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P12

  ..续本文上一页以成为如此现象,并不以空为能力、材料,以空为现出一切现象的根源。

  这里讲的够清楚了,空地比喻空性,但是这个空性的空地,不是能力也不是材料,让这个空来显现一切都不是这个样子。

  性空与缘起,如镜的明净与影像一样,不明净,即不能现一切影像;我们常常用的镜子,镜子里面不是可以照出一切影像嘛,如果这个镜子是不清楚不清净的话,外面尘沙盖着的话,是不是影像就现不出来,但不能说明净即能有一切影像,你把镜子把它擦干净了,那个镜子擦得再干净他会自动现出影像吗?你要现出影像必要什么?外面有人、树、花、物外在要有影像的条件因缘他才会显现出来么,这个比喻很重要!明净代表空性,一切的条件这个才是缘起的条件外在的条件,不是因为镜子明净就能显出万法,万法是因为外面有他的条件才会显出来的,有材料才会显出来的。

  所以于明净中能现一切影像,可说影像就是明净的,影像现前时,也未曾不明净。从明净说,这是平等一如的,有影像如此,无影像也如此。

  镜子的明净的那种性不管你现在外面有没有境界来他都一样明净。

  但现起人等影像,必需明净,而非但由明净,不需人物等因缘;也决不因镜的明净平等,而所现的人物花草影像也无有差别。人物花草的影像如何,主要还是受人物花草的因缘关系而决定的。

  是不是由空性来决定,不是,不是由明净来决定,不是,还是外在的一切现象的条件。

  所以说缘起与性空,从性空的方面看,是平等平等的,种种差别现象不离此平等;虽不离平等,然差别相宛然不失,并不因空性平等而诸法也就无差别。同时,也不因诸法差别而空性也差别。中观者于性空与缘起的抉择,与唯识家不同∶即在「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导师用这种比喻只是要让我们明白,不管用明净还是用空谛来比喻空性,材料或者是外在的人物事件的条件这个是属于缘起的千差万别,只是要让我们明白!空性性空跟缘起万法的关系相依相缘的关系,我们一定要去明白它,它主要让我们明白,空性它并不会因为空性就产生万法,注意听!这个是很重要的!会缘起主要是外在还有其它的条件,一切法一定要因缘众多的条件组合才能形成,也不是单一的条件,那这样子缘起的万法跟性空它的不一不异一定要厘清楚,不然我们会落在这种观念里面,性俱或者性起,这个观念由性的部分来产生万法,由性的部分就本来就俱足一切万法,这样的观念跟中观的思想刚好相反。

  中观者于性空与缘起的抉择,与唯识家不同∶即在「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唯识家认为空不能成立一切法,要怎么样要有自相,一切法要有自相不能讲空。

  那么与天台、贤首不同处∶即一切为缘起法,由因缘生,中观是讲一切法都是缘起的由因缘而造一切法,产生一切法,非由空性生起一切或具足一切。

  那这样子大约是不是就明白了,中观的思想跟唯识不同,那么跟天台与贤首也不同,那么我们就知道天台贤首是依据什么理论?性起或性俱,这是真常的思想这样知道意思吧,那这样中观、唯识、跟真常三系的理论跟内容,经论用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大家就稍微明白了。

  然这里要郑重指出的,性空即缘起本相,不应作形而上的实体看,也不应作原理而为诸法的依托看;

  这里很重要!结论就在这里,性空本身就在缘起的本来内容,本来就是缘起一切万象的内容,不是把它看成形而上的那种实体,本体论形而上的实体,也不应该把它当作原理为一切万法来依托它,一切万法只有依托它他才能相成,也还是在实有的感觉里面。

  这是形上形下或理事差别者的拟想,你把它当为本体,把它当为一切法的主因,或条件或者本俱的一切从这里来的,他说这个是什么?拟想想象的,而非缘起性空的实相。这句话就讲的比较重,但是这个是事实,很重要!很重要!这里是关系到我们中国佛法的理论的重点的抉择。今天如果我们这些没有办法了解,导师凭什么来批判,凭什么来抉择,凭什么来批评我们中国八大宗的思想,所以我们要明白导师的用功之深,对法的探讨之深,今天我们没有深入这些了解我们不会了解它,有人泛泛的从外面他在批评八大宗就受不了了,你们也知道啊,他对所谓的净土,或者是禅宗,或者是密宗都有某一个角度的批判,问题是什么,中国八大宗差不多都是在真常系的思想,怎么可能不批判,这一点是最主要的。

  我们中国本来就在八大宗的思想,今天他这一批判,哪一个人学佛的人不受他批判到,因为大家不离开八大宗的思想,真正学中观的有几个,学中观而深入中观法义的有几个,难免要碰到的困难就多了,为什么?好像感觉上一个竹竿就怎么样扫遍天下对不对,都没有一个对的,这个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但是今天导师为什么扮演这个角色,这个没有人敢扮演的,他今天为什么扮演这个角色,他站在真理的角度为佛教为众生的角度,你知道他有多大的承担吗?我就是赞叹这一点!不得了!真的是大菩萨的悲心。今天他不是站在个人的利益批评你抬高我自己他不是为了这个,他如何使我们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真正的生命内涵让它能够大家能够明白!不要走向向印度的佛教一样最后走上灭亡之道,这是他的苦心那,大家要明白!

