆融的,如果理跟事是相即的,这样还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事跟事还是相即的,事事无碍,那么这里点出一个重点,是不是他这边是重重哪一部分,重相即的部分是不是如天台宗的性具法门,前面是性起这边是讲性俱,俱是俱足的意思,性里面已经俱足了一切,不是由性来产生万法的起哟,是性俱,俱是什么意思?是本来就俱足了一切的条件,所以叫性俱法门,以为十法界,一一各具十法界。叫百界千如。
一法界即性具而成为事造时,余九界不过隐而未现,而九界也即不离此一界。这样,一法摄于一切法中,一切法又摄于一法中,等于在因论与遍因论。性俱跟性起有一点不同,但是同样都重于即的这一边。
贤首家虽说: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其实是偏于相即。有人说:这不过偏据理性的无别观,而用于二谛关系的说明而已。
这个有人说其实就是圆融的地方,有人说,好这一个如果用中观的见地来批评。
以中观宗的见解来批评,唯识偏重于差别事相,多明俗谛;天台、贤首偏重于平等本性,多明真谛。唯识、天台、贤首所建立的理论,高深广大,当然不能看作荒谬不经的。但佛依二谛说法,二谛不即不离而需要完满的善巧二谛,即不能稍有所偏。
这里就开始批评了,这个都是重点!大家要注意!天台宗的性俱,贤首的性起,他们所建立的所谓圆融法门,理论非常非常的高深广大,真的我们要了解不容易,要深入也不容易,所以导师就讲批评,我们不能把它看作荒谬不经。但是,佛法本来就是依二谛说法,佛陀的时代也是依二谛说法,二谛本身就是不即不离的,一定要很善巧很圆满的来展现二谛,而且是不能有一点稍有所偏的本来就会一偏就不是二谛了,而且是二谛不即不离的,你稍微所偏,不是即就是离,已经失去了佛陀说二法的真义了。
若能正见二谛无碍的中道,则对于缘起与性空,才有正确了达的可能。
这里很重要!今天对于二谛要达到真正的无碍中道,对于缘起跟性空一定要很深入的有正见,才可能了达,才能正确的了达。
如何把握二谛的不即不离,恰到好处?不偏于差别,也不偏于平等,这是修学中观者所应该特别留意处。
今天你要学中观,要真正达到无碍的中道,一定要很小心的达到真正的二谛,如何才是不即不离恰到好处,偏了就不是二谛中道,不是圆融中道,导师要点出让我们明白这个重点!然后要讲出这个内容的重要性,为什么?今天批判,分析,抉择,然后批判以后我们要把内容分析的很清楚,不然那不是随便批评,什么是真正的二谛中道?什么是偏?偏了以后哪里不同?注意哟!导师就要把这个内容还要讲出来,不是只有前面来分析他批评他,来显出正义。
第二节 二谛中道观
中观者的二谛中道观:缘起即是性空,
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缘起的一切法本来就是性空,因为诸法空无自性,才要缘起么,所以缘起法是要由众缘而现前,注意听哦!既然讲缘起,讲性空,缘起当下就是性空,这个缘起法的本身一定要很多因缘来怎么样现起来的。
这与唯识家不同。唯识学者不能从圆成空性以指出空性与依他有何关联,中观则说无自性与缘起相即相成,彼此有深切的关系。
好这里就点出重点!唯识跟中观哪里不同?空性在中观来讲叫性空或者空性,在唯识叫圆成实。那好了中观说无自性空所以能显出一切万法,所以性空跟缘起是相即相成彼此之间有很深的关系。
所以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诸法本性空,即是现象之可能成为现象的所以。
也就是说,今天如果不是本性空现象根本不能起来,就是因为本性空所以现象才能成为现象,现象之所以能成为现象就是因为本性空,那这样空跟现象的缘起是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不二,后面这句话更重要了!
然而现象之所以有无限差别,不是以此空性为精神或物质,而后成为现象的差别。
这句话很重要!也就是说空性不是一个实际的物质,空性不是一个实际的因,材料质或者是动力因都不是,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不是因为有空性的实质才成为现象的差别不是在这里哟!
诸法是众因缘相依相待而有的,差别的现象,唯有在因缘法上安立,决不在性上说。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可以慢慢明朗了,是不是因为有一个空性的东西生起万法,不是喔!空性不是实质的精神或物质喔,不是这些第一因跟条件,无自性所以才能够让因缘来组合,所以能成为差别的千差万别是在诸因缘上,一切的因缘相依相待才有的,所以是在因缘法上安立的,不是在空性上安立的,这一点要明白!
这与自性能生万法,一真法界现起一切的思想,根本不同。
中观说性空才能缘起,缘起所以性空,因为缘起是无自性的,众条件合和的,也因为是无自性所以因缘合和才能成立千差万别的一切法,那这样空性跟缘起差别现象是不二的没有相碍的,所以导师点出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讲空性讲性空,不是组成万法因缘条件的第一因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质都不是,所以不是因为空性产生万法,是因为因缘合和的众因缘之中产生差别的,组合以后产生差别的,所以万法的千差万别的产生不是建立在空性来生的来显的来具有的都不是,就是在现象的差别里面因缘法上安立的,那这样子说一切法从空性生出来,一切法从性空的真如里面显现出来本来就具有了一样不一样,刚好完全不一样,刚好完全相反,前面是客气委婉的分析抉择,这里已经点出了法的正确了义或者是不了义的否认完全就显露出来,这里就不留情,这样如果我们还不太清楚,再来一个比喻,再来一个事实的说明。
如此处是空地,才可以造房子;这如法性本来空寂,所以有现象的可能一样。
这是比喻哟,有一个空旷的地方,本来就没有嘛空空的么,因为空所以他才能建房子啊,才可能有现象来产生那,才有他的可能性,下面这个很重要!
但仅有空地,还不能就有房子出现,如果空是一切法的因缘条件都俱足,性起或者性俱的话,那空的本身就可以显出房子来,因为他性俱,空性本来就俱足嘛,空性本来就可以从性来起么,他里面具备预备条件么,但是导师用这个来比喻,只有空地怎么能够出现房子呢?不是由空来显现一切法。
必需以砖、瓦、木、石、匠人、设计、工作,才能有事实的房子。所以,「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是从缘起本相以说明其可以成为现象;而所…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