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來沒有的,所以說他空是可以的,但是現象是本來有的,你說他空是不可以的,他把這個空解釋爲沒有了,所以他們就是這一點沒有深入的去體會真正中觀的空義在談什麼。
這本是對的,但以爲若說有,即應當是不空,所以他把空跟有變成相對的,空的不能有,有的不能空,這即不能與空相成而無礙,即不能恰當。
但是真正中觀的空是在一切法的當體上就是空,空了才能顯出萬法的緣起相,雖如幻,緣起是可以起來産生一切法的變化,但是如果照這個觀念來看,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那這樣子就不能空有相依相成,沒有辦法。
主張假名不空,所以對于空義的了解還不夠,這是不及派。
注意喲!導師點出的重點就是說對空義的誤解,對空義的解釋內涵不一樣,産生的問題,他把空當作跟有是相對的,空是不存在的是沒有的,有就是存在的,那這樣子存在跟不存在變成兩個完全相對的,那麼這個問題出在哪裏,就是對真正的空義了解不夠深度了。
所以我就講中觀是比唯識早,中觀興了二百年以後慢慢慢慢的衰弱了,唯識就替代了,唯識起來破中觀的,他認爲這樣子是不究竟的,爲什麼
因爲他們也認爲假必依實。所以這個問題,我曾經問導師,我說如果今天對中觀的法義真的明白而透徹的話,那需不需要再來一個唯識或者是真常的理論,所以我們就要考慮到一點,中觀是真的不了義嗎?
其實我個人的看法不管哪一個法,哪一個理論派系,象龍樹菩薩他抉擇的空義,我想沒有人說他不對,爲什麼?八宗共祖。問題是人的問題,承傳法脈的這些弟子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每一個體會的都把握的恰到好處。如果慢慢到後面有人體會差一點不同是不是越傳越後面就有問題?所以我有時候比喻說,我們古時候每一個朝代,建立一個新朝代的時候,我們不都是認爲有幾代太平盛世或者是明君。那爲什麼在幾代以後慢慢昏君就出來了,民不聊生,革命就來了,其實這個是人的問題。
佛陀的時代沒有這個問題,佛陀滅後發展了幾百年部派佛教就出來,爲什麼?每一個看法不一樣,每一個觀念不一樣,對法的抉擇就不一樣,搞到二十個部派,出了叁世實有,著在實有的理論裏面,實有自性。另一邊講般若經空義的又象方廣道人,延續下來的話最後變成斷滅的空一樣,一邊執著在實有,一邊執著在斷滅。空,空過頭,所以才有龍樹菩薩起來抉擇,把《阿含經》跟真正《般若經》的空義怎麼個貫穿,從阿含經裏面抉擇空義,所以他就造了中論,闡現的就是初期大乘的空義,破了實有的觀念,也破了方廣道人的斷滅空的觀念,那我們就知道了佛陀爲什麼會變化成這樣子,這個是人的問題。
那照理講龍樹菩薩這麼偉大,把所有一切法都能貫穿,兩邊的執著都破了,所以他闡揚的中道那不就把佛法的理論很正確的抉擇出來了嗎?那爲什麼又到一段時間兩百年後又慢慢又出問題呢?我覺得這個跟時空有關系,時空背景,當時整個印度的他們的宗教氣息了,或者其它宗派的理論或者是外道的興起了,種種問題都有關系,整個社會風氣都有關系,所以有時候爲了適應,適應那個時代,適應那個社會的風氣,適應那個時候的人們的需求,往往怎麼樣會有很多適應對不對?這一適應慢慢的就變質了,産生了很多認爲不好的現象,反對的人就會出來了,整頓的人就會出來。
所以我是覺得說如果中觀的思想是正確的,性空的思想是正確的,爲什麼唯識要來替代他還來破斥他?好,如果唯識是正確的爲什麼後來真常的思想會大興?唯識也沒落了,中觀也沒落了,這個都是什麼我的看法跟時空都有關系,最大的因素是人們的需要,如果你應付人們的需要叫做適應叫做方便,久了本質都會變。
所以當時我請教導師,如果照這種印度的佛教曆史觀來看,那如果對中觀法義很深透而且很明白的人那會不會把中觀認爲不了義然後推出所謂的唯識出來,那唯識思想我們不管是說世親,無著菩薩了,或者是彌勒菩薩我們都很贊揚,也是很了不起的,問題是我們會有個想法,無著世親菩薩那麼厲害,難道他不知道龍樹的中觀嗎?他會把龍樹的中觀解釋成不一樣或者是認爲他是不了義嗎?這個都是問題,我以前就有這個懷疑,龍樹菩薩如果是對的,世親無著菩薩出來推廣這個唯識的時候,他不可能說中觀是不了義的,那如果唯識講的是對的,無著世親是對的,那龍樹也不究竟,龍樹還是有問題呀,你說是不是,所以當時我就有這個問題,所以我才請教導師,那麼從導師這一篇文章裏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裏就點出來了。
主張假名不空,所以對于空義的了解還不夠,這是不及派。所以他也認爲如果今天對空義真的明白不會有另外這個看法,其實是對空義的誤解了,深入了解不夠。
二、「空假名」∶不空假名宗,空得不夠,此空假名宗又空得太過火了。所以對于空義的了解是這樣子的差別,我們就要注意了,此宗以爲∶從緣起法的假有義,以觀察因果、事相等,此屬俗谛;以真智去觀察,則緣起法無不皆空,即是真谛。
