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P4

  ..續本文上一頁蘊、六處、六界,蘊、處、界,這個就是世間法一切的總相。這叁者的次第,是依『中阿含經』卷叁十四說。這個跟《中阿含經》卷叁十四說的是內容次第是一樣的,這個是舉證。古典的『舍利弗阿毗昙』、『法蘊足論』,也都與此相合。「觀六情品」中說∶ 「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四取等諸緣,雲何而得有」?

   《中論》裏面的“觀六情品”,重點就是在提示我們:見,可見。有沒有一個見者;有沒有一個真正被可見的對象。見者不可得,可見者也非實。所以根本是沒有自性的存在。如果見跟可見都不實在,那麼,四等四法也跟著一樣是無,是不存在。所以四取等諸緣,雲何而得有。如果見跟見者都非實,那麼識是不是實有?好,這個都是非實的話,那麼識取諸緣會不會實在有?也就是說根塵觸産生的執取愛染,根塵都非實,産生的觸、受,屬于識的這一部分也不能存在了。那麼,取著、愛取有的部分,一切緣難道是實有的嗎!從內六處、外六處,引生六識。六觸,六受,六愛——六六法門,再說到四取,這是《雜阿含經》六處誦中常見的緣起說。

   我們都上過《雜阿含經》了嘛,這一部分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阿含經》主要就是建立在五蘊、六處、六界,蘊處界。我們從眼耳鼻舌身意,觸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産生了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然後産生六受,又産生了六愛,這個叫六六法門。這些是跟《觀六情品》說的內容一樣,是從內涵上來證明。《中論》其實跟《阿含經》的內容是一致的,上面這叁品就是論究世間苦的中道。

   (叁)、「觀染染者品」,論煩惱的相應;「叁相品」,明有爲──煩惱所爲的生、住、滅叁相。在蘊、處、界以後,說明相應行與不相應行的叁相,本于阿毗昙論的次第;如『阿毗昙心論』。觀染染者品還有“叁相品”就是生、住、滅叁相;染跟染者,跟前面的見跟見者是一樣的。叁相是講生住滅的叁相。就是在蘊處界的功能以外講相應行跟不相應行的叁相。這個相應行跟不相應行,根本出處是在阿毗昙,阿毗昙裏面的次第剛好是一樣的。再來就是;《觀作作者品》、《觀本住品》、《觀然可然品》,這叁品主要就是讓我們明白:作者跟受者的不可得,這個《阿含經》裏面是最主要的一個論品。無作者無受者,業力不失,是在講這個。這個是《阿含經》裏面的主題。與上二品合起來,即是論究惑招有爲,與作即受果的道理。

   (四)、《觀本際品》,引經以明生死本際不可得。生無來處,滅無去處,這個也是《阿含經》裏面的主題,所以明生死本際不可得,「觀苦品」說明苦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是依《阿含經》(叁0二經)阿支羅迦葉問等而作的。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十四無記》裏面的幾篇嘛!我們的痛苦煩惱,誰在造作的?有一個造作的我嗎?其實,就是要讓你明白沒有一個造作者,只是緣起而已。所以明非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這個也是一樣的,也是《雜阿含經》裏面就有的,『十二門論』的「觀作者門」,也引此經以明空義。《十二門論》也有用這一經。

   (五)、「觀行品」,明無常諸行的性空,進而空亦不可得。「觀合品」,明叁和合觸的無性。「觀有無品」,從緣起法的非有論到非無,這是依『化迦旃延經』說的。「觀縛解品」,從生死流轉說到還滅,從系縛說到解脫。「觀業品」,更是生死相續中的要義。從觀染染者到此,共有十二品,論究世間集的中道。《觀行品》要讓我們明白:一切諸行是遷流變化、是無常,所以是性空。最後,還要知道這個“空”也不可得,不能執著,空亦複空!這是《觀行品》裏面的主題;

  那麼《觀合品》,這個“合”是什麼意思?根塵觸叁和合名爲觸嘛!也要明白這個和合的觸也是無自性的;《觀有無品》是從緣起法的非有,論到非無。緣起法本身就是條件的組合,不是實有的,是非有。但是,它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從非有到非無,從《化迦旃延經》就有了:正觀世間集,或者是正觀世間滅,就不會落實有、實無;

  《觀縛解品》,我們生死的流轉,最後談到涅槃還滅,也就是從系縛到解脫,如果是實在的能不能解脫?當然也是了解緣起非實!所以,從緣起而流轉到緣起而還滅,都是緣起。《觀業品》也是一樣,在生死相續中,我們都認爲有一個造業者,或者業是實有的,業是實有的你還能解脫嗎?如何觀察業性本空呢?這個都是法的重點。以上十二品就是在談世間集的中道,條件集起的原因。

