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于正見,你自然就會有行,行還是相依相緣的,但是這個主導是在正見。所以建立緣起正見,是一切法的根本,最重要就在這裏。有緣起的正見,你即能深觀、也能廣行,兩邊就不會偏廢偏頗了。誰在先誰在後,沒有這個問題!依于正見深觀跟廣行是不二的,是相依相成的。這樣了解嗎?也就是爲什麼,這幾年來我一直在跟大家上課,目的是什麼,不過要建立你們的緣起正見而已。緣起的正見明白了、清楚了,對法的抉擇就有法眼了。不管是內在的修深觀,外在對萬法、人際關系的廣行,你們也能夠相依相緣而不偏廢。所以,主要是在緣起的正見的建立,這一點大家就要明白了!
將來你們行菩薩道,在社會上跟人、跟萬法相觸,你要怎麼度衆生?你要怎麼去利益他人?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利他?還是要依于緣起正見!今天要讓各位受用、解脫,我要把你們正見建立好,你們自然就會跟法相應,即能深觀也能廣行,這個就是重點那!很多人就說:師父啊!聽你講的法我覺得很好,問題是父母親我沒有辦法跟他溝通;我先生,我太太,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沒有辦法跟他溝通,師父要怎麼辦?你說要怎麼辦?就是要把緣起正見建立好!然後能夠把緣起正見也讓他明白。只有這個地方最重要:你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爲,你要先改變他的知見觀念嘛!是不是?
所以,當你如果能夠把正見建立得非常正確,你的身心行爲有轉化了,旁邊的人看在眼裏是很清楚的:哎呀!這個人呀現在真的不一樣了。學了這個法身心轉化,智慧有了,談吐行爲都非常好,那人家就感動了,你還要去度他嗎?他會來問你了:你是學什麼?你在哪裏學的?是不是他就會來問你?這個就是真正的度了,他真的有興趣了。你要跟他建立的是緣起正見,知見建立好了,他也會轉化、他也能修正、他也能成就的。這個文章看起來就這樣過去,但是,我們能引申、把握的重點就很重要哦!這個地方可以看出緣起正見多重要啊!就象我講的電腦的程序多重要啊!程序把它修正了,行爲就會端正。不管深觀,廣行都要依于這個緣起正見,你就知道爲什麼我們要先建立這個重要的知見。
關于龍樹深觀的論典,羅什叁藏所傳,有長達十萬頌的『無畏論』。五百頌的『中論』,即出于『無畏論』中。羅什除譯有青目釋的『中論』外,還有『十二門論』,也是龍樹造的;這部論,可以說是中論的入門書。鸠摩羅什翻譯《無畏論》有十萬頌,這個是很長的。那麼《中論》只有五百頌,五百頌在十萬頌是一個小小的部分而已,《中論》就是出于《無畏論》。還有《十二門論》,也是龍樹菩薩造的。有一個講法:《十二門論》是《中論》的入門書。《十二門論》是以十二個門,十二個方向,十二個主題,來闡揚性空的思想,《中論》有二十幾個主題。所以《十二門論》是比較縮小的、比較精華的,重點先把這個空義來闡揚。如果我們要研究《中論》以前,先把《十二門論》了解一下,對將來研究《中論》就會比較了解,比較駕輕就熟了。平常如果有《十二門論》這本書,小小的沒有多少頁,可以先看看。叁論宗,其實根據的是《中論》、《十二門論》還有一個《百論》,《百論》其實是後面他的弟子造的。
後面這些文章大家自己有時間再看看,這個只是在講跟法義沒有直接關系的,這個自己看就好。我們現在翻到第十七頁,第二行開始:漢藏一致的傳說∶傳龍樹中觀的正統者,是錫蘭的提婆論師。提婆的主要作品,名『四百論』;奘譯的『廣百論』,即此論後八品的護法『釋論』。
不管是漢文的或者是西藏的,一致都認爲這個提婆論師是龍樹菩薩的正統傳人。提婆他最主要的論著是《四百論》;我們中國玄奘法師翻譯的《廣百論》,其實就是這個《四百論》後面的八品,是護法《釋論》的部分。什公所譯的『百論』,婆薮開士釋,也即是此論的略本。
本來是《四百論》,後來變成《百論》,其實都是《四百論》的簡要的“釋論”。此外,還有『百字論』。提婆論以「百」爲名,不僅是數目的,古人解說爲「無邪不摧,無正不顯」,即完備的意義。
《百論》古時候的人,一個簡單的看法就是摧邪顯正,也就是破邪顯正。只要不是正確的他都會摧破,而顯出正確的法義。月稱從語言學的見地,解說爲「遮遣分別邪執」;提婆論確是側重破邪的。
因爲提婆論師所造的論,《四百論》或者是《百論》,重要都在破其它每個宗派,或者是部派不正確的;或者是還有邪執的,盡量在破除這些戲論跟邪見。所以,一般研究這些論的人都知道他的重點:只要是錯的、有偏邪的他都破,主要是在破邪,一般的認識都是在這裏。
