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成爲如此現象,並不以空爲能力、材料,以空爲現出一切現象的根源。
這裏講的夠清楚了,空地比喻空性,但是這個空性的空地,不是能力也不是材料,讓這個空來顯現一切都不是這個樣子。
性空與緣起,如鏡的明淨與影像一樣,不明淨,即不能現一切影像;我們常常用的鏡子,鏡子裏面不是可以照出一切影像嘛,如果這個鏡子是不清楚不清淨的話,外面塵沙蓋著的話,是不是影像就現不出來,但不能說明淨即能有一切影像,你把鏡子把它擦幹淨了,那個鏡子擦得再幹淨他會自動現出影像嗎?你要現出影像必要什麼?外面有人、樹、花、物外在要有影像的條件因緣他才會顯現出來麼,這個比喻很重要!明淨代表空性,一切的條件這個才是緣起的條件外在的條件,不是因爲鏡子明淨就能顯出萬法,萬法是因爲外面有他的條件才會顯出來的,有材料才會顯出來的。
所以于明淨中能現一切影像,可說影像就是明淨的,影像現前時,也未曾不明淨。從明淨說,這是平等一如的,有影像如此,無影像也如此。
鏡子的明淨的那種性不管你現在外面有沒有境界來他都一樣明淨。
但現起人等影像,必需明淨,而非但由明淨,不需人物等因緣;也決不因鏡的明淨平等,而所現的人物花草影像也無有差別。人物花草的影像如何,主要還是受人物花草的因緣關系而決定的。
是不是由空性來決定,不是,不是由明淨來決定,不是,還是外在的一切現象的條件。
所以說緣起與性空,從性空的方面看,是平等平等的,種種差別現象不離此平等;雖不離平等,然差別相宛然不失,並不因空性平等而諸法也就無差別。同時,也不因諸法差別而空性也差別。中觀者于性空與緣起的抉擇,與唯識家不同∶即在「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導師用這種比喻只是要讓我們明白,不管用明淨還是用空谛來比喻空性,材料或者是外在的人物事件的條件這個是屬于緣起的千差萬別,只是要讓我們明白!空性性空跟緣起萬法的關系相依相緣的關系,我們一定要去明白它,它主要讓我們明白,空性它並不會因爲空性就産生萬法,注意聽!這個是很重要的!會緣起主要是外在還有其它的條件,一切法一定要因緣衆多的條件組合才能形成,也不是單一的條件,那這樣子緣起的萬法跟性空它的不一不異一定要厘清楚,不然我們會落在這種觀念裏面,性俱或者性起,這個觀念由性的部分來産生萬法,由性的部分就本來就俱足一切萬法,這樣的觀念跟中觀的思想剛好相反。
中觀者于性空與緣起的抉擇,與唯識家不同∶即在「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唯識家認爲空不能成立一切法,要怎麼樣要有自相,一切法要有自相不能講空。
那麼與天臺、賢首不同處∶即一切爲緣起法,由因緣生,中觀是講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由因緣而造一切法,産生一切法,非由空性生起一切或具足一切。
那這樣子大約是不是就明白了,中觀的思想跟唯識不同,那麼跟天臺與賢首也不同,那麼我們就知道天臺賢首是依據什麼理論?性起或性俱,這是真常的思想這樣知道意思吧,那這樣中觀、唯識、跟真常叁系的理論跟內容,經論用的方法是不是這樣大家就稍微明白了。
然這裏要鄭重指出的,性空即緣起本相,不應作形而上的實體看,也不應作原理而爲諸法的依托看;
這裏很重要!結論就在這裏,性空本身就在緣起的本來內容,本來就是緣起一切萬象的內容,不是把它看成形而上的那種實體,本體論形而上的實體,也不應該把它當作原理爲一切萬法來依托它,一切萬法只有依托它他才能相成,也還是在實有的感覺裏面。
這是形上形下或理事差別者的擬想,你把它當爲本體,把它當爲一切法的主因,或條件或者本俱的一切從這裏來的,他說這個是什麼?擬想想象的,而非緣起性空的實相。這句話就講的比較重,但是這個是事實,很重要!很重要!這裏是關系到我們中國佛法的理論的重點的抉擇。今天如果我們這些沒有辦法了解,導師憑什麼來批判,憑什麼來抉擇,憑什麼來批評我們中國八大宗的思想,所以我們要明白導師的用功之深,對法的探討之深,今天我們沒有深入這些了解我們不會了解它,有人泛泛的從外面他在批評八大宗就受不了了,你們也知道啊,他對所謂的淨土,或者是禅宗,或者是密宗都有某一個角度的批判,問題是什麼,中國八大宗差不多都是在真常系的思想,怎麼可能不批判,這一點是最主要的。
我們中國本來就在八大宗的思想,今天他這一批判,哪一個人學佛的人不受他批判到,因爲大家不離開八大宗的思想,真正學中觀的有幾個,學中觀而深入中觀法義的有幾個,難免要碰到的困難就多了,爲什麼?好像感覺上一個竹竿就怎麼樣掃遍天下對不對,都沒有一個對的,這個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但是今天導師爲什麼扮演這個角色,這個沒有人敢扮演的,他今天爲什麼扮演這個角色,他站在真理的角度爲佛教爲衆生的角度,你知道他有多大的承擔嗎?我就是贊歎這一點!不得了!真的是大菩薩的悲心。今天他不是站在個人的利益批評你擡高我自己他不是爲了這個,他如何使我們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真正的生命內涵讓它能夠大家能夠明白!不要走向向印度的佛教一樣最後走上滅亡之道,這是他的苦心那,大家要明白!
