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不能離,爲什麼?因爲緣起的一切萬法我只要離開遍計所執我就能體證到圓成實麼,所以依他起跟圓成實不能講是沒有關系的麼,所以叫不離可以講,好反過來呢,圓成實怎麼樣變成依他起,沒有辦法解釋,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就是不圓滿的地方,圓成實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的怎麼起這個依他起的遍計所執怎麼生出來的。
如果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佛,怎麼會一念無明起叁系,一念無明從哪裏起的這個不能解釋因爲他是不生不滅的,他是不動的,不生不滅不動的會起,那會起就是動了,就是生滅了,怎麼會不生不滅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理論不能圓滿的安立喲。
依唯識家的見道證真說,本側重于偏真;這裏在講什麼因爲唯識識觀是他們修行的觀照方法麼,所以你見到了,你悟到了你真的證真了,你們都上過課知道他最後怎麼樣講,悟空性的是一切法不現,能所俱泯或者能所俱寂,這個悟的就是前面所講的偏真但空,一切現象都不起,一切法都不現,所以依唯識家的見道證真說,本側重于偏真一切法不現。
在言教的安立上,又重于世俗法相,所以結果是不免偏于差別。導師在評論非常厲害,你哪一個宗派的理論建立怎麼樣,他會把它一一的分析的讓我們清清楚楚的看到,所以還是偏于什麼差別的,唯識宗還是重在差別。
有人批評它,這是偏以現象的差別觀,說明現象與本性。
講緣起性空的部分他是從現象的差別觀來解釋的,所以人家是批評這一點,那這樣子不即不離,其實這個還是偏于差別,好再來他批判的是賢首宗。
賢首家,『起信論』等,也主張不即不離──天臺宗義也略近于此。但它實是側重在平等一如無差別的,故說舉妄即真,全事即理,一切現象或虛妄事相皆即是本來寂滅的。反過來,從真起妄,全理爲事,以一切爲真如的發顯。
導師不管是從華嚴起信論或者天臺宗的教義,重點就把它抓出來,這些都重在真如法性平等一如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他的理論是舉妄即真,一切現象雖然我們說是虛幻的或者是妄的染的,其實都是真如的顯現全事即理,所以不管是現象或者是一切虛妄的所謂事相都好,都是本來寂滅的,那麼反過來解釋的時候他是從真起妄,爲什麼?因爲一切的現象都是什麼——真如的作用。
從本性現起一切現象,即性起法門,這是唯識學者所不談的。
唯識是完全反對的性起、法性或者叫自性或叫真如法性起一切的作用,一切所有的萬法都是性起,由性來起造的,唯識學絕對不承認,因爲重重差別,唯識學重差別,他也是重緣起,導師就點到這個重點!
禅宗六祖也曾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麼萬法是從自性顯現的,從自性而生起來的,這個叫性起。
這是說:本性與現象,二者是不可分的,現象是本性所顯現、所生起的。所以叫不離麼,這種說法,在一般的哲學界,也極爲流行。導師就要點出重點!世俗的哲學,也重于這樣的理念那,從本體起作用了,從一來生萬法了,意思都一樣的。
賢首家等側重于真如平等,故安立的教理,不但真俗是, 相即的,就是俗谛中的事相也是相即的。即俗而真,即真而俗,在賢首宗還不過是「理事無礙」,還有事事無礙,如果這樣的話還只是理事無礙,還不是融即思想的頂點。也就是說要講到理事無礙的話,還不是圓融相即的最高的理論那,到達究竟的「事事無礙」,不但是理事相即,事相與事相也是相即的。
那麼導師就要讓我們明白了,賢首華嚴的思想是最圓融的,如果理跟事是相即的,這樣還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事跟事還是相即的,事事無礙,那麼這裏點出一個重點,是不是他這邊是重重哪一部分,重相即的部分是不是如天臺宗的性具法門,前面是性起這邊是講性俱,俱是俱足的意思,性裏面已經俱足了一切,不是由性來産生萬法的起喲,是性俱,俱是什麼意思?是本來就俱足了一切的條件,所以叫性俱法門,以爲十法界,一一各具十法界。叫百界千如。
一法界即性具而成爲事造時,余九界不過隱而未現,而九界也即不離此一界。這樣,一法攝于一切法中,一切法又攝于一法中,等于在因論與遍因論。性俱跟性起有一點不同,但是同樣都重于即的這一邊。
賢首家雖說: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其實是偏于相即。有人說:這不過偏據理性的無別觀,而用于二谛關系的說明而已。
這個有人說其實就是圓融的地方,有人說,好這一個如果用中觀的見地來批評。
以中觀宗的見解來批評,唯識偏重于差別事相,多明俗谛;天臺、賢首偏重于平等本性,多明真谛。唯識、天臺、賢首所建立的理論,高深廣大,當然不能看作荒謬不經的。但佛依二谛說法,二谛不即不離而需要完滿的善巧二谛,即不能稍有所偏。
