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来没有的,所以说他空是可以的,但是现象是本来有的,你说他空是不可以的,他把这个空解释为没有了,所以他们就是这一点没有深入的去体会真正中观的空义在谈什么。
这本是对的,但以为若说有,即应当是不空,所以他把空跟有变成相对的,空的不能有,有的不能空,这即不能与空相成而无碍,即不能恰当。
但是真正中观的空是在一切法的当体上就是空,空了才能显出万法的缘起相,虽如幻,缘起是可以起来产生一切法的变化,但是如果照这个观念来看,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那这样子就不能空有相依相成,没有办法。
主张假名不空,所以对于空义的了解还不够,这是不及派。
注意哟!导师点出的重点就是说对空义的误解,对空义的解释内涵不一样,产生的问题,他把空当作跟有是相对的,空是不存在的是没有的,有就是存在的,那这样子存在跟不存在变成两个完全相对的,那么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对真正的空义了解不够深度了。
所以我就讲中观是比唯识早,中观兴了二百年以后慢慢慢慢的衰弱了,唯识就替代了,唯识起来破中观的,他认为这样子是不究竟的,为什么
因为他们也认为假必依实。所以这个问题,我曾经问导师,我说如果今天对中观的法义真的明白而透彻的话,那需不需要再来一个唯识或者是真常的理论,所以我们就要考虑到一点,中观是真的不了义吗?
其实我个人的看法不管哪一个法,哪一个理论派系,象龙树菩萨他抉择的空义,我想没有人说他不对,为什么?八宗共祖。问题是人的问题,承传法脉的这些弟子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每一个体会的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如果慢慢到后面有人体会差一点不同是不是越传越后面就有问题?所以我有时候比喻说,我们古时候每一个朝代,建立一个新朝代的时候,我们不都是认为有几代太平盛世或者是明君。那为什么在几代以后慢慢昏君就出来了,民不聊生,革命就来了,其实这个是人的问题。
佛陀的时代没有这个问题,佛陀灭后发展了几百年部派佛教就出来,为什么?每一个看法不一样,每一个观念不一样,对法的抉择就不一样,搞到二十个部派,出了三世实有,着在实有的理论里面,实有自性。另一边讲般若经空义的又象方广道人,延续下来的话最后变成断灭的空一样,一边执着在实有,一边执着在断灭。空,空过头,所以才有龙树菩萨起来抉择,把《阿含经》跟真正《般若经》的空义怎么个贯穿,从阿含经里面抉择空义,所以他就造了中论,阐现的就是初期大乘的空义,破了实有的观念,也破了方广道人的断灭空的观念,那我们就知道了佛陀为什么会变化成这样子,这个是人的问题。
那照理讲龙树菩萨这么伟大,把所有一切法都能贯穿,两边的执着都破了,所以他阐扬的中道那不就把佛法的理论很正确的抉择出来了吗?那为什么又到一段时间两百年后又慢慢又出问题呢?我觉得这个跟时空有关系,时空背景,当时整个印度的他们的宗教气息了,或者其它宗派的理论或者是外道的兴起了,种种问题都有关系,整个社会风气都有关系,所以有时候为了适应,适应那个时代,适应那个社会的风气,适应那个时候的人们的需求,往往怎么样会有很多适应对不对?这一适应慢慢的就变质了,产生了很多认为不好的现象,反对的人就会出来了,整顿的人就会出来。
所以我是觉得说如果中观的思想是正确的,性空的思想是正确的,为什么唯识要来替代他还来破斥他?好,如果唯识是正确的为什么后来真常的思想会大兴?唯识也没落了,中观也没落了,这个都是什么我的看法跟时空都有关系,最大的因素是人们的需要,如果你应付人们的需要叫做适应叫做方便,久了本质都会变。
所以当时我请教导师,如果照这种印度的佛教历史观来看,那如果对中观法义很深透而且很明白的人那会不会把中观认为不了义然后推出所谓的唯识出来,那唯识思想我们不管是说世亲,无著菩萨了,或者是弥勒菩萨我们都很赞扬,也是很了不起的,问题是我们会有个想法,无着世亲菩萨那么厉害,难道他不知道龙树的中观吗?他会把龙树的中观解释成不一样或者是认为他是不了义吗?这个都是问题,我以前就有这个怀疑,龙树菩萨如果是对的,世亲无著菩萨出来推广这个唯识的时候,他不可能说中观是不了义的,那如果唯识讲的是对的,无着世亲是对的,那龙树也不究竟,龙树还是有问题呀,你说是不是,所以当时我就有这个问题,所以我才请教导师,那么从导师这一篇文章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里就点出来了。
主张假名不空,所以对于空义的了解还不够,这是不及派。所以他也认为如果今天对空义真的明白不会有另外这个看法,其实是对空义的误解了,深入了解不够。
二、「空假名」∶不空假名宗,空得不够,此空假名宗又空得太过火了。所以对于空义的了解是这样子的差别,我们就要注意了,此宗以为∶从缘起法的假有义,以观察因果、事相等,此属俗谛;以真智去观察,则缘起法无不皆空,即是真谛。
