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P4

  ..續本文上一頁

  但世俗緣起假名的一切法,依世俗名言量而假立的,還是可以依有漏的心識量而成立,不能因此而說一切不成立。

  我們的名言識還是可以看到一切法的,你不能說站在空義、勝義的立場你說他是空,他不能現一切法,那你永遠就站在那個角度來看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可能嗎?你要破他可能嗎?

  以一切法空爲能破一切法,當然是誤解中觀義的太過者。

  還是誤解了,總之對中觀沒有深刻了解,一定會産生這個誤解,一個是太過了一個是不及,但是導師又點出一個重點!

  但如《廣論》的自宗,(廣論最後他還建立自宗)從自性與緣起,勝義與世俗的差別立論,不得意者,或許會落于不空假名的窠臼!

  爲什麼?導師是在點出重點!廣論裏面建立自宗把自性跟緣起、把勝義跟世俗把它分別差別的立論,如果用這種差別性的立論不得意者,就是說沒有深入法義的人也很容易誤解,就會落入不空假名的窠臼裏面,不空假名還有世俗是實有的,緣起的部分是依他起的部分是實有,還會落入這樣的陷進呢!導師點出重點!廣論建立自宗他把自性跟緣起,勝義跟世俗分別分開來立論,這個也是一個危險,所以導師在研究一切法,不管哪一本經哪一本論,他都把那個裏面微細重點都把你點出來,導師他真的實在是不得了!這個地方我們多用一點心我們就知道導師的下功夫之深那!我們今天不在這裏好好研究,我們個人要去研究那非常困難,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

  再來就是「不及派」:《廣論》中曾引述此派的解說。此派以爲無自性空的自性,即所破的自性,含義有叁差別:

  我們在破自性見,這裏講的所破的自性就有叁種意思,「(一)、非由因緣所生,自有自成的不需要其它的條件,這個叫非由因緣所生,這個叫自性。另外一個叫(二)、時位無變,不管時空怎麼樣位置怎麼樣他都不會變。(叁)、不待他立」。我們說一切法是相對的存在,他不是他單一性就可以存在。

  觀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是破除于一切法上含此叁種錯誤的自性見。

  我們今天先把自性兩個字定義,你沒有定義以前你不知道在破的是什麼,什麼叫自性?第一非由因緣所生,他不需要其它條件而産生他是本來自己就會生自己就是這樣子的,不需要其它的條件助緣那;時位無變,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不待他立,不是相對的存在,他是單一的,所以我們講觀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就是要破除在一切法上有這叁種的觀念存在都是自性見就是要破這叁種觀念。

  依此觀察,可悟證勝義空性,得到解脫。如果我們照這樣的觀察觀照的方法破除這叁個內涵的所謂自性見,真正的體會到了就可以得到解脫,因爲你體會的確實是勝義的空性,第一義空。

  宗喀巴評此爲不及者,以爲他所說的「不由因緣所生」爲不及,即沒有徹底破除微細的自性見。這個是一個重點!導師在評論宗客巴對中觀的這一部分的論點那,導師就找到這個問題,導師不同意的就是這一點。爲什麼?宗客巴認爲我們今天由緣起來破自性見,宗客巴認爲只有靠緣起這一點,不能破微細的自性見。也就是說我們講自性見麼就是講我見我執,我們就知道我見我執有兩種,一種叫普特伽羅的我見,一種叫薩迦耶見,普特伽羅的我見是由于觀念上産生的自性見,他說用緣起的無自性的這一部分來破當然是可以破。但是他認爲薩迦耶見是我們身心引起的很深很深的,長遠以來的那個很微細的自性見的執著,不是因爲緣起就能破的,表示自性很深的意思,不是緣起能破的。那麼他講的理由是什麼?宗客巴有沒有理由,宗客巴有他的理由。

  他的理由是什麼?佛法中無論是小乘、大乘,無不承認諸法是因緣所生。大乘也認爲因緣所生,小乘也認爲因緣所生,這個因緣生法破自性這個大家都知道啊,若觀一切法因緣生,即可破除自性,那麼小乘各派也應該能破除自性!

  宗客巴就是用這個理論來認爲只有了解緣生,因緣所生法就是無自性的這個道理,如果能這樣子就破自性的話,那麼小乘各派應該他要破自性啊,他也是講緣起呀也是講這個緣起呀都有啊,那這裏等于是在認爲小乘裏面那還執著在法有的一大堆,所以他並不認爲只有講緣起就能夠破自性見,而且是什麼,微細的自性見,就是屬于薩迦耶見的部分,這個就是宗客巴的看法。

  中觀者如何更對破小乘而明無自性?可知觀察因緣所生,實並不能徹底的破除自性見,得到解脫。

  這個是宗客巴的看法,這個是什麼非由因緣所生這個角度;好,第二個是「不待他立」的這個角度來看。

  即不待因緣生,這也是小乘各派所同說的,故此義亦不夠。

  我們研究《雜阿含》不待因緣時節現觀,不待因緣時節當下就能現證是不是在講這個,這個也是在講不待他立,如果不待因緣生,那這個小乘裏面就有。

  所以這裏導師後面就講不待他,即獨立性;時位不變,即常住性。常住、獨立,雖是自性的含義,然破除常住、獨立,並不即能通達諸法性空。如破除了外道的常、我,小乘的無方極微等,不就能悟證法空。爲什麼?下面就是解釋哦,這分別妄執雖除,然生死的根本──俱生的自性見,並未破除。

