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世俗缘起假名的一切法,依世俗名言量而假立的,还是可以依有漏的心识量而成立,不能因此而说一切不成立。
我们的名言识还是可以看到一切法的,你不能说站在空义、胜义的立场你说他是空,他不能现一切法,那你永远就站在那个角度来看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可能吗?你要破他可能吗?
以一切法空为能破一切法,当然是误解中观义的太过者。
还是误解了,总之对中观没有深刻了解,一定会产生这个误解,一个是太过了一个是不及,但是导师又点出一个重点!
但如《广论》的自宗,(广论最后他还建立自宗)从自性与缘起,胜义与世俗的差别立论,不得意者,或许会落于不空假名的窠臼!
为什么?导师是在点出重点!广论里面建立自宗把自性跟缘起、把胜义跟世俗把它分别差别的立论,如果用这种差别性的立论不得意者,就是说没有深入法义的人也很容易误解,就会落入不空假名的窠臼里面,不空假名还有世俗是实有的,缘起的部分是依他起的部分是实有,还会落入这样的陷进呢!导师点出重点!广论建立自宗他把自性跟缘起,胜义跟世俗分别分开来立论,这个也是一个危险,所以导师在研究一切法,不管哪一本经哪一本论,他都把那个里面微细重点都把你点出来,导师他真的实在是不得了!这个地方我们多用一点心我们就知道导师的下功夫之深那!我们今天不在这里好好研究,我们个人要去研究那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
再来就是「不及派」:《广论》中曾引述此派的解说。此派以为无自性空的自性,即所破的自性,含义有三差别:
我们在破自性见,这里讲的所破的自性就有三种意思,「(一)、非由因缘所生,自有自成的不需要其它的条件,这个叫非由因缘所生,这个叫自性。另外一个叫(二)、时位无变,不管时空怎么样位置怎么样他都不会变。(三)、不待他立」。我们说一切法是相对的存在,他不是他单一性就可以存在。
观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是破除于一切法上含此三种错误的自性见。
我们今天先把自性两个字定义,你没有定义以前你不知道在破的是什么,什么叫自性?第一非由因缘所生,他不需要其它条件而产生他是本来自己就会生自己就是这样子的,不需要其它的条件助缘那;时位无变,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不待他立,不是相对的存在,他是单一的,所以我们讲观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就是要破除在一切法上有这三种的观念存在都是自性见就是要破这三种观念。
依此观察,可悟证胜义空性,得到解脱。如果我们照这样的观察观照的方法破除这三个内涵的所谓自性见,真正的体会到了就可以得到解脱,因为你体会的确实是胜义的空性,第一义空。
宗喀巴评此为不及者,以为他所说的「不由因缘所生」为不及,即没有彻底破除微细的自性见。这个是一个重点!导师在评论宗客巴对中观的这一部分的论点那,导师就找到这个问题,导师不同意的就是这一点。为什么?宗客巴认为我们今天由缘起来破自性见,宗客巴认为只有靠缘起这一点,不能破微细的自性见。也就是说我们讲自性见么就是讲我见我执,我们就知道我见我执有两种,一种叫普特伽罗的我见,一种叫萨迦耶见,普特伽罗的我见是由于观念上产生的自性见,他说用缘起的无自性的这一部分来破当然是可以破。但是他认为萨迦耶见是我们身心引起的很深很深的,长远以来的那个很微细的自性见的执着,不是因为缘起就能破的,表示自性很深的意思,不是缘起能破的。那么他讲的理由是什么?宗客巴有没有理由,宗客巴有他的理由。
他的理由是什么?佛法中无论是小乘、大乘,无不承认诸法是因缘所生。大乘也认为因缘所生,小乘也认为因缘所生,这个因缘生法破自性这个大家都知道啊,若观一切法因缘生,即可破除自性,那么小乘各派也应该能破除自性!
