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P16

  ..續本文上一頁是無自性的,才能與無自性的空間時間相依相緣而幻現來去的動相。所以這還是緣起如幻的,不是實有自性的來去。

  “有、時、空、行,爲一切法最普遍的基本概念,離此即無從思想,無可論說”。

  有時空動這四個角度是一切法最普遍的基本概念,有,是存在的一切法,時,是時間,空,是空間,行,是遷流變化的動作行動。要解釋論說闡述人間的萬法,除此而外再沒有其它可想象或觀察的了,已涵蓋了人類能知能覺能感受能體會的一切了。

  從緣起的角度來看“有時空行”,知道都是相依相緣無自性如幻的緣起法,這是甚深甚難的,但也是唯一能觀察體會得到的,除此而外還能思維論說什麼呢?要了解真相實相真理法則,不能離開有時空行的內容與事實條件來觀察理解。在如實的世間中,能觀察體證的,除了有時空行外還有什麼?所以佛法依據的是如實的一切現象,從事實的這些條件中來觀察,才能真正感覺到沒有一個實在性。但神教者卻都是離開這個如實性而想象推理一個外在的實在性,即使觀察到最後沒有一個實性,還是不甘心,離開這個以外想象出一個形而上的本體,這不過是愚癡的幻想産物而已!

  “而此同有虛诳的自性亂相,在自性見者,一切是不可通的。根本的困難,同源于緣起相依相待而有內在矛盾之特性”。

  沒有學緣起法就不知中觀的角度,又如何了解實相?如何破除久遠來的自性見實有感?從信仰的它力的,你如何能了解這個真相?想象爲外在的神又能解決真相嗎?“有時空動是緣起的虛诳自性亂相”,自性見者是絕不會承認這樣的中觀正見的。與外道談論緣起無常無我的中觀正見,不管你如何說,他們就是不會了解而承認的。困難之處在于緣起法是相依相待的,內在本身就有相對的矛盾性,佛法的緣起的相依相緣性可以兼容這樣的矛盾性:生不離滅,滅不離生,有不離無,無不離有,矛盾的兩邊是不二的。這在外道自性見者看來是不可思議而無法了解的,不允許存在這樣的矛盾性:生就不是滅,有就不是無。這就是要了解緣起如幻的最根本的困難,即緣起裏面本來就存在著矛盾性。

  “衆生爲無始以來的自性見所蔽,不但不能了達緣起的寂滅性,即于緣起的幻現,亦處處不通”。

  由于緣起涵蓋著兩方面――緣起的流轉邊與緣起的還滅邊,所以要從這兩方面來破除衆生實有感的自性見都有困難:第一,難以了解緣起生滅的流轉如幻性,從緣起緣生的這一邊來看,如果落在實有感,就很難破除所産生的自性見了;第二,更難了達緣起還滅的寂滅法性:“從緣起緣生到緣滅,爲什麼必歸于滅”?

  “佛告阿難:「緣起甚深」,這如何能爲分別自性妄執根深的外道解說呢”!

  緣起的法則非常深奧難以了解,尤其外道的分別我執非常強盛,要讓他們知道一切法無自性,那是非常不容易談的。

  “外道問佛:苦自作耶四句,佛一概不答”。

  此即屬于無記的內容,外道都很地陷在實有感的我執自性見中,問佛陀的問題都不離自性見的執著:“我們的煩惱苦樂是自作、他作、和合作、無因作”?佛法是緣起論,苦樂從緣起,並沒有一個實在自性的造作者,所以佛一概不回答。

  “龍樹即解說爲:「即是說空」。「從衆因緣生義,即是說空義」(十二門論*觀作者門)。如來的默然不答,意趣在此,這那裏是有所得的大小乘學者所知”!

  很多人在解釋十四無記的內容,我們在雜阿含經講十四無記時就知道,每一位聖弟子所認同的也不都完全一致。龍樹菩薩是依空的立場來解說:佛陀的不回答其實就在說空,只要因緣所生的法,必是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佛陀的默然不答,不是有所得(無論大小乘)的自性見者能了解的。

  “緣起甚深,緣起的本性寂滅,甚深更甚深,所以體見畢竟空寂,了達緣起如幻,大不容易”!

  我們上課一直在談緣起,緣起確實是甚深的,要了解如幻緣起的流進一步要了達轉部分就已不容易,對于緣起萬法的本性本來畢竟空寂,那就更加難以了達了!衆生一般都是這樣的觀念:“有與空是相對的,有,就是實有,有的不能無”。這樣的自性見如何能了達緣起的當下就是畢竟空寂?這是最難最難體會的。

  “在聞思學習時,即應把握自性空寂不可得,而幻現爲緣起的相待義,庶可依此深入,不失中道”。

  在聞思的過程中就要建立起基礎。爲何很多人在學觀照內觀時不易相應?就是在聞思的過程中沒有真正了達空義。如在聞思的過程中能真正深入下去,就能把握重點建立正見: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即常不可得,我不可得,實在性不可得。從這個角度就能契入而明白緣起是幻現的:它的本身就是相對相待的,從生到滅是緣起的必然性,這個矛盾的相待性是它的本質而顯現的幻相,明白緣起的相待性矛盾性,就能理解緣生流轉的當下即畢竟空寂,生與滅是不二的,這樣才能拿捏住緣起真正中道義。

  學習這章主要讓我們能明白“有時空動”都是緣起如幻非實,只是相對的存在而已。明白了這個,你就不會執著在實有自性的“有、時間、空間、運動的來去”等觀念。最後襯托出十四無記的重點,對于所有外道不離自性見而發問的觀念,佛陀一概不回答。能把握住這個重點,也就能把握住佛法與外道不共,佛法與世不共的特質。最難的就是破這個自性見,能把握住佛法特質的人,學習研究佛法就不會離開中道了,這一點很重要!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