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P3

  ..續本文上一頁明《阿含經》裏面佛說的部分。(一),《觀本際品》說∶“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如果你們看過《中論》就知道,《觀本際品》其實就是在了解本際不可得。我們都在找第一因嘛,一個最根本的源頭。但是,《觀本際品》主要讓我們明白,佛陀所開示的本際不可得是沒有第一因的,沒有一個開頭的地方,找不到的。那麼這個理論這個法出于;這個出于《雜阿含》卷十(二六六經)等說∶“無始生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 說我們的生死無始以來根本找不到苦的本際。生死無始的教說,龍樹引歸“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的空義。《阿含經》所談的這個本際不可得,也就是佛教講無始以來,無始是找不到一個本際,找不到一個第一的開頭的地方。所以,龍樹菩薩把這個無始生死的這一個教說,來闡揚他的空義,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的空義。如果本際不可得,那麼生老死可不可得?也是不可得,這是第一個引證的方。

   (二),《觀行品》說:《如佛經所說、虛诳妄取相》。以有爲諸行爲由妄取而成的虛诳──即虛妄相,以涅槃爲不虛诳,是《阿含經》所說的。但龍樹以爲∶虛妄即是空無自性的,所以說∶「佛說如是事,欲以示空義」。

   《觀行品》說,衆生都在虛妄顛倒中,以爲有實在的,所以叫做虛狂妄取相。一切遷流變化不停的萬法,一切有爲相,其實就是虛妄相,我們執取以爲是實在的。但是,如果透過虛妄相的明白、不執取的話,就能體證到涅槃。所以,龍樹認爲這個“虛妄”,還是空無自性的!虛狂妄取相是實有的嗎?是實在的嗎?是不變永恒的嗎?還是空無自性的,所以龍樹菩薩導歸到空義,目的是要讓我們了解空義而已。

   (叁)、「觀有無品」說∶「佛能滅有無,于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這是出于『雜阿含經』,己經引述過。離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爲『中論』重要的教證。我們的思維模式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沒有辦法離開這兩個思維模式。但是,《雜阿含經》裏面的《化迦旃延經》講:正觀世間集,就不會落于無見;正觀世間滅,就不會落于有見。思維模式是剛好不執著“有”、“無”兩邊,這個就是聖弟子的正觀。跟我們世俗凡夫的思維模式剛好是相反的,這個就是在闡揚離開有無兩邊的緣起中道,都建立在緣起上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中論》裏面最重要的教證,就是這一經《離有無品》。

   (四),《觀四谛品》說:「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這如『增壹阿含經』卷十說∶「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設我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各部廣律,在梵天請法前,都有此說。這個故事大家都聽過了:佛陀開悟、悟道的時候,本來有不想說法的這個想法,認爲今天所體悟的這個妙法,一般人是難以思義的。講了人家不信、也不奉行,還是不說吧!默然,想入滅了。後來諸天勸請才說法的,才度五比丘的。這個《觀四谛品》的“不欲說”,其實出處在《增一阿含經》裏面,一切廣律都有,這個也是證明之一。

   (五)、「觀四谛品」說∶「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那麼這個見緣起即見佛是出于《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須菩提見佛的教說。見緣起法即見四谛,出于『中阿含經』卷七『象迹喻經』。從這個舉證中就可以看到《中論》的《觀四谛品》裏面說: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這個記錄在《阿含經》裏面就有了:有一次,須菩提聽說佛陀從天上回來,大家都要去見佛。須菩提就想:佛陀曾開示過,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他就在那邊入觀空定,思維緣起法。那麼蓮花色比丘,他用大神通化作一個長者,隨從去見佛,他認爲是第一個見佛的。佛陀就告訴他:你不是第一個見我的,第一個見我的是須菩提!所以,見法即見佛的這個比喻在《阿含經》裏面就有。《觀四谛品》用這樣的因緣來寫,表示這個出處就是《阿含經》。

   六、「觀涅槃品」說∶「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斷有斷非有,這個如什麼,『雜阿含經』卷九(二四九經)說∶「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離諸虛僞,得般涅槃,此則佛說」。《阿含經》的(二四九經)談到涅槃,涅槃的內容是盡、離欲、滅、息、沒。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你說實有不對,實無也不對,你只要落在兩邊的有、無,都不能體會涅槃的深義。那麼《觀涅槃品》裏面,重點在顯示斷有跟斷非有,其實出處都是在《雜阿含經》。這個也是舉證之一。《阿含經》的本義,一切聲聞學者不能深識,專在名相上取執,所以龍樹與他們爭辨,似乎龍樹在極力破斥小乘,而不知是爲了成立《阿含》的真義,成立四谛、叁寶、世出世的一切法。