  佛法中所说的缘起、本性,与一般宗教及哲学是不同的。佛法的立场是缘起论,是以因果缘起安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

  导师重点要让我们明白,我们佛法所谓特质,所说的缘起,或者是本性,是一般的所谓宗教哲学都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宗教或者是哲学不是“本体论”就是“一元论”,不然就是“多元论”,但是佛法的立场是站在缘起论,从因果的法则来安立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就是世俗跟出世的一切法都从因果的缘起来建立的,他不是从本体来建立的,也不是从一元来建立的,而是从缘起。

  依此来说∶声闻乘说色心等因果缘起是对的,他并不说因无为本体而有一切现象。

  站在从因缘来建立世出是一切法的这个立场来看的话,那么声闻圣把色心等一切法来建立因果的缘起,他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对的,而不是从所谓的本体,或者是自性而来展现一切现象的,是从色心一切法来成立的,也就是从缘起的万法,从现象来成立的,从现象了解法性,而不是从无为的本体来产生一切法的,这个角度就是从因缘的现象来讲的,不是从本体来现为一切的,这个角度大家先明白。那么中观与唯识,还能保持此种理论。也就是说站在缘起的立场,不管是中观跟唯识还没有离开这个根本。

  唯识者说依阿赖耶种现相生,是从现象方面说的。

  唯识者因为有谈到有阿赖耶识,那阿赖耶识里面有很多种子生现形,然后现形又熏种子,那么这个呢还是从现象方面来解释的,这个心识跟外面的境相的相依相缘的关系还是没有离开。

  从现象方面来谈,中观者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是说明缘起的所以可能生起,要说明现象差别,还在色心诸法的因缘上说。

  中观虽然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那么这个空义故成立一切法,不是由一个空性来生万法,他这里还是在谈缘起的可以生起他,

  这个能生起就是因为空义的意思,而不是他的物质因,或者是产生这个因缘而已,所以导师这里就讲,要说明现象差别还是在色心诸法因缘来说的。果今天离开色心的诸法,没有办法看出因缘,也没有办法说因缘,所以唯识和中观都好,一样的都是要从现象的差别去探讨的,所以都没有离开缘起法。

  法的不同于神学及玄学者,出发点是现象的、经验的。

  这一句话很重要!今天佛法跟外道也好,跟世俗的观念也好,他的特质不同,因为他是从缘起论,缘起论要从哪里出发,从现象,从哪里去体会,从经验,那么现象就是我们面对的一切法,经验的就是不离我们身心的体验。么这个跟一般的所谓崇拜、信仰、他力,那是属于想象的,理想化的,推论的,而不是根据事实。今天讲缘起法,他是根据事实的现象,事实的身心体验,这个不是想象来的,不是一种理想化或者信仰而已,这个就是佛法不同于神学跟玄学,这个就是重点!这个就是还在讲佛法的特质跟根本的部分。

  但是,因为有偏重平等无差别的学者,以本性为诸法的真实本体,于是说诸法是本性显现、生起。

  注意了!我们要把握的就是这几个差别重点!前面讲到佛法的特质,这里是讲什么?因为后来有偏重,什么叫偏重?比如说缘起是讲什么——现象跟自性、本性、法性么、或者是空性,这个是偏重于什么,偏重于平等无差别的学者重本性这一部分的,就把这个所谓的本性空性把它认为是真一切法的真实的本体,于是说诸法一切法是从哪里,从本性来显现的,或生起的。这样子的话诸法的本性不管是法性空性就变成什么,生起一切法的因那,这样知道意思吧,本来不是的,现象跟差别,跟自性的空性的平等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一样的,但是现在由于偏重于本性这一部分,平等平等无差别的这一部分,就变成一切性来生起相一样的,那这样跟本体论就变成一样,这个就要小心了如果从三系来说唯识的圆成实,跟真常系的佛性或者是真常心,如来藏思想就偏重于这个了,这一部分,唯识当然也是讲缘起,讲依他起的部分,但是他最后体证的圆成实,他认为是实有的,所以还是有这一部分的倾向,所以这里差别不同的地方我们就要把握了。

  此,与一般神学者、玄学者所谈的本体起现象,日渐混杂,与佛法的缘起中道日渐相反。

  这个导师就点出重点!我们今天如果对这些法义的内容不够清楚的话,以我们世俗众生的自性见的这种惯性的话,很容易就跟这个观念就结合,然后反而认为这样很符合我们的想象,所以导师才点出来,由于后来的一些学者的偏重于法性的无差别的这一部分,或叫空性或叫自性就变成生起诸法的本体,那这样子是不是跟外道的神学或者是玄学所谈的他们是从本体起…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