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象来看,是历然而有的,所以生而即灭,有而还无的无常相仅是常人世俗共见的眼光判断。
“经中依生灭显无常相,即依此言其常性不可得以显示空寂,非有无常的实灭”。
说无常其实并非一切是实在的灭,而是显示常性不可得而说明空寂。常性不可得即生的实在性不可得,哪里还有实在的灭?生灭只是缘起法相依相缘的一个幻相而已。
“灭与无,是缘起幻相的一姿态,非是都无断灭”。
我们很难体会灭与无的部分,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般都比较深重地执着在生与有的部分,现在知道“生的必归灭,有的必归无”,就又将生灭隔阂成二个极端相对的。这就是不明白缘起法的深义。缘起的万法是相依相缘的,所以灭与无是缘起幻相“有”的另一种姿态:生、有是现象的一个姿态,灭、无是现象的另外一个姿态,生灭有无都是缘起法的一个相,而不是无灭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注意听!这个很重要!
“灭与无,都不是没有,如说:现在没有抗日战争,这确是什么也没有了。如说:抗日战争已过去,没有了,但历史曾有此抗日战争,此项战争的影响仍在”。
比如说现在没有抗日战争,确实没有这个现象,但历史中却有这样的记载,而且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那就不能说它完全灭了什么都没有,这与断灭不一样,不能说它过去了就没有了。
“所以即生而即灭,有而还无,与都无断灭不同”。
注意听!这里大家要深刻去体会:即生即灭,有而还无,这与断灭不同,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众生就是执着在一边,凡是有,那就是实有,生就是实生;无,那就是实无,灭就是什么都没有的实灭。而不知道缘起的真正内涵是“相依相缘”,离一边,另一边就不能成立。生,不离灭而有,灭不离生而有,都是相依相缘的存在,不是单独的生,也不是单独的灭,缘起相待性的存在是无法将生灭分割的,注意听!所以,缘起既现出流转“生”的一边,也现出还灭“灭”的一边。缘起展现的是既矛盾又是相依相缘的存在,“有”不是永恒的离开灭的有,“灭”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大家要用心去体会,很重要!
“虽念念生灭,剎那不住如石火电光,过去行业已灭而能不失,予未来以作用。月称论师说:灭非无法,故业虽灭而仍感生死,不须阿赖耶持种(是否有赖耶,更当别论),即是此义”。
从抗日战争的比喻就知道,过去的业虽刹那不住地生灭,但灭了还是能于未来因缘会合时起作用。
月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中观论师,他告诉我们:不离生而有灭,灭不是什么都无,故灭非无法。业虽然过去了仍会感生死,并不需要阿赖耶识来持种。龙树菩萨时代还没有形成唯识,中观流行二百年后,部派佛教的流支认为中观的“性空唯假名”是断灭,这才产生了唯识系。所以,中观发展到月称菩萨时代,也开始破除包括唯识的阿赖耶识的观念,因为灭了不是什么都没有,唯识认为中观的空是断灭,那是没有领会中观空的真正含义,是唯识论者自己观念不正确。生灭是有为法,生是有为法,灭也是有为法,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法,不能与无划等号。所以业虽然是灭,还是一样可以感生死轮回,不需要阿赖耶识持种,导师括号内说是否有阿赖耶识,更当别论,这是另一个论题。
“有而还无,才生即灭,是如幻缘起流行变动的全貌”。
注意听!有能无,才生即显出灭,这本身就是如幻缘起流行变动的全貌。所以缘起是涵盖着两边的,一边是生的部分,一边是灭的部分,两边都是缘起,生不离灭,灭不离生,这叫缘起的相依相待,不是单独一边可以成立的。这样的“灭”与“完全什么都没有”就不是一回事,它是不离生而有灭的,所以不是全无。这是需要再三思维体会的。
“无与灭,不是没有,这与自性论者所见,确有不同。但也决非自性的存在于过去”。
自性见者的“有”不是无,“无”不是有,“生”了就不能灭,“灭”了就不能生,因为自性是“不变”之义。然而中观见所说的生与灭同自性见所说的“有与无”完全不一样:缘起是相依相缘的存在,又是变化不住的,所以生不离灭,灭不离生,生而即灭,有而还无,这样的灭不是自性见的“什么都没有”的实有的断灭。但也不是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存在于过去。
“又此所谓灭,系指无常灭,与性空寂灭不同”。
这句话最重要!大家划出来要好好进行思考。这里所说的灭是无常生灭的灭,而不是性空寂灭的灭。性空寂灭是本来的,无常灭是从现象的生到灭才产生的灭相,与本来如此的性空寂灭不一样。上杂阿含经时就点到这个问题:“生灭”的灭与“性空寂灭”的灭哪里不同?明白这个很重要!现在一般人在修行的用功上,也是在这里有所差别,一般都在对治中用功,因为从生灭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落在对治里面。如明白生不离灭,灭不离生,本自空寂性,就明白不是有一个实在的实生实灭,既然生灭非实,还需对治吗?所以修行用功也只是了解真相发现本来如此而已――即体会性空寂灭。而不是“有”烦恼去对治消“灭”。烦恼如果是实在的,实在的即是不变的,你如何对治灭掉?如果烦恼非实,还需对治吗?只是还它个真相而已。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它的真相,透过生灭的现象去了解它的真相,从生灭相的非实了解实相的法性空寂而已,不是在对治,是了解与明白,这就叫悟或体会。无法明白法性空寂的寂灭性,而把生灭当成实在的,就要落到对治中了。如果能清楚明白这点,就能恰当把握修行用功的方法即全然无对治的开放状态――在身心的当下发觉它的真相。即便有一点点的对治,你就落入实有生灭的观念了,实有生灭才要对治,那就对治不完了,怎么能见法?这关系到修行用功的方法正确与否,基于不同的理念见地,修行的方法也就有很大的差别。
“无常灭是缘起的,有为的。如误会这点,把它看成性空寂灭,这即会说:灭即诸法归于本体寂灭。又自然要说:生是从寂灭本体起用,那是倒见了”!