  分別我執,就是我們講的見惑,俱生我執就是我們講的思惑,一個就是普特伽羅的我見,一個就是薩迦耶見的我見,所以這裏就講能破分別我執但是不能破俱生我執。

  這樣,宗喀巴以此爲不及。此宗自性的叁義,與我上面所講的∶實有、不變、獨存的自性叁義,大體相近。根本的自性見,即一般認識上所起的,不待推求而直感的實有感,含攝得不變性、獨存性。一般所認識的,由于根識的局限,直觀事物的實在時,不能知時間前後的似續性─ ─過去與未來,空間彼此的離合性,因此引生常住、獨存等錯覺。雖經意識推比而有相當的了解,但每由事物生起的實在感而推論爲獨存、不變性(分別執)。所以雖破此分別執的獨存與不變,未必即能破盡自性見。

  這個講起來導師也告訴我們,自性的叁義導師他自己本身講的實有性、不變性、獨存性導師常常講的,這個就是自性的叁義。所以跟一般這個講法非由因緣生、時位無變、不待他立,其實意思是差不多的,但是導師要讓我們明白這個自性見的根本,一般來講是認識上引起的,我們的觀念的錯覺認識上引起的,所以不待他求直感的實有感,也就是導師常常講的,有意無意,不管你是有意無意間總是覺得有那個實在的感覺是不是,這個叫做直感的實有感。這種實有感本身就含著不變性跟獨存性。

  所以我們一般人,我們的這個認識的作用,其實本身都有局限性的,不管我們從眼耳鼻舌身意來講他本身就有局限性的,所以我們在看一切法,感覺他是這麼的實在,所以沒有辦法了解,這個法在遷流變化,有前後的時間感,次序性沒有辦法發覺,空間他有離合我們也沒有辦法發覺,從現在到未來,從過去到現在,他産生的離合性我們也沒有辦法了解,所以我們才從這個過程中,總是那個實在感所引申起來才是什麼,他是永恒的他是常住的他是獨存的不變的,這種錯覺就是由于我們意識的什麼局限性,沒有辦法了解。

  但是人類有分別會推比,不管是從邏輯歸納,用意識去推比慢慢就有一個程度,慢慢會有一部分的了解。但是每一個事物生起的實在感都一樣,那種獨存的不變的,所以未必即能破盡自性見,只有意識的分別確實是這樣。

  但是注意喲!但若欲了達緣起無自性,在意識的觀察中,仍需從叁方面去觀察。所以導師要進一步,不是泛泛的意識分別,能看到那個不變性那個獨立性那種虛幻我們執著的地方,我們用意識分別就能夠了解,所以導師就告訴我們,你一定要進一步,從意識的深觀,從叁方面去觀察他。

  如觀察到自性的根源──俱生自性見,叁者實是不相離的。

  注意聽!這個地方很重要!泛泛的從意識的表層,直感直覺的部分那,我們常常有局限性沒有辦法看到他真正的自性見在講什麼?我執在哪裏?看不清楚,雖然我現在觀念上知道緣起如幻,因緣無自性,這個都能了解,但是這個只是意識上的認識作用,並沒有深刻到我們很深的那種觀察,他說如果你今天能夠深入,很深的去觀察,比如說我們修觀了修定了種種的配合,加上我們正見的那種熏習,加上禅觀用心的觀照,深入的話,真正體證到他的內涵的時候,其實叁個是一樣的不相離,不管是獨存性、單一性、不變性、永恒性這個呢你都能看得到,同樣都是自性見的産物,所以這裏導師就講出一個重點!

  這裏有需要考慮的,即有自性者不是因緣生,因緣生者即無自性,龍樹論中處處在說明,以緣起爲破除自性見的唯一理由。

  注意喲!這裏是導師獨排衆義的重點就在這裏,從龍樹論裏面所研究出來的導師重點把握的是什麼?不管任何一個角度,不管是淺的深的自性見他說怎麼樣,都一樣的用緣起來破除自性見爲理由。這裏已經講了,自性的就不是緣生的,緣生的就是無自性的這個是定論,不管這個自性的深淺,同樣都是自性見。緣起的就無自性,自性的就非緣起,今天如果真的懂得緣起深的淺的都會破吧,不可能只破淺的不破深的。

  因爲自性見都非緣起,緣起的必無自性,今天真的明白自性也明白緣起了,那明白緣起的時候自性能存在嗎?注意聽!不管這個自性是淺的深的,他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從自性見來的,所以深的自性見,淺的的自性見,緣起都能破只是說你深觀程度的問題。

  今天你來聽法,師父講什麼叫中觀?什麼叫緣起?什麼叫無自性?你們懂了,這個懂是什麼懂?觀念的懂,意識分別的懂。但是你沒有深觀,所以你能破的就是觀念上的無自性。比如說你出去,你在講說,我們死後到哪裏去,你就破他,自性見,我從師父那裏聽來就知道,沒有靈魂這個東西,是不可得的,因爲一切法是因緣所生不可能有靈魂不可能有自性永恒不變的東西,這個觀念我們知道啊,我們破的也是什麼呀觀念上的自性見這樣…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