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在的吧”?最後還是一定要有一個實在的什麼不可,我常遇到這樣的見地,這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衆生常落入這樣的見地中而難以脫出,否則他會認爲什麼都沒有了,那就是斷滅。所以很難體會佛法說的“非有非無,不一不異”,因爲我們的思維模式不是落在“有”就是落在“無”,而不了解非有非無的法性空寂的內涵,這一點要注意用心去體會!
不落有無的非有非無是佛法的特質。外道重于一,聲聞重于異,破除了一異,就能真正體會非一非異的空性。
“緣起法本是有無量差別的,雖有差別而非自性的差別”。
這還是從根本而說的。緣起法的一切現象是千差萬別的,但注意,不要以爲千差萬別的現象各各有它的自性,緣起的現象雖有差別卻非自性的差別,而是緣起的變異差別。
“《中論》爲建立中道緣起,故說:「異因異有異,異離異無異,若法從因出,是法不異因」(觀合品)。異,即是差別,但差別不應是自成自有的(自己對自己)差別。如油燈觀待電燈而稱差別,則油燈的所以差別,是由電燈而有的;離了電燈,此油燈的別相即無從說起。故油燈的別相,不是自性有的,是不離于電燈的關系”;
用油燈與電燈的差別來做比喻,不是自性的差別,而是相待的差別。油燈與電燈的形態不一樣,功能上也有些不同,同樣是燈,同樣可以發亮照明。油燈與電燈之說的比教,因有油燈才襯托出電燈的差別;同樣,因有電燈才襯托出油燈的差別。沒有一個相對的比較就顯不出各自的差別,這個差別性是由相對性而有,不是它(自己對自己)本來就有的,要明白!
“既不離所因待的電燈,即不能說絕對異于電燈,而不過是相待的差別”。
虛空沒有形相,但有明暗,有時顯出暗,有時顯出明。如果問:“虛空是明還是暗呢”?你就無法回答了。以明相待比較而顯黑暗;以黑暗相待比較才知明亮。所以黑暗與明亮都是虛空可以展現的差別相,但明暗本身不是有自性而自有自成的差別,是待因而有相待而顯的一種差別相。
“所以,諸法的不同──差別相,不離所觀待的諸法,觀待諸法相而顯諸法的差別,即決沒有獨存的差別──異相”。
一切法顯現出來都有不同的相,這不同的相(異相)是由于對待比較才能成立,即觀待諸法才産生差別,這就表明離開觀待就沒有差別。人們往往執著有實在的異相,其實這個異相是由于相對的差別而顯出來的,所以絕沒有獨存的、沒有其它因緣而本來就有的差別相(實在的異相),這就在破異。
“如果說:離所觀的差別者而有此差別可得,那離觀待尚無異相,要有一離觀待的一相,更是非緣起的非現實的了”。
異相都不可得,哪裏還有一個一相?一與異也是互相觀待才能成立的,如果離開觀待的一相另外有異相,那就是非緣起非現實而只是想象的了。
“在緣起法中了知其性自本空,不執自相,才有不一不異的一異可說”。
執著自性見的人從事實的現象中認爲有自相,其實一異皆不可得。正因爲無自性,才能從緣而生起。從緣起的角度就知道沒有自性自相而不執著,這樣才能成立不一不異的“一異”二字。如果從自性的角度,反而不能成立一異。
“來去,偏在法的運動方面說。執來去相,如《中論》的〈觀去來品〉中廣破。此運動相,若深究起來,極不容易了解。如依于空間的位置上說:從甲的那裏到乙的這裏,此在甲方曰去,在乙則曰來。但如執有自性,那麼從甲到乙的中間距離,從其丈尺寸分乃至追究到空間的點,此運動的性質即消失無余。在此就在此,在彼就在彼,在這空間點既不能說有動相;積無量的空間點,自也不應有運動相”。
來去較難了解,導師也說探究起來極不容易。所以用比喻來說明:從空間上將從甲到乙的距離設兩個點,從甲到乙,從甲的位置看叫“去”;而在乙的位置看叫“來”,所以“來去”的名字還是相對的,不同的立場看起來就不一樣。再進一步追究來去的本質,如站在有自性的立場就無法成立。如分隔從甲到乙的空間距離,一丈即十尺,一尺即十寸,一寸即十分……分到最後不可再分時叫“點”,這樣從甲到乙就有無數的點即無數間隔無限系列,運動相就不能成立,從甲到乙就永遠到不了。我以前講過,如果“一”是實在的,除以二即分割,數學上的一除以二是除不盡的,即有無限的系列。一除以二,等于0.5,再除以二等于0.25,再除以二……除得盡嗎?除不盡就表示可以除到無限的系列無限的點,既然無限,甲就永遠到不了乙。這樣比喻,也許大家聽得比較清楚。因爲你每到一個地方都要除以二,除以二……那就永遠到不了那裏了。如果有自性的就會變成這樣――來去的運動相就不能成立,在此就在此,在彼就在彼。
“所以自性論者,每每把一一法看成靜止的。每以爲如電影:影片本是一張張的板定──不動物,經電力而似有動相,影片本身雖無有運動,但觀衆見爲活動而非不動的”。