其後青目釋《中論》的八不說∶「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即爲總破一切法」。青目論師也是一樣,把《中論》裏面八不的論述,也是把它解釋成法雖然是很深廣、很多,但是用八不,就是略說八事即爲總破一切法。這個是一般的論師都是這樣的見地,這樣的看法。以《中論》八不,偏重于廣破一切,也許是受提婆論的影響。這幾句話導師點出重點,一般人以爲龍樹菩薩造的《中論》,是以八不緣起來講的,也認爲他在破一切法。其實會有這個觀念的原因,可能就是受提婆論師的影響。導師爲什麼前面要點出這個,因爲後面這一段才是重要:前面只是讓你知道一般人的判斷,其實都有他的因緣,認爲說中論是在破一切法,可能就是受提婆論師他所造論大家對他看法而産生的影響。後面是導師的看法。
龍樹的『中論』,固然能遮破一切戲論,但『中論』的正意,決非以摧破一切爲能,反而是爲了成立一切法,顯示釋迦的緣起中道。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學龍樹菩薩的《中論》,都知道在破什麼?其實是在破自性執!離兩邊名中道。他只是在破自性的實有,不是在破一切法!反而由空義故才能成立一切法,這個是導師他的深見!我們今天研究《中論》也是一樣,不要以爲是拿來破人間萬法的,不是這個意思,反而是成立一切法。釋迦牟尼佛顯示的緣起中道,是在成立一切法,不是在破一切法;是在破對一切法的實有感跟自性見,而不是在破一切法,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如果明白這一點哪,學中觀中論的人,就不會落入所謂什麼斷滅見,惡取空,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爲導師這個真見我們也能明白的話。我們知道中觀以後,不管是唯識,或者是真常的思想,他們爲什麼會認爲中觀是惡取空?不了義呢?其實,就是因爲錯會了《中論》真正的意思!他以爲只是在破一切法:好了,什麼法都破了,什麼都非實、什麼都如幻,最後不是什麼都沒有嘛?其實這個很重要啊。如果我們今天這個重點如果明白。《中論》不但不破一切法,而是在成立一切法,那這樣會不會落入惡取空,就不會有這問題了。這個很重要!導師短短的幾句話點出這個重點,我們就要明白:今天學中觀中論把握這個重點,就不會落入什麼都沒有的惡取空,或者是斷滅見,這個蠻重要的!
第二節 中論爲阿含通論考
探求龍樹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主要的當然在《中論》。這是一個導師的特見,導師研究龍樹菩薩的《中論》,把握到了龍樹菩薩抉擇了般若的空義;阿毗壇的空義;往上溯源到《阿含》,找出了與《阿含》的空義是一貫的。所以,他明白這個的時候,他就是了解到龍樹講的空義;龍樹所論著的《中論》的根本思想,其實都是從《阿含經》來。所以,表面上《中論》好象是大乘佛法,跟早期的佛法,尤其是《阿含經》的佛法好象是不同的。其實不是!《中論》要闡揚的就是《阿含經》的內容,闡揚的就是《阿含經》的本義!但是一般人的看法:《中論》是在解釋《般若經》的;導師剛好看法不一樣,認爲《中論》是在解釋《阿含經》的。注意!這一點很重要!
《中論》的中道說,我有一根本的理解──龍樹菩薩本著大乘深邃廣博的理論,從緣起性空的正見中,掘發《阿含經》的真義。導師講出一個根本的見地,有一根本的理解:龍樹菩薩今天造《中論》,他是本著大乘深邃廣博的理論,而把握住一個根本就是緣起性空的正見,用緣起性空的正見來掘發《阿含經》的真義。《阿含經》過去的解釋或者是認知,其實沒有完全發揮它真正的內涵。所以學大乘的認爲小乘不了義,今天反而是大乘的空義,就是緣起性空的這個正見!那回過頭來才能看出《阿含經》的真義。
這是說∶緣起、空、中道,固然爲一般大乘學者所弘揚,但這不是離了《阿含經》而獨有的,這實是《阿含經》的本義,不過一般取相的小乘學者,沒有悟解吧了。大乘講的是緣起、空、中道,這個一般大乘學者都在弘揚。但是很多人不了解,以爲這個跟《阿含經》是不共的,是不一樣的。但這個不是離開《阿含經》而獨有的,緣起、空、中道才是真正《阿含經》的本義。一般的小乘學者執著在相上,沒有真正深刻的了解而已。
所以《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是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義所在。這個觀念完全就不一樣了!如果站在大乘的思想,以爲小乘是不了義的,大乘跟小乘變成隔閡的、不相通的,那問題就大了。導師就點出重點:其實真正的《中論》,目的不是在展現大乘的了不起,看不起小乘。剛好相反,《中論》的目的,就是要把《阿含經》的真正根本思想跟真正的意趣所在要展顯出來。注意!如果這個明白了,這個能把握的話,也能貫穿的話,大乘跟小乘就沒有隔閡了,就不會相對了。
這種說法,不要以爲希奇,所以說可從叁方面去加以說明∶第一,《中論》所引證的佛說,都出于《阿含經》。《中論》一共有二十七品,導師從各個品的內容來證明,是不是真正的出于《阿含經》佛說,一定要先證…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