宗客巴就是用这个理论来认为只有了解缘生,因缘所生法就是无自性的这个道理,如果能这样子就破自性的话,那么小乘各派应该他要破自性啊,他也是讲缘起呀也是讲这个缘起呀都有啊,那这里等于是在认为小乘里面那还执着在法有的一大堆,所以他并不认为只有讲缘起就能够破自性见,而且是什么,微细的自性见,就是属于萨迦耶见的部分,这个就是宗客巴的看法。
中观者如何更对破小乘而明无自性?可知观察因缘所生,实并不能彻底的破除自性见,得到解脱。
这个是宗客巴的看法,这个是什么非由因缘所生这个角度;好,第二个是「不待他立」的这个角度来看。
即不待因缘生,这也是小乘各派所同说的,故此义亦不够。
我们研究《杂阿含》不待因缘时节现观,不待因缘时节当下就能现证是不是在讲这个,这个也是在讲不待他立,如果不待因缘生,那这个小乘里面就有。
所以这里导师后面就讲不待他,即独立性;时位不变,即常住性。常住、独立,虽是自性的含义,然破除常住、独立,并不即能通达诸法性空。如破除了外道的常、我,小乘的无方极微等,不就能悟证法空。为什么?下面就是解释哦,这分别妄执虽除,然生死的根本──俱生的自性见,并未破除。
分别我执,就是我们讲的见惑,俱生我执就是我们讲的思惑,一个就是普特伽罗的我见,一个就是萨迦耶见的我见,所以这里就讲能破分别我执但是不能破俱生我执。
这样,宗喀巴以此为不及。此宗自性的三义,与我上面所讲的∶实有、不变、独存的自性三义,大体相近。根本的自性见,即一般认识上所起的,不待推求而直感的实有感,含摄得不变性、独存性。一般所认识的,由于根识的局限,直观事物的实在时,不能知时间前后的似续性─ ─过去与未来,空间彼此的离合性,因此引生常住、独存等错觉。虽经意识推比而有相当的了解,但每由事物生起的实在感而推论为独存、不变性(分别执)。所以虽破此分别执的独存与不变,未必即能破尽自性见。
这个讲起来导师也告诉我们,自性的三义导师他自己本身讲的实有性、不变性、独存性导师常常讲的,这个就是自性的三义。所以跟一般这个讲法非由因缘生、时位无变、不待他立,其实意思是差不多的,但是导师要让我们明白这个自性见的根本,一般来讲是认识上引起的,我们的观念的错觉认识上引起的,所以不待他求直感的实有感,也就是导师常常讲的,有意无意,不管你是有意无意间总是觉得有那个实在的感觉是不是,这个叫做直感的实有感。这种实有感本身就含着不变性跟独存性。
所以我们一般人,我们的这个认识的作用,其实本身都有局限性的,不管我们从眼耳鼻舌身意来讲他本身就有局限性的,所以我们在看一切法,感觉他是这么的实在,所以没有办法了解,这个法在迁流变化,有前后的时间感,次序性没有办法发觉,空间他有离合我们也没有办法发觉,从现在到未来,从过去到现在,他产生的离合性我们也没有办法了解,所以我们才从这个过程中,总是那个实在感所引申起来才是什么,他是永恒的他是常住的他是独存的不变的,这种错觉就是由于我们意识的什么局限性,没有办法了解。
但是人类有分别会推比,不管是从逻辑归纳,用意识去推比慢慢就有一个程度,慢慢会有一部分的了解。但是每一个事物生起的实在感都一样,那种独存的不变的,所以未必即能破尽自性见,只有意识的分别确实是这样。
但是注意哟!但若欲了达缘起无自性,在意识的观察中,仍需从三方面去观察。所以导师要进一步,不是泛泛的意识分别,能看到那个不变性那个独立性那种虚幻我们执着的地方,我们用意识分别就能够了解,所以导师就告诉我们,你一定要进一步,从意识的深观,从三方面去观察他。
如观察到自性的根源──俱生自性见,三者实是不相离的。
注意听!这个地方很重要!泛泛的从意识的表层,直感直觉的部分那,我们常常有局限性没有办法看到他真正的自性见在讲什么?我执在哪里?看不清楚,虽然我现在观念上知道缘起如幻,因缘无自性,这个都能了解,但是这个只是意识上的认识作用,并没有深刻到我们很深的那种观察,他说如果你今天能够深入,很深的去观察,比如说我们修观了修定了种种的配合,加上我们正见的那种熏习,加上禅观用心的观照,深入的话,真正体证到他的内涵的时候,其实三个是一样的不相离,不管是独存性、单一性、不变性、永恒性这个呢你都能看得到,同样都是自性见的产物,所以这里导师就讲出一个重点!
这里有需要考虑的,即有自性者不是因缘生,因缘生者即无自性,龙树论中处处在说明,以缘起为破除自性见的唯一理由。
注意哟!这里是导师独排众义的重点就在这里,从龙树论里面所研究出来的导师重点把握的是什么?不管任何一个角度,不管是浅的深的自性见他说怎么样,都一样的用缘起来破除自性见为理由。这里已经讲了,自性的就不是缘生的,缘生的就是无自性的这个是定论,不管这个自性的深浅,同样都是自性见。缘起的就无自性,自性的就非缘起,今天如果真的懂得缘起深的浅的都会破吧,不可能只破浅的不破深的。
因为自性见都非缘起,缘起的必无自性,今天真的明白自性也明白缘起了,那明白缘起的时候自性能存在吗?注意听!不管这个自性是浅的深的,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从自性见来的,所以深的自性见,浅的的自性见,缘起都能破只是说你深观程度的问题。
今天你来听法,师父讲什么叫中观?什么叫缘起?什么叫无自性?你们懂了,这个懂是什么懂?观念的懂,意识分别的懂。但是你没有深观,所以你能破的就是观念上的无自性。比如说你出去,你在讲说,我们死后到哪里去,你就破他,自性见,我从师父那里听来就知道,没有灵魂这个东西,是不可得的,因为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不可能有灵魂不可能有自性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个观念我们知道啊,我们破的也是什么呀观念上的自性见这样…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