自性論者從靜止的狀態來看,將一個不動的東西或長度分割。然而佛法講的是無自性的緣起,沒有一法是靜止的,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變動之中。
如果從靜止的角度來分析,,就會象看電影一樣,一張一張只是連續起來,似乎在動而已。
“中觀者依此而批評他們,使他們感到來去不可得。不但動不可得,而靜止也不可得,這在下章中再爲提到”。
下一章的有時空動中,對于“動”即來去部分會再做深入的介紹。到這裏主要知道八不的“不”,是破除自性的有,即否定自性。站在自性的立場,這八事都不能成立。但從緣起的角度來看,這八事便都能成立。
“上來所講的八不,要在破除衆生的自性執。諸法的自性本空,沒有自性的生滅、斷常、一異、去來;故《中論》約自性不可得義,遍破一切自性生滅的執著”。
站在自性見的立場,八事皆不可得,也就是說,沒有自性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去。這裏主要是破衆生的自性見實有感,了解無生自性本空,沒有一個實在永恒不變的自性。也只有在無自性的緣起中才能現出生滅相、斷常相、一異相、來去相,成立無自性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去。這樣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相也都是緣起非實的,知道生滅是非實的就體悟無生。所以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一直執著有自性,怎能離開執著而解脫?
“世間一般人以及外道,有所得的聲聞行者,菩薩行者,不能體認一切法空,總執有實在性的法”。
這是很普遍的現象,這裏講的不是一般人及外道而已,包括有所得的聲聞或菩薩行者。大乘佛法講的菩薩道,如果還執著在有自性,非有一個實有的“自性”不可,那就無法體會真正的菩薩觀一切法空的內涵。
“從常識上的實在,到形而上的實在,不能超脫自性妄見”。
“常識上的實在”是一般人的觀念:看到一一法都有一期的安住相,總是認爲實有的,那種實有感是很普遍的。“形而上的實在”是從常識的實在而進一步推升的:從長遠的觀念來看,一切東西還是會壞的,人的生命還是會死的,最後他不得不承認這是無常,是無法永恒存在的。然而,覺得在一切具體的事物背後,總有一個形而上(即看不見)的真實的自性(靈魂或真我)。不管是常識上還是形而上的那種感覺都無法超越自性的妄見。
“此自性見,通過時間性,即有常見、斷見;通過空間性,則有一見、異見。在時空的運動上,則有來去執;在法的當體上,則有生滅執”。
導師把八不的內容講得實在非常清楚:在自性見上加上時間觀念就産生常見與斷見而執著斷或常;如在自性的感覺裏加上空間的觀念就産生一見與異見;在時空的運動形態上來看,則執著實在的來去可得;在法的當體上看,就産生對生滅的執著……總而言之,執著實在的生滅、一異、斷常、來去,這就是衆生的妄執。
“其實八者的根源,同出于自性執”。
這一句話就夠了!不管你執著生滅、斷常、一異、來去,其實只有同一個原因――自性執的實有感而已。每個人的習性不同,所以執著各有偏重,但無論你執著什麼,也無論你哪一邊的習性較重,其實這些背後同樣只有一個原因――自性見自性執。佛法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心,但我告訴各位:八萬四千要怎麼學得完?其實八萬四千的背後同樣只有一個問題――自性見。所以大家要把握這點:只要把自性見破了,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補特伽羅我見我執與薩迦耶見的我執不一樣,前者是觀念的知識錯謬,破除這個我見(即見惑)比較容易;後者是身心的習慣性染著,破除這個習性(思惑)則較困難。表面上好象是不同,其實無論見惑思惑都是同樣一個根源――自性見,所以真正明白體會“緣起”二字就破了自性見。無論是見惑及思惑,用緣起正見都能破除:對緣起的深度體會得比較淺時候破的是見惑,深觀體證較深刻時連思惑也都破了。所以大家要注意哦!我一再講的自性見就是我執我見的根源,也就是生死的根源。唯有緣起才能破自性見,無論是破見惑或思惑都同樣要緣起的正見,自性見的深淺同樣是用緣起來破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所以建立緣起的正見有多重要啊!那是在破除最根本的生死問題――即自性見!