导师在点出非常重要的重点:无常的灭本身就是有为的缘起法,与性空寂灭不同。如果不清楚这点,把生灭当作无为的本来性空寂灭,就会以为一切法迁流变化,最后归入本体的寂灭性了,错解为空性寂灭是实有的本体,那就是本体论的观念。自然,又会说生是从寂灭的本体所产生的某一种作用即“自性能生万法”,这个能生的本身就是本体。这完全是一种颠倒的知见,注意听!
“中观者以无常灭为缘起的幻灭,幻灭非都无──无见,则不失一切行业”。
无常灭只是缘起的幻灭,幻灭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么一切的行业就不会因所谓的灭而消失不见,所以不失一切行业。
“这样,从即生即灭的观点说:诸法是彻底的动,彻底的静。从生与有而观之,即是动;从灭与无而观之,即是静。即生即灭,即有即无,即极动而极静,即新新不住而法法不失,此是佛法的诸「行」观,变动(当体即静)观”。
一般的观念是:动,不能静;静,不能动。缘起法本身却涵盖着流转与还灭的两边,彻底的动即缘起流转的部分,彻底的静即涅槃还灭的部分,它是动静不二的。不住即非实,不失即非无,用缘起法来观察一切万法都是动静不二的,所以它不是完全只是动或完全只是静。
“僧肇的《物不迁论》,约三世以观一切,即动而静,流行不断为动,动而不失为静,常与无常,仅是同一的不同看法。以现在不到未来,所以不常;但过去在过去,不到现在未来,岂非是常?东坡所说:「自其变者而观之,万物曾不足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也是此义”。
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世俗谛幻相就可看出:流行不断即动,动而不失为静,所以是即动而静的。常与无常都是同一角度不同的看法:无常即是从变化的实相空来看,没有一法是刹那安住的,眨眼一瞬的实在性都没有;但同时从不断的世俗有来看,万法是无量无尽的。空有、生灭、有无其实都是同样的。
“但称之为常,且拟为法性常,即会落入从体起用的过失。而且,如不约缘起假名相待义以说生灭──肇公有假名空义,即又会与有部的三世各住自性义混同”。
僧肇是从中观缘起假名空的相待而说生灭的,但如不明白他的真正含义,就会把这里所说的常当作实有法性自性,而落入从体启用的本体论过失中,会与部派佛教有部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各有自性的观念混在一起,也会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不变”及“物我无尽”当作常的境地。
“望文生义的盲目修证者,有以「见鸟不见飞」为见道的,这误解即动而静的缘起如幻观,以为亲证法性寂灭了”。
“望文生义”即仅从文字上去分别而已,是一种盲目的修炼,以为见鸟不见飞就是见道了,其实那只是定境,误解了即动而静的缘起如幻观。真正的静定是在动中而看出的,不是离动进入禅定的定境的。动中即静就知道是缘起如幻,否则就会把定境当作法性寂灭,不知真正的法性寂灭是即动而静的,注意听!所以我常说:“就在生生灭灭中去体证它的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的法性寂灭,不是定境的什么都没有的空境,而是在万法的即生即灭中去体悟它本来不动的寂灭性即动静不二性。
“依佛法说:见道乃体见法法寂灭无自性,哪里是不见飞(动相)而见鸟”?
每每看到导师的这些阐述,我们都很感动,请问:几个人能有象他一样的体证与明白?即便禅定功夫相当好或有所谓神通,与体证这个又有什么关系?现在很多人都说开悟见道了,请问:悟到了什么?见到了什么?倒是导师把真正的境界点得非常清楚――见道是体见法法寂灭无自性,这需要对法如实知的深度足够才能体证。法法就是在迁流变化着,而我们也就在这个所谓即生即灭的迁流中当下体见其寂灭的无自性,是在法法之中哦,注意听!上面所说的“见鸟不见飞”,“不见飞”即没有见到动相,“而见鸟”即见到静止相,其实这…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