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无自性的,才能与无自性的空间时间相依相缘而幻现来去的动相。所以这还是缘起如幻的,不是实有自性的来去。
“有、时、空、行,为一切法最普遍的基本概念,离此即无从思想,无可论说”。
有时空动这四个角度是一切法最普遍的基本概念,有,是存在的一切法,时,是时间,空,是空间,行,是迁流变化的动作行动。要解释论说阐述人间的万法,除此而外再没有其它可想象或观察的了,已涵盖了人类能知能觉能感受能体会的一切了。
从缘起的角度来看“有时空行”,知道都是相依相缘无自性如幻的缘起法,这是甚深甚难的,但也是唯一能观察体会得到的,除此而外还能思维论说什么呢?要了解真相实相真理法则,不能离开有时空行的内容与事实条件来观察理解。在如实的世间中,能观察体证的,除了有时空行外还有什么?所以佛法依据的是如实的一切现象,从事实的这些条件中来观察,才能真正感觉到没有一个实在性。但神教者却都是离开这个如实性而想象推理一个外在的实在性,即使观察到最后没有一个实性,还是不甘心,离开这个以外想象出一个形而上的本体,这不过是愚痴的幻想产物而已!
“而此同有虚诳的自性乱相,在自性见者,一切是不可通的。根本的困难,同源于缘起相依相待而有内在矛盾之特性”。
没有学缘起法就不知中观的角度,又如何了解实相?如何破除久远来的自性见实有感?从信仰的它力的,你如何能了解这个真相?想象为外在的神又能解决真相吗?“有时空动是缘起的虚诳自性乱相”,自性见者是绝不会承认这样的中观正见的。与外道谈论缘起无常无我的中观正见,不管你如何说,他们就是不会了解而承认的。困难之处在于缘起法是相依相待的,内在本身就有相对的矛盾性,佛法的缘起的相依相缘性可以兼容这样的矛盾性:生不离灭,灭不离生,有不离无,无不离有,矛盾的两边是不二的。这在外道自性见者看来是不可思议而无法了解的,不允许存在这样的矛盾性:生就不是灭,有就不是无。这就是要了解缘起如幻的最根本的困难,即缘起里面本来就存在着矛盾性。
“众生为无始以来的自性见所蔽,不但不能了达缘起的寂灭性,即于缘起的幻现,亦处处不通”。
由于缘起涵盖着两方面――缘起的流转边与缘起的还灭边,所以要从这两方面来破除众生实有感的自性见都有困难:第一,难以了解缘起生灭的流转如幻性,从缘起缘生的这一边来看,如果落在实有感,就很难破除所产生的自性见了;第二,更难了达缘起还灭的寂灭法性:“从缘起缘生到缘灭,为什么必归于灭”?
“佛告阿难:「缘起甚深」,这如何能为分别自性妄执根深的外道解说呢”!
缘起的法则非常深奥难以了解,尤其外道的分别我执非常强盛,要让他们知道一切法无自性,那是非常不容易谈的。
“外道问佛:苦自作耶四句,佛一概不答”。
此即属于无记的内容,外道都很地陷在实有感的我执自性见中,问佛陀的问题都不离自性见的执着:“我们的烦恼苦乐是自作、他作、和合作、无因作”?佛法是缘起论,苦乐从缘起,并没有一个实在自性的造作者,所以佛一概不回答。
“龙树即解说为:「即是说空」。「从众因缘生义,即是说空义」(十二门论*观作者门)。如来的默然不答,意趣在此,这那里是有所得的大小乘学者所知”!
很多人在解释十四无记的内容,我们在杂阿含经讲十四无记时就知道,每一位圣弟子所认同的也不都完全一致。龙树菩萨是依空的立场来解说:佛陀的不回答其实就在说空,只要因缘所生的法,必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佛陀的默然不答,不是有所得(无论大小乘)的自性见者能了解的。
“缘起甚深,缘起的本性寂灭,甚深更甚深,所以体见毕竟空寂,了达缘起如幻,大不容易”!
我们上课一直在谈缘起,缘起确实是甚深的,要了解如幻缘起的流进一步要了达转部分就已不容易,对于缘起万法的本性本来毕竟空寂,那就更加难以了达了!众生一般都是这样的观念:“有与空是相对的,有,就是实有,有的不能无”。这样的自性见如何能了达缘起的当下就是毕竟空寂?这是最难最难体会的。
“在闻思学习时,即应把握自性空寂不可得,而幻现为缘起的相待义,庶可依此深入,不失中道”。
在闻思的过程中就要建立起基础。为何很多人在学观照内观时不易相应?就是在闻思的过程中没有真正了达空义。如在闻思的过程中能真正深入下去,就能把握重点建立正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即常不可得,我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从这个角度就能契入而明白缘起是幻现的:它的本身就是相对相待的,从生到灭是缘起的必然性,这个矛盾的相待性是它的本质而显现的幻相,明白缘起的相待性矛盾性,就能理解缘生流转的当下即毕竟空寂,生与灭是不二的,这样才能拿捏住缘起真正中道义。
学习这章主要让我们能明白“有时空动”都是缘起如幻非实,只是相对的存在而已。明白了这个,你就不会执着在实有自性的“有、时间、空间、运动的来去”等观念。最后衬托出十四无记的重点,对于所有外道不离自性见而发问的观念,佛陀一概不回答。能把握住这个重点,也就能把握住佛法与外道不共,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最难的就是破这个自性见,能把握住佛法特质的人,学习研究佛法就不会离开中道了,这一点很重要!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七章 有时空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