“如常見斷見,看來似乎不同,實則妄執的根源是一。如執爲前後一樣是常執,執前後別異爲斷執。常執是以不變性爲根源;斷執也還是以不變性爲根源,前者是前者,後者是後者,前後即失卻聯系。又如一異也是這樣,執此法是自性有的,不依他而有的,是執一;自法是自性有的,他法也是自性有的,自他間毫無關系,即是執異。執一執異,可以說是同一錯誤的兩個方式”。
導師點出重點:執著“常”是因爲依不變性(即自性見)爲根源;執著“斷”也還是以不變性爲根源,前面是前面,後面是後面,前後就失去了聯系,這樣就是斷滅。一異同樣如此:執著此法是本來就有的,即自性有的,而不是緣起依他有的,即執“一”;每一法的自法都是自性的有,他法也是自性的有,法法各有自性,自法與他法間沒有關系,即執“異”。所以執一執異,其實同樣都是由于自性執而引起。
“所以《中論》每以同一理由,而破相對各別的二執,如說:「是法(即此法一)則無異,異法亦無異;如壯不作老,老亦不作老」。所以,知諸法不一,也就知諸法不異;知諸法不常,也就知諸法不斷;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不由此而得通達”。
在中觀論頌裏,他只要用一個同樣的理由就可破二邊的理論:破常即可破斷,破一即可破異,破來即可破去,因爲二邊同樣是由于執著有自性而引起的。二邊同一個道理,執著的因緣也是一樣(即自性見)。所以,破除後這個自性見後,知道不一也就知道不異,知道諸法不常,也就知道諸法不斷。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不由此而得通達。
所以大乘佛法由空破無自性,直接進入的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在一般有所執的聲聞學者就非常難以了解:“怎麼看都是生滅、來去、一異嘛,那你們怎能直接了解它的不生不滅呢”?其實,大乘從“生不可得”,就知道滅也不可得;知道生滅都不可得,就體證不生不滅。所以,從現象的當下就知道生滅不可得,知道本自不生,都沒有離開過生生滅滅的現象當下。用什麼方法去了解它?無自性而已,緣起的關系而已。只要是緣起的就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就知道它無生,就直接體證不生不滅。所以,就在現象的當下直接契入法性的不生不滅。衆生看到的是生滅相,然而我們用無自性的觀念去看就知道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生滅皆不可得。
“以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的戲論根源,皆源于自性執。自性,即于實有性而顯爲自有性、不變性、不待他性”。
八不的“不”就在否定這個戲論,會産生這個問題都是自性執。什麼叫自性?就是本來實有的,而顯現在外面的就是自有性、不變性、不待他性(待他即緣起,不待他即非緣起)。
“此自性不可得,則一切戲論都息”。
修行如能把握這一點,要受用其實不難。于一一法上當下觀察它的自性不可得,一切的戲論就都止息了,這一句話最重要!如果把一切現象及內在的問題當作實有自性的,你就破不了。因爲有自主性就不能變了,你如何破除得了它?所以從緣起的角度知道他的無自性非實,當下就超越了。做個比喻:修行人都要斷煩惱,如果煩惱是實在有自性的,每天裏面有一個煩惱在,那請問:煩惱如果是實在有自性的,任你怎麼修都不可能修掉,因爲自性是不變的本來就有的,那你如何去掉它呢?但是如果觀察到煩惱的真相:它只是觸緣才産生的,因緣滅,煩惱也滅,這就知道煩惱也不是永恒不變的,它是無常刹那變化的,不是永遠存在的,所以煩惱的本身也是無自性的。體會到這一點時,看到煩惱是由緣起而即生即滅的無自性真相,並不是永恒存在的真相,那還要不要破,還要不要斷?注意聽!所以我們要在一切法上看清它無自性的真相――此自性不可得,這個非常非常重要!當我們觀察它確實無自性時,就是自性不可得,一切戲論都息了。這句話最重要了,這就是如實的真相啊!所以我教你們:當煩惱來時,境界來時,情緒來時……“看清”著它,也就是觀察清楚它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實在的還是緣起變化的?只是這樣而已。如果是實在的,你斷不了;如果看了就不見了,你還擔心個什麼?這不就是重點嗎!理論明白了,回過頭來在我們生命中的觀照就是這麼簡單而已呀!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這樣子而已,不一定要苦行呢,不一定要千錘百煉呢,試試看,就是這樣子而已啦!不知煩惱的真相,被煩惱束縛;不知情緒的真相,被情緒束縛;不知萬法的真相,被萬法束縛;不認識“我”的真相,被“我”束縛……就是這樣子而已。所以在一一法上(身心、情緒、感受、色法、心法等)看清它的真相,是不是緣起的無自性?是不是無常刹那變化?是不是隨緣而變刹那不住的?觀察這個而了解它的真相,真相只有一個――無自性的空寂:什麼叫真相?無常;什麼叫真相?無我;什麼叫真相?寂滅。了解了,天下太平了,就是這樣子。“無常無我涅槃”的叁法印即一實相印――空無生。我們因爲不了解真相,所以被萬法迷惑,被情緒迷惑,被觸緣之下起的感受而迷惑,就是這樣而已!這個法講到最後,很多人就說:“師父,那這樣修行沒什麼啊”。我說:“是啊,修行本來就沒有什麼。但是不了解的時候就有什麼了,不但有什麼,而且還多得不得了。明白了,真的是沒什麼,故古時禅宗的大祖師就說,真正明白了則“饑來食困來眠””。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