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P14

  ..續本文上一頁象來看,是曆然而有的,所以生而即滅,有而還無的無常相僅是常人世俗共見的眼光判斷。

  “經中依生滅顯無常相,即依此言其常性不可得以顯示空寂,非有無常的實滅”。

  說無常其實並非一切是實在的滅,而是顯示常性不可得而說明空寂。常性不可得即生的實在性不可得,哪裏還有實在的滅?生滅只是緣起法相依相緣的一個幻相而已。

  “滅與無,是緣起幻相的一姿態,非是都無斷滅”。

  我們很難體會滅與無的部分,而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般都比較深重地執著在生與有的部分,現在知道“生的必歸滅,有的必歸無”,就又將生滅隔閡成二個極端相對的。這就是不明白緣起法的深義。緣起的萬法是相依相緣的,所以滅與無是緣起幻相“有”的另一種姿態:生、有是現象的一個姿態,滅、無是現象的另外一個姿態,生滅有無都是緣起法的一個相,而不是無滅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注意聽!這個很重要!

  “滅與無,都不是沒有,如說:現在沒有抗日戰爭,這確是什麼也沒有了。如說:抗日戰爭已過去,沒有了,但曆史曾有此抗日戰爭,此項戰爭的影響仍在”。

  比如說現在沒有抗日戰爭,確實沒有這個現象,但曆史中卻有這樣的記載,而且其影響力一直延續到現在,那就不能說它完全滅了什麼都沒有,這與斷滅不一樣,不能說它過去了就沒有了。

  “所以即生而即滅,有而還無,與都無斷滅不同”。

  注意聽!這裏大家要深刻去體會:即生即滅,有而還無,這與斷滅不同,這一點一定要明白!衆生就是執著在一邊,凡是有,那就是實有,生就是實生;無,那就是實無,滅就是什麼都沒有的實滅。而不知道緣起的真正內涵是“相依相緣”,離一邊,另一邊就不能成立。生,不離滅而有,滅不離生而有,都是相依相緣的存在,不是單獨的生,也不是單獨的滅,緣起相待性的存在是無法將生滅分割的,注意聽!所以,緣起既現出流轉“生”的一邊,也現出還滅“滅”的一邊。緣起展現的是既矛盾又是相依相緣的存在,“有”不是永恒的離開滅的有,“滅”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大家要用心去體會,很重要!

  “雖念念生滅,剎那不住如石火電光,過去行業已滅而能不失,予未來以作用。月稱論師說:滅非無法,故業雖滅而仍感生死,不須阿賴耶持種(是否有賴耶,更當別論),即是此義”。

  從抗日戰爭的比喻就知道,過去的業雖刹那不住地生滅,但滅了還是能于未來因緣會合時起作用。

  月稱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中觀論師,他告訴我們:不離生而有滅,滅不是什麼都無,故滅非無法。業雖然過去了仍會感生死,並不需要阿賴耶識來持種。龍樹菩薩時代還沒有形成唯識,中觀流行二百年後,部派佛教的流支認爲中觀的“性空唯假名”是斷滅,這才産生了唯識系。所以,中觀發展到月稱菩薩時代,也開始破除包括唯識的阿賴耶識的觀念,因爲滅了不是什麼都沒有,唯識認爲中觀的空是斷滅,那是沒有領會中觀空的真正含義,是唯識論者自己觀念不正確。生滅是有爲法,生是有爲法,滅也是有爲法,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法,不能與無劃等號。所以業雖然是滅,還是一樣可以感生死輪回,不需要阿賴耶識持種,導師括號內說是否有阿賴耶識,更當別論,這是另一個論題。

  “有而還無,才生即滅,是如幻緣起流行變動的全貌”。

  注意聽!有能無,才生即顯出滅,這本身就是如幻緣起流行變動的全貌。所以緣起是涵蓋著兩邊的,一邊是生的部分,一邊是滅的部分,兩邊都是緣起,生不離滅,滅不離生,這叫緣起的相依相待,不是單獨一邊可以成立的。這樣的“滅”與“完全什麼都沒有”就不是一回事,它是不離生而有滅的,所以不是全無。這是需要再叁思維體會的。

  “無與滅,不是沒有,這與自性論者所見,確有不同。但也決非自性的存在于過去”。

  自性見者的“有”不是無,“無”不是有,“生”了就不能滅,“滅”了就不能生,因爲自性是“不變”之義。然而中觀見所說的生與滅同自性見所說的“有與無”完全不一樣:緣起是相依相緣的存在,又是變化不住的,所以生不離滅,滅不離生,生而即滅,有而還無,這樣的滅不是自性見的“什麼都沒有”的實有的斷滅。但也不是有一個實在的自性存在于過去。