這裏就要注意了,一切緣起法,只要是緣起的都是假,都是假有,所以我們說一切的現象俗谛就是在講這個,反正有因果現象了一切都是,好現在另外一個角度是從真智去觀察,則緣起法無不皆空,什麼叫真智?第一義思想從第一義的思想真谛的思想,他認爲一切法怎麼樣,都是空的,這裏有他的內容,我們從後面這些再看你們就知道爲什麼,『大乘玄論』說∶「第二空假名,謂此世谛舉體不可得。就是說連世俗谛的現象跟一切萬法的表相都還是怎麼樣,不可得的,因爲他是假名的,連假名都空不能存在的。
若作假有觀,舉體世谛;作無觀之,舉體是真谛,如水中按瓜」。我們用手去按瓜入水,瓜隨手沈入水中;然手一出,瓜即浮起來。此空假名者,以爲空是連假名也要空掉的;空是能破析假有而不可得的。
比如說從現象來看,我們說他是緣起的假名,他說這個緣起的假名如果用分析的空觀來,或者是西空觀來把它分析的話他也不可得,爲什麼,一一相就像我們講把它分析麼,除以二除以二到最後就是零虛,那現象就不可得了,他是用這樣子的去把它透視,依真谛的角度來看所以連這些的假相都是不可得的。
所以這裏就講此空假名者以爲空是連假名也要空掉的,空是能破析假有而不可得的。此宗以爲真谛空,能空破因緣假有,即空得太過了,也不能把握空有之中道。
一切的現象我們說他是因緣組合所以是假名,他認爲連這個假名都要破掉,但是真正的中觀不是,假名有是可以的,成立一切法是可以的,由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所以他允許這些假有是可以的,緣起的有是可以的,但是他認爲呢連這些假有都要破掉,這個是破的過火了。
他雖承認一切法空,但不能即空而善巧安立于有,成爲得此無彼,得彼無此的二谛不相及,這是太過派。
這變成俗谛的就不是真谛,真谛的不是俗谛,所以這個叫得彼無此麼,得此無彼二谛不相及,空是空俗是俗完全把它隔開了,相對了,所以只要我們要體悟真谛一定要連假有的現象都要把它破掉空掉,所以導師說這個太超過了。真正的中道是空有無礙,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空顯有,有的本質就是空,他是空有是不相礙的。那如果照這樣的道理你要體會真義體會空性一定要把一切萬法空掉,所以這個叫空假名。那你們就注意了,不空假名跟空假名剛好相反,不空假名是認爲世俗的這個現象是實有的,不能空的,空假名是認爲世俗的假名怎麼樣也要空掉,剛好相反,是不是這樣子,一個叫不及,一個叫太過都不是真正的中道。
「假名空」∶叁論宗的正義是假名空,簡說爲假空。緣起是假有法,假有即非真實性的,非真實有即是空。假名宛然現處,無自性即是空,不是無緣起假名的,此與空假名不同。
假有就是沒有實性,那沒有實性就是空。那麼假有就是空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假名可以宛然而有,宛然而有因爲緣起無自性所以就是空,所以這個才是有不礙空,空不礙有。
空是即假名的,非離假名而別觀空,這個就是最重要的地方!什麼叫空?就是假名的現象本身就是空,而不是離開這些假名另外觀一個空出來,即假名非實有名空,也就是從當下的假名來講空,不是另外有一個實在的空,故又與不空假名不同。所以這個“假名空”才是中觀的中道義。
『大乘玄論』說∶「假空者,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然空,空有無礙」。
雖然空但是可以顯現一切萬法的有。假有,雖然是假名、非實,但是他內涵就是空,所以空跟有不是相對的,所以沒有障礙。
如此方可說爲中道,古叁論師取此爲正義。
所以中國的叁論宗叫做古叁論師,到後來的叁論宗就叫後來的後叁論師。是早期的叁論師,就是以中觀的這個思想爲什麼,正義,所以我們中國的叁論宗早期的古叁論師弘揚的是叁論,那叁論就是完全是中觀正確的思想。但是到後期就有一點變化,有一點變質了融攝了如來藏的思想,所以這個古叁論師的正義此與天臺家的即有即空相近。跟天臺宗即有即空,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比較相似,古叁論師跟天臺宗的思想比較相近。
「菩提道次第廣論」,西藏傳說龍樹學于勝義谛有二派∶(就是從宗克巴他製造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有談到從西藏的這個傳說來說,說龍樹菩薩的這個勝義谛就是中觀的思想有兩派)。
一、極無所住,二、現空如幻。『廣論』可以不承認有此二宗,但不能否認西藏從印度所傳,確曾有此說。
這個說法說他有兩派在廣論裏不承認,但是導師認爲西藏從佛法是從印度所傳過來的,但是這個確實是有。
即現即空,即空即現的現空無礙,實爲淵源于龍樹學的。
這樣的理論,即空即現,現就是有,即空即現,現空無礙其實確實是從龍樹學而來的,這個不能否認的。
中土的叁論宗,近于此宗。此種思想,乃循僧肇法師的『不真空論』而來∶
僧肇…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