这里就要注意了,一切缘起法,只要是缘起的都是假,都是假有,所以我们说一切的现象俗谛就是在讲这个,反正有因果现象了一切都是,好现在另外一个角度是从真智去观察,则缘起法无不皆空,什么叫真智?第一义思想从第一义的思想真谛的思想,他认为一切法怎么样,都是空的,这里有他的内容,我们从后面这些再看你们就知道为什么,『大乘玄论』说∶「第二空假名,谓此世谛举体不可得。就是说连世俗谛的现象跟一切万法的表相都还是怎么样,不可得的,因为他是假名的,连假名都空不能存在的。
若作假有观,举体世谛;作无观之,举体是真谛,如水中按瓜」。我们用手去按瓜入水,瓜随手沈入水中;然手一出,瓜即浮起来。此空假名者,以为空是连假名也要空掉的;空是能破析假有而不可得的。
比如说从现象来看,我们说他是缘起的假名,他说这个缘起的假名如果用分析的空观来,或者是西空观来把它分析的话他也不可得,为什么,一一相就像我们讲把它分析么,除以二除以二到最后就是零虚,那现象就不可得了,他是用这样子的去把它透视,依真谛的角度来看所以连这些的假相都是不可得的。
所以这里就讲此空假名者以为空是连假名也要空掉的,空是能破析假有而不可得的。此宗以为真谛空,能空破因缘假有,即空得太过了,也不能把握空有之中道。
一切的现象我们说他是因缘组合所以是假名,他认为连这个假名都要破掉,但是真正的中观不是,假名有是可以的,成立一切法是可以的,由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所以他允许这些假有是可以的,缘起的有是可以的,但是他认为呢连这些假有都要破掉,这个是破的过火了。
他虽承认一切法空,但不能即空而善巧安立于有,成为得此无彼,得彼无此的二谛不相及,这是太过派。
这变成俗谛的就不是真谛,真谛的不是俗谛,所以这个叫得彼无此么,得此无彼二谛不相及,空是空俗是俗完全把它隔开了,相对了,所以只要我们要体悟真谛一定要连假有的现象都要把它破掉空掉,所以导师说这个太超过了。真正的中道是空有无碍,空不碍有,有不碍空,空显有,有的本质就是空,他是空有是不相碍的。那如果照这样的道理你要体会真义体会空性一定要把一切万法空掉,所以这个叫空假名。那你们就注意了,不空假名跟空假名刚好相反,不空假名是认为世俗的这个现象是实有的,不能空的,空假名是认为世俗的假名怎么样也要空掉,刚好相反,是不是这样子,一个叫不及,一个叫太过都不是真正的中道。
「假名空」∶三论宗的正义是假名空,简说为假空。缘起是假有法,假有即非真实性的,非真实有即是空。假名宛然现处,无自性即是空,不是无缘起假名的,此与空假名不同。
假有就是没有实性,那没有实性就是空。那么假有就是空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假名可以宛然而有,宛然而有因为缘起无自性所以就是空,所以这个才是有不碍空,空不碍有。
空是即假名的,非离假名而别观空,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地方!什么叫空?就是假名的现象本身就是空,而不是离开这些假名另外观一个空出来,即假名非实有名空,也就是从当下的假名来讲空,不是另外有一个实在的空,故又与不空假名不同。所以这个“假名空”才是中观的中道义。
『大乘玄论』说∶「假空者,虽空而宛然假,虽假而宛然空,空有无碍」。
虽然空但是可以显现一切万法的有。假有,虽然是假名、非实,但是他内涵就是空,所以空跟有不是相对的,所以没有障碍。
如此方可说为中道,古三论师取此为正义。
所以中国的三论宗叫做古三论师,到后来的三论宗就叫后来的后三论师。是早期的三论师,就是以中观的这个思想为什么,正义,所以我们中国的三论宗早期的古三论师弘扬的是三论,那三论就是完全是中观正确的思想。但是到后期就有一点变化,有一点变质了融摄了如来藏的思想,所以这个古三论师的正义此与天台家的即有即空相近。跟天台宗即有即空,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比较相似,古三论师跟天台宗的思想比较相近。
「菩提道次第广论」,西藏传说龙树学于胜义谛有二派∶(就是从宗克巴他制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有谈到从西藏的这个传说来说,说龙树菩萨的这个胜义谛就是中观的思想有两派)。
一、极无所住,二、现空如幻。『广论』可以不承认有此二宗,但不能否认西藏从印度所传,确曾有此说。
这个说法说他有两派在广论里不承认,但是导师认为西藏从佛法是从印度所传过来的,但是这个确实是有。
即现即空,即空即现的现空无碍,实为渊源于龙树学的。
这样的理论,即空即现,现就是有,即空即现,现空无碍其实确实是从龙树学而来的,这个不能否认的。
中土的三论宗,近于此宗。此种思想,乃循僧肇法师的『不真空论』而来∶
僧肇…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