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P15

  ..续本文上一页不过是一种定境而已,哪里是见到了真正的法性空寂!

  “从即般若起方便智,那应了达无自性的──即生即灭的如幻行相,应该即法法不失而见鸟之飞动才对”。

  我们在用心体证时,有时从某个角度来看,一切法都不见了,即“一切法不生般若生”,那时体证的是空性,即“从假入空”的般若智;但见道后恢复到平常心境来,了达现实的现象皆是缘起无自性的即生即灭的如幻变动相。万法该怎样还是怎样,看到鸟飞还是鸟飞呀,怎么会不飞呢?虽然看到鸟飞动法法不失的现象,但很清楚仅是缘起无自性的如幻相而已,于一切万法中不贪染执着,真正做到“百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那就是“从空出假”的方便智。

  “故见鸟不见飞,不过是从自性妄见中幻起的神秘直觉,称之为见到了神,倒是最恰当的”!

  只要还有实有感自性的妄执,就会落入神秘的直觉,那是幻相。修行的人不用功则已,用功后身心都会起变化,会起很多不同的神秘经验。但由于我们没有破自性见,所以,就会执着那种神秘经验。其实很多与平常不一样的境界是随定境而产生的,所以,往往就会误解为要离开世俗才有,而不是在现象中就能了达。因此导师很不客气说,“称之为见到了神倒是最确当的”。其实这还算是客气的说法,再不客气点,就会说看到鬼了。

  “二、剎那生灭,如何未来能新新生灭,相似相续?这一问题,留待下章再为解说”。

  这一念刹那生灭了,但这个念头为何还会继续相似(与前面有关)地在相续?导师在下一章谈到业力时,会提示这个重点。

  第五节 无言之秘

  “外道问佛:「我与世间常,我与世间无常,我与世间亦常亦无常,我与世间非常非无常」等──有边无边、去与不去、一与异等十四不可记事,佛皆默然不答”。

  我们在《杂阿含》谈到十四无记,这一节无言之秘就是关系到《十四无记》部分,佛陀没有回答即无言无记。

  这十四个问题是:我与世间常,我与世间无常,我与世间亦常亦无常,我与世间非常非无常;我与世间有边,我与世间无边,我与世间亦有边亦无边,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如来灭后是有,如来灭后是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与世间是一,我与世间是异?

  “不但外道所问的神我,根本没有而无从答起;外道兼问法,如所云「世间」,佛何以不答?佛的默然无言,实有甚深的意义!有人谓佛是实际的宗教家,不尚空谈,所以不答”。

  外道问到有一个实在的自我、神我、清净的我、大我、梵我……由于佛法宣说无我,所以佛陀不回答他们。但问世间器世间的法的部分,佛陀为何也不回答?

  导师提示出历史过程中的人们的反应:有人认为佛陀是实际的宗教家,不喜欢谈空谈。

  “此说固也是有所见的,但佛不答的根本意趣,实因问者异见、异执、异信、异解,自起的分别妄执熏心,不达缘起的我法如幻,所以无从答起,也无用答复”。

  导师认为这样的解释固然有某种意义,但根本原因在于问话者的自性执分别心,不了达缘起的如幻性,执着实有的我与法。所以佛陀从任何角度都无法回答他,就是回答他也没有用。

  “答复它,不能信受,或者还要多兴诽谤”。

  不要说佛陀的时代了,即使现在与外道或佛教内部不同的宗派谈论法,同样会引起争论:从他们对法的表达中,你就知道他们站在自性见我执的立场上,那就要破除他的我执我见。但他们不会由于你破除了他的自性见观念,就会接受无自性的真理法则。不但不能信受,还往往在背后大大诽谤你。通过不断地学习缘起法,也逐渐明白舍利佛或须菩提他们懂空义,但他们会无诤。了解缘起,就不会落于实有的见地里,非争个我胜我对不可,只是随缘而已。对这我也渐渐有所体会,因此我不喜欢在台面上与自性见者争论,佛法已经争了几千年了,不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遍天下都是外道或自性论者,讲空无自性的还剩下多少人?争论又有何用?龙树菩萨还不够伟大吗?后面的几个中观正见的不够伟大吗?宗格巴在西藏也还是以中观来弘扬佛法的,但到今天又如何?所以逐渐就明白无诤的真正意义――争也没有用,带来的只是诽谤啊!