  “又此所謂滅,系指無常滅,與性空寂滅不同”。

  這句話最重要!大家劃出來要好好進行思考。這裏所說的滅是無常生滅的滅,而不是性空寂滅的滅。性空寂滅是本來的,無常滅是從現象的生到滅才産生的滅相,與本來如此的性空寂滅不一樣。上雜阿含經時就點到這個問題:“生滅”的滅與“性空寂滅”的滅哪裏不同?明白這個很重要!現在一般人在修行的用功上,也是在這裏有所差別,一般都在對治中用功,因爲從生滅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落在對治裏面。如明白生不離滅,滅不離生,本自空寂性,就明白不是有一個實在的實生實滅,既然生滅非實,還需對治嗎?所以修行用功也只是了解真相發現本來如此而已――即體會性空寂滅。而不是“有”煩惱去對治消“滅”。煩惱如果是實在的,實在的即是不變的,你如何對治滅掉?如果煩惱非實,還需對治嗎?只是還它個真相而已。所以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它的真相,透過生滅的現象去了解它的真相,從生滅相的非實了解實相的法性空寂而已,不是在對治,是了解與明白,這就叫悟或體會。無法明白法性空寂的寂滅性,而把生滅當成實在的,就要落到對治中了。如果能清楚明白這點,就能恰當把握修行用功的方法即全然無對治的開放狀態――在身心的當下發覺它的真相。即便有一點點的對治,你就落入實有生滅的觀念了,實有生滅才要對治,那就對治不完了,怎麼能見法?這關系到修行用功的方法正確與否,基于不同的理念見地,修行的方法也就有很大的差別。

  “無常滅是緣起的,有爲的。如誤會這點,把它看成性空寂滅,這即會說:滅即諸法歸于本體寂滅。又自然要說:生是從寂滅本體起用,那是倒見了”!

  導師在點出非常重要的重點:無常的滅本身就是有爲的緣起法,與性空寂滅不同。如果不清楚這點,把生滅當作無爲的本來性空寂滅,就會以爲一切法遷流變化,最後歸入本體的寂滅性了,錯解爲空性寂滅是實有的本體,那就是本體論的觀念。自然,又會說生是從寂滅的本體所産生的某一種作用即“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能生的本身就是本體。這完全是一種顛倒的知見,注意聽!

  “中觀者以無常滅爲緣起的幻滅,幻滅非都無──無見,則不失一切行業”。

  無常滅只是緣起的幻滅,幻滅不是什麼都沒有,那麼一切的行業就不會因所謂的滅而消失不見,所以不失一切行業。

  “這樣,從即生即滅的觀點說:諸法是徹底的動,徹底的靜。從生與有而觀之,即是動;從滅與無而觀之,即是靜。即生即滅,即有即無,即極動而極靜,即新新不住而法法不失,此是佛法的諸「行」觀,變動(當體即靜)觀”。

  一般的觀念是:動,不能靜;靜,不能動。緣起法本身卻涵蓋著流轉與還滅的兩邊,徹底的動即緣起流轉的部分,徹底的靜即涅槃還滅的部分,它是動靜不二的。不住即非實,不失即非無,用緣起法來觀察一切萬法都是動靜不二的,所以它不是完全只是動或完全只是靜。

  “僧肇的《物不遷論》,約叁世以觀一切,即動而靜,流行不斷爲動,動而不失爲靜,常與無常,僅是同一的不同看法。以現在不到未來,所以不常;但過去在過去,不到現在未來,豈非是常?東坡所說:「自其變者而觀之,萬物曾不足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也是此義”。

  從過去、現在、未來的世俗谛幻相就可看出:流行不斷即動,動而不失爲靜,所以是即動而靜的。常與無常都是同一角度不同的看法:無常即是從變化的實相空來看,沒有一法是刹那安住的,眨眼一瞬的實在性都沒有;但同時從不斷的世俗有來看,萬法是無量無盡的。空有、生滅、有無其實都是同樣的。

  “但稱之爲常,且擬爲法性常,即會落入從體起用的過失。而且,如不約緣起假名相待義以說生滅──肇公有假名空義,即又會與有部的叁世各住自性義混同”。

  僧肇是從中觀緣起假名空的相待而說生滅的,但如不明白他的真正含義,就會把這裏所說的常當作實有法性自性,而落入從體啓用的本體論過失中,會與部派佛教有部的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都各有自性的觀念混在一起,也會把“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的“不變”及“物我無盡”當作常的境地。

  “望文生義的盲目修證者,有以「見鳥不見飛」爲見道的,這誤解即動而靜的緣起如幻觀,以爲親證法性寂滅了”。

  “望文生義”即僅從文字上去分別而已,是一種盲目的修煉,以爲見鳥不見飛就是見道了,其實那只是定境,誤解了即動而靜的緣起如幻觀。真正的靜定是在動中而看出的,不是離動進入禅定的定境的。動中即靜就知道是緣起如幻,否則就會把定境當作法性寂滅,不知真正的法性寂滅是即動而靜的,注意聽!所以我常說:“就在生生滅滅中去體證它的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的法性寂滅,不是定境的什麼都沒有的空境,而是在萬法的即生即滅中去體悟它本來不動的寂滅性即動靜不二性。

  “依佛法說:見道乃體見法法寂滅無自性,哪裏是不見飛(動相)而見鳥”?

  每每看到導師的這些闡述,我們都很感動,請問:幾個人能有象他一樣的體證與明白?即便禅定功夫相當好或有所謂神通,與體證這個又有什麼關系?現在很多人都說開悟見道了,請問:悟到了什麼?見到了什麼?倒是導師把真正的境界點得非常清楚――見道是體見法法寂滅無自性,這需要對法如實知的深度足夠才能體證。法法就是在遷流變化著,而我們也就在這個所謂即生即滅的遷流中當下體見其寂滅的無自性,是在法法之中哦,注意聽!上面所說的“見鳥不見飛”,“不見飛”即沒有見到動相,“而見鳥”即見到靜止相,其實這…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七章 有時空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