佛法中所說的緣起、本性,與一般宗教及哲學是不同的。佛法的立場是緣起論,是以因果緣起安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
導師重點要讓我們明白,我們佛法所謂特質,所說的緣起,或者是本性,是一般的所謂宗教哲學都完全不一樣的,因爲宗教或者是哲學不是“本體論”就是“一元論”,不然就是“多元論”,但是佛法的立場是站在緣起論,從因果的法則來安立世出世間的一切法,就是世俗跟出世的一切法都從因果的緣起來建立的,他不是從本體來建立的,也不是從一元來建立的,而是從緣起。
依此來說∶聲聞乘說色心等因果緣起是對的,他並不說因無爲本體而有一切現象。
站在從因緣來建立世出是一切法的這個立場來看的話,那麼聲聞聖把色心等一切法來建立因果的緣起,他說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對的,而不是從所謂的本體,或者是自性而來展現一切現象的,是從色心一切法來成立的,也就是從緣起的萬法,從現象來成立的,從現象了解法性,而不是從無爲的本體來産生一切法的,這個角度就是從因緣的現象來講的,不是從本體來現爲一切的,這個角度大家先明白。那麼中觀與唯識,還能保持此種理論。也就是說站在緣起的立場,不管是中觀跟唯識還沒有離開這個根本。
唯識者說依阿賴耶種現相生,是從現象方面說的。
唯識者因爲有談到有阿賴耶識,那阿賴耶識裏面有很多種子生現形,然後現形又熏種子,那麼這個呢還是從現象方面來解釋的,這個心識跟外面的境相的相依相緣的關系還是沒有離開。
從現象方面來談,中觀者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說明緣起的所以可能生起,要說明現象差別,還在色心諸法的因緣上說。
中觀雖然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那麼這個空義故成立一切法,不是由一個空性來生萬法,他這裏還是在談緣起的可以生起他,
這個能生起就是因爲空義的意思,而不是他的物質因,或者是産生這個因緣而已,所以導師這裏就講,要說明現象差別還是在色心諸法因緣來說的。果今天離開色心的諸法,沒有辦法看出因緣,也沒有辦法說因緣,所以唯識和中觀都好,一樣的都是要從現象的差別去探討的,所以都沒有離開緣起法。
法的不同于神學及玄學者,出發點是現象的、經驗的。
這一句話很重要!今天佛法跟外道也好,跟世俗的觀念也好,他的特質不同,因爲他是從緣起論,緣起論要從哪裏出發,從現象,從哪裏去體會,從經驗,那麼現象就是我們面對的一切法,經驗的就是不離我們身心的體驗。麼這個跟一般的所謂崇拜、信仰、他力,那是屬于想象的,理想化的,推論的,而不是根據事實。今天講緣起法,他是根據事實的現象,事實的身心體驗,這個不是想象來的,不是一種理想化或者信仰而已,這個就是佛法不同于神學跟玄學,這個就是重點!這個就是還在講佛法的特質跟根本的部分。
但是,因爲有偏重平等無差別的學者,以本性爲諸法的真實本體,于是說諸法是本性顯現、生起。
注意了!我們要把握的就是這幾個差別重點!前面講到佛法的特質,這裏是講什麼?因爲後來有偏重,什麼叫偏重?比如說緣起是講什麼——現象跟自性、本性、法性麼、或者是空性,這個是偏重于什麼,偏重于平等無差別的學者重本性這一部分的,就把這個所謂的本性空性把它認爲是真一切法的真實的本體,于是說諸法一切法是從哪裏,從本性來顯現的,或生起的。這樣子的話諸法的本性不管是法性空性就變成什麼,生起一切法的因那,這樣知道意思吧,本來不是的,現象跟差別,跟自性的空性的平等其實是一體兩面的一樣的,但是現在由于偏重于本性這一部分,平等平等無差別的這一部分,就變成一切性來生起相一樣的,那這樣跟本體論就變成一樣,這個就要小心了如果從叁系來說唯識的圓成實,跟真常系的佛性或者是真常心,如來藏思想就偏重于這個了,這一部分,唯識當然也是講緣起,講依他起的部分,但是他最後體證的圓成實,他認爲是實有的,所以還是有這一部分的傾向,所以這裏差別不同的地方我們就要把握了。
此,與一般神學者、玄學者所談的本體起現象,日漸混雜,與佛法的緣起中道日漸相反。
這個導師就點出重點!我們今天如果對這些法義的內容不夠清楚的話,以我們世俗衆生的自性見的這種慣性的話,很容易就跟這個觀念就結合,然後反而認爲這樣很符合我們的想象,所以導師才點出來,由于後來的一些學者的偏重于法性的無差別的這一部分,或叫空性或叫自性就變成生起諸法的本體,那這樣子是不是跟外道的神學或者是玄學所談的他們是從本體起…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