  “佛陀应机说法,缘起性空的意义甚深,问者自性见深,答之不能令其领悟,不答则反可使其自省而自见所执的不当。佛陀默然不应,即于无言中显出缘起空寂的甚深义趣”。

  导师的看法:问的人自性见那么的深,你回答这些问题,他不但不会领悟,也不会满意的。不回答他,反而让他反省为什么不回答我,也许会发现自己不恰当的地方,还给了他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回答反而是与缘起的空寂甚深义相应。

  “一切是缘起如幻的,缘起是绝无自性,相依相待而似现矛盾之特性的”。

  一直强调缘起法的如幻如幻,但众生就是难以了解。人间的种种境界,大家都体验过,但有几人能知道它是如幻的?都感觉是那么地实在,尤其是自己当下的身心是如此实在!因此从缘起就知道生命的迁流相变化相,知道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缘起本身就是无自性的,其现出的法一定是相依相待的,而又似乎现出矛盾相的特性。

  “本章所说的有、时、空、行四者,都有此缘起法的共同性”。

  存在的“有”、时间、空间、行即迁流变化的动都是缘起的,故而皆有着相依相待而似现矛盾性的缘起的特性。

  “如一切法的存在──有,现似极其充实的样子,众生即执有实在性;即见为虚假,也要从虚假的内在求实在”。

  是否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实在?尤其是身体健康、体力充沛、职业得意、一切很圆满的人,更觉得是如此的充实。我们就是执着在那个实在性中。即使从现代科学、医学知识、法上了解到身心确实是变化无常虚假的,万法也是虚假的,却仍然希望从虚假现象的内在寻求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

  “但实在性终不可得,不可得即是实性”,

  然而这个实在性是怎么求都求不到,怎么观察也观察不到,怎么证明也证明不到的,所以实在性终不可得。如实观照或内观禅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从五蕴、六处、十八界的相依相缘的关系中,去观察寻觅体会我们一直执着的那个永恒不变的“我”,但结果会发现一个实相――实在性不可得,所以不可得即是实性。此即从迷而悟的过程:见为虚假,心中还要求一个实在性,最后明白此实在性不可得,才体会到这个实性――即实性不可得,实性不可得即一切法的实性。

  “而存在──有不过是缘起如幻的假名有”。

  体会到这个实性的不可得,就明白一切存在的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不过是缘起如幻的假名施设而已,没有实在性。喊你“某某某”也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哪里有永恒不变的实在性的主体?

  “时间,是缘起法幻现前后相,依众生的自性见执有前后,而有始无始都不通”;

  有万法的生灭变化流动,就现出前后相,时间的感觉其实只是缘起法幻现前后相。时间的特性是既指向前又指向后的,众生在自性见中执着有实在前后的时间,犹如直线型,所以前前复前前,后后复后后,找不到一个最开始的实在的第一时间――无始。这种直线形的“无始”即没有一个开始的时间,后面如何能产生时间的相续?无始则不通。转向“有始”也不通:有始即有一个最开始的第一时间,表明不再向前了,但是时间的特性是有前后相的,这样岂不是失去了时间的特性不再成为时间了?所以有始无始都不通。而佛法说的无始与自性见者的直线型的时间无始不一样,这点大家要注意!佛法的无始是说时间象时钟环状的无端,如一的前面是十二,一的后面是二,似有前后,但它是循环的,找不到一个开始,这样就了解时间不是真实的,而是缘起法幻现前后相。

  “以自性见而执有剎那实性,而剎那实性也即失去时间的形相──前后”。

  自性见者的错误观念,认为最短的时间是实在的刹那,刹那累积而成前后相的时间。导师评破说:如果刹那是实在的,它就不会变,如果不变,就不能产生迁流变化的前后时间相了。

  “这可见时相性空,观待而有三世,似有始、终、中而实是虚诳不实的。空间,即缘起法幻现的六方扩展相。自性见者对此缘起幻现的空间相,不能了知,依六方扩展相而或执有边、或执无边,有边无边都不可能”。

  从缘起的角度来看时间、空间:时间相本身是性空的,三世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相依相缘而显出的,所以这样的观待而有就不是自性有。观待而有的,看起来似乎有开始结束与中间,其实这是虚狂不实的时间幻相而已。

  再说空间,它是由即缘起法的存在而幻现的六方(四围及上下)扩展相,现象的边即空间,所以空间也是相依相缘而显现的,不是实体的。如果空间是实体的,就能讨论有边还是无边。但它是与存在的色法相依相缘而显现的,哪能谈什么边与无边?所以有边与无边都无法执着,即空间的实在性不可得。

  “执有自性见而推想占有空间的极微点,而不知极微的实性──无彼此分,即失去占有空间的特相”。

  自性见者推想存在占有空间的极微点(将物质分析到最小),有一个物质的极微才能显出空间相。导师评破道:实性的极微无大小彼此的分别,没有六方相,这样的极微怎能占空间?

  “缘起幻相的中、边,实是空无所有的虚诳。行,即约存在者于时间、空间中所现起灭来去的动变相,若执有法的自性,此运动相即不能成立”。

  在虚空中哪一个位置叫做中间?哪一个位置叫旁边?这样的观念是一种虚狂相。来去的运动相就是行,同样要依据现有的法及时间和空间加在一起才能成立。即是存在者于时空中和合而显的缘起相――生灭来去的变动相,这还是相对的缘起存在。没有法的存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现象,就无法展现出所谓的来去相运动相。但这样的法不是实在的,如果是实在的,那就不能变动了,一切运动相也不能成立。正因为存在的法…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