   這幾句話很重要!《阿含經》的本義,在著相的小乘聲聞學者來講,他沒有辦法了解佛陀講這些法背後的深意,所以都會在名相上執著。龍樹菩薩看起來是在跟他們辯論,好象在破斥這些小乘學者,但是導師就指出來:龍樹菩薩的目的不是在破斥他,而是在成立《阿含》的真義!聲聞學者不能了解深意,執著在表面的現象上。龍樹菩薩這樣的辯論,目的是在掘發它的深義,真正《阿含經》的深義讓它凸現出來,這才是龍樹菩薩真正的本意!我們今天現在還是這樣子。

   現在南傳的佛法到我們臺灣來,他們修禅觀這一部分很用心,對每一個現象都分析的非常清楚,很用心。但是,很多人就被表面的現象而以爲就是這樣,但是背後要體會的深義反而很多人不了解了。今天大乘佛法,一般人把他解釋成跟小乘不同!不同在哪裏?同是在哪裏?大乘佛法的真意如果明白的話,跟根本佛法是沒有什麼分別的,完全是一致的!如果今天學小乘佛法、南傳佛法的人,也能了解佛法的真意,那麼對大乘法的深意也不會排斥,也不會否認的。今天大小乘存著一種相對、隔閡,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今天,如果把導師論著的真精神、真內涵都能明白的話,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才能了解真正的聲聞學、阿含學。裏面的真意跟我們大乘的空義是完全一致的,沒有什麼隔閡的。

   如果聲聞學者執著在名相,要不要破?當然要破,因爲他沒有了解深意。龍樹菩薩跟他們爭論、爭辯,不是在破他們,而是要讓他明白《阿含》更深一層的真正佛陀的本懷!這一點很重要!所以導師就講:看起來龍樹菩薩和他們論辯不是爲了在破斥小乘,是爲讓《阿含》的真意能夠凸現出來,反而才能成立四谛、叁寶,世出世的一切法。很多大乘學者認爲“空”是超出一切的,是在破一切法。其實導師的看法剛好相反,是在成立一切法。有的學了空義,什麼四谛,認爲都沒有什麼了,對叁寶也不恭敬了,認爲一切都空嘛。其實,都沒有了解真正的空義,“由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才能成立一切法。

   大乘的空義,尤其是龍樹菩薩的空義,正好相反在成立一切法。如果明白這一點,會不會把龍樹菩薩的空義把它認爲是惡取空!要明白他的真實的本意,是在成立一切法還會不會認爲是惡取空?這一點很重要!後來的唯識、如來藏思想,都認爲這個空義是惡取空,中觀是不了義。爲什麼?根本不了解這個真正的深義!所以導師在研究《中論》,然後認爲這是《阿含》的通論,這個抉擇你們知道有多重要嗎!今天如果不能夠把這個抉擇清楚,如何能夠“立足于根本佛法之純樸,闡揚初期大乘之行解”?它是貫穿的!這個如果明白了,成立了。那我現在就要提醒大家一個重點,後面祖師的判教錯在哪裏你們就知道了。如果這個根本的把握住了,後面還需要不需要來一個唯識的名,再來破這個空義?需不需要一個如來藏思想,才能成立輪回?很重要哦!就是因爲對這個根本的理念不明白,根本的真精神不懂,才有後面很多的破除!認爲不了義,反而後面生出來的這些法義反而問題多了!

   所以,我們佛法會爭論幾千年了,就是對于這個深意不了解而已,領會錯了。我常常講這個就是正本清源,導師今天爲什麼這麼辛苦?代我們厘清兩叁千年的佛法,找到源頭的根本是什麼,回過頭來才能抉擇大乘叁系的流變,也才能知道什麼才是跟根本佛法相應的,什麼是偏離了佛法的正見,這樣才有辦法來判斷抉擇大乘叁系的法義,這個的重要性要明白。所以,今天很多人不了解導師在做什麼,不了解導師的用心,不了解導師的智慧如海。這個重點如果我們把握住了,不但了解了導師的用心,我們個人也能把握佛法的真意,就不會隨波逐流了。哪個理論說起來好象也不錯,哪一宗說得也很美,其實有沒有功效、有沒有擇法眼不知道,所以這個法太重要了!這個是引證佛說的部分。

  二、從『中論』的內容去看,也明白『中論』是以『阿含經』的教義爲對象,參考古典的阿毗昙,破斥一般學者的解說,顯出瞿昙緣起的中道真義。這不妨略爲分析。導師把這個《中論》的內容,跟《阿含經》的教義研究起來,還參考部派佛教的阿毗昙。阿毗昙中,每一個部派都有破斥的對象,都在破斥一般學者錯誤的解說。導師把它分析了。(一)“《觀因緣品》”,觀“緣生”的不生(滅)。“《觀來去品》”,觀此諸行的“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此二品,總觀八不的始終,“不生”與“不去”。此下別觀四谛。觀因緣品和觀來去品主要在顯示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就是要讓我們了解不生不滅、來去,其實是不可得。這兩品已經把八不緣起的開始到結束,一切都包含在裏面了,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了。

   (二)、「觀六情品」、「觀五陰品」、「觀六種品」,即觀察六處、五蘊、六界的世間法。我們《雜阿含經》都上過課了,最主要的是五…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