這裏就開始批評了,這個都是重點!大家要注意!天臺宗的性俱,賢首的性起,他們所建立的所謂圓融法門,理論非常非常的高深廣大,真的我們要了解不容易,要深入也不容易,所以導師就講批評,我們不能把它看作荒謬不經。但是,佛法本來就是依二谛說法,佛陀的時代也是依二谛說法,二谛本身就是不即不離的,一定要很善巧很圓滿的來展現二谛,而且是不能有一點稍有所偏的本來就會一偏就不是二谛了,而且是二谛不即不離的,你稍微所偏,不是即就是離,已經失去了佛陀說二法的真義了。
若能正見二谛無礙的中道,則對于緣起與性空,才有正確了達的可能。
這裏很重要!今天對于二谛要達到真正的無礙中道,對于緣起跟性空一定要很深入的有正見,才可能了達,才能正確的了達。
如何把握二谛的不即不離,恰到好處?不偏于差別,也不偏于平等,這是修學中觀者所應該特別留意處。
今天你要學中觀,要真正達到無礙的中道,一定要很小心的達到真正的二谛,如何才是不即不離恰到好處,偏了就不是二谛中道,不是圓融中道,導師要點出讓我們明白這個重點!然後要講出這個內容的重要性,爲什麼?今天批判,分析,抉擇,然後批判以後我們要把內容分析的很清楚,不然那不是隨便批評,什麼是真正的二谛中道?什麼是偏?偏了以後哪裏不同?注意喲!導師就要把這個內容還要講出來,不是只有前面來分析他批評他,來顯出正義。
第二節 二谛中道觀
中觀者的二谛中道觀:緣起即是性空,
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緣起的一切法本來就是性空,因爲諸法空無自性,才要緣起麼,所以緣起法是要由衆緣而現前,注意聽哦!既然講緣起,講性空,緣起當下就是性空,這個緣起法的本身一定要很多因緣來怎麼樣現起來的。
這與唯識家不同。唯識學者不能從圓成空性以指出空性與依他有何關聯,中觀則說無自性與緣起相即相成,彼此有深切的關系。
好這裏就點出重點!唯識跟中觀哪裏不同?空性在中觀來講叫性空或者空性,在唯識叫圓成實。那好了中觀說無自性空所以能顯出一切萬法,所以性空跟緣起是相即相成彼此之間有很深的關系。
所以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諸法本性空,即是現象之可能成爲現象的所以。
也就是說,今天如果不是本性空現象根本不能起來,就是因爲本性空所以現象才能成爲現象,現象之所以能成爲現象就是因爲本性空,那這樣空跟現象的緣起是不一不異,不即不離,不二,後面這句話更重要了!
然而現象之所以有無限差別,不是以此空性爲精神或物質,而後成爲現象的差別。
這句話很重要!也就是說空性不是一個實際的物質,空性不是一個實際的因,材料質或者是動力因都不是,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不是因爲有空性的實質才成爲現象的差別不是在這裏喲!
諸法是衆因緣相依相待而有的,差別的現象,唯有在因緣法上安立,決不在性上說。
說到這裏我想我們可以慢慢明朗了,是不是因爲有一個空性的東西生起萬法,不是喔!空性不是實質的精神或物質喔,不是這些第一因跟條件,無自性所以才能夠讓因緣來組合,所以能成爲差別的千差萬別是在諸因緣上,一切的因緣相依相待才有的,所以是在因緣法上安立的,不是在空性上安立的,這一點要明白!
這與自性能生萬法,一真法界現起一切的思想,根本不同。
中觀說性空才能緣起,緣起所以性空,因爲緣起是無自性的,衆條件合和的,也因爲是無自性所以因緣合和才能成立千差萬別的一切法,那這樣空性跟緣起差別現象是不二的沒有相礙的,所以導師點出一個很重要的點!我們講空性講性空,不是組成萬法因緣條件的第一因或者是精神或者是物質都不是,所以不是因爲空性産生萬法,是因爲因緣合和的衆因緣之中産生差別的,組合以後産生差別的,所以萬法的千差萬別的産生不是建立在空性來生的來顯的來具有的都不是,就是在現象的差別裏面因緣法上安立的,那這樣子說一切法從空性生出來,一切法從性空的真如裏面顯現出來本來就具有了一樣不一樣,剛好完全不一樣,剛好完全相反,前面是客氣委婉的分析抉擇,這裏已經點出了法的正確了義或者是不了義的否認完全就顯露出來,這裏就不留情,這樣如果我們還不太清楚,再來一個比喻,再來一個事實的說明。
如此處是空地,才可以造房子;這如法性本來空寂,所以有現象的可能一樣。
這是比喻喲,有一個空曠的地方,本來就沒有嘛空空的麼,因爲空所以他才能建房子啊,才可能有現象來産生那,才有他的可能性,下面這個很重要!
但僅有空地,還不能就有房子出現,如果空是一切法的因緣條件都俱足,性起或者性俱的話,那空的本身就可以顯出房子來,因爲他性俱,空性本來就俱足嘛,空性本來就可以從性來起麼,他裏面具備預備條件麼,但是導師用這個來比喻,只有空地怎麼能夠出現房子呢?不是由空來顯現一切法。
必需以磚、瓦、木、石、匠人、設計、工作,才能有事實的房子。所以,「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從緣起本相以說明其可以成爲現象;而所…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