   (六)、「觀法品」,明「知法入法」的現證。《觀法品》談到的重點,讓我們了解法的真意,知道法的真相,就是見法、入法。從這個地方才能現證,當下的因緣就能現證,《觀法品》重點在講這個。無我無我所,爲能見法性的觀門,這是『阿含經』的要義。好,知法入法是現證的現觀。那麼《阿含經》講到無我、無我所,其實體會到就是見法,從這觀察入門的本身,就是《阿含經》的要義。

   所契入的諸法實相,即緣起的寂滅,即聲聞與辟支佛所共證的。無我、無我所,叫見法或者叫見性,這個是《阿含經》所談的。所契入的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緣起的寂滅。不管是聲聞或者是辟支佛,共同體證的都是這個諸法實相,都是一樣的。

   (七)、「觀時品」、「觀因果品」、「觀成壞品」,分別說明叁世因果與得失。這是當時內外學者重視的論題,特別是修行曆程中的要題。如要經過多少時間,怎樣的從因到果,功德的成就或退壞。觀時品,時,就是時間;“觀因果”,從因到果;從成到壞。這個在解釋叁世: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所顯示的是叁世;因果所顯示的也是叁世;一切法會成會壞也是叁世。這叁品就是在說明叁世的因果,所謂的得跟失。這幾品就是當時所有的學者都是很重視的問題;也就是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主要的論題:論到我們要修行多久,有的說曆劫;有的說叁大阿僧祁劫;有的說七大阿僧祁劫;有的說無量劫。成就或者是退壞的這個過程,都在討論這個問題。這叁品就是重點,現在講這個地方,我相信大家都聽得很深澀,爲什麼呢?如果對《中論》沒有研究過,這每一品裏面談的內容大家不了解;對《阿含經》沒有研究過,也不知道《阿含經》的真正內容。所以,你們現在不知道這個在比喻什麼,聽起來深澀一點。但是沒有關系,因爲導師要讓我們知道《中論》的內涵,其實就是在解釋《阿含經》而已。《中論》的目的就是要把《阿含》的真意展顯出來,只是在證明這一點。所以,聽到不是很清楚沒有關系,這個後面談到的又是法部分了,你們就能明白。

   (八)、「觀如來品」,如來爲創覺正法的聖者,超越常無常四見,邊無邊四見,有見與無見,這都是『阿含經』十四不可記的意義。《中論》的“觀如來品”裏面,解釋如來是創覺正法的聖者,他超越了常跟無常;有邊無邊;有見無見。象世間是有邊無邊;如來滅後是有是無,這都是在《雜阿含經》十四無記不回答的問題。《觀如來品》所要表現的,跟《阿含經》的十四無記的內容是一致的。

   (九)、「觀顛倒品」,明所破的顛倒;否定叁毒、染淨、四倒的實性,歸結到「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的緣起還滅。中論裏面的《觀顛倒品》要讓我們明白的是:認爲衆生是顛倒的,都在叁毒貪嗔癡裏面,有染有淨。其實,《觀顛倒品》在破顛倒的實性、叁毒的實性、染淨的實性!最後歸結到顛倒滅了,不再顛倒了;無明也就跟著滅了,這個就是在談緣起的還滅嘛。

   “觀四谛品”,明所悟的谛理,批評實有論者的破壞四谛、叁寶,引證《阿含經》,成立“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的自宗。中論的《觀四谛品》是在展顯我們所體會的、所悟的谛理,正理法則。批評實有論者,薩婆多部都是實有論者。實有論者是破壞四谛叁寶的,只有了解空義,才能成立一切的因果、四谛、叁寶。這個內容是引證《阿含經》,成立“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的自宗,這個是一樣的。

   “觀涅槃品”,發揮的內容是《雜阿含經》卷十二(二九叁經)所說∶「一切取(受)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是「無爲」法的真義,說明無爲、無受的涅槃。「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等,掃盡十四不可記說的戲論。這個都是讓你明白《觀涅槃品》裏面的主題,跟《阿含經》裏面的十四無記這個內容是一致的。所以,從《觀法品》到這個地方,論究的就是世間集滅的中道,從有到還滅。

   (十)、《觀十二因緣品》全依《阿含經》。中論裏面的《十二因緣品》,完全都是依照《阿含經》裏面的次第內容。《觀邪見品》即破除我及世間的常無常,我及世間的邊無邊的邪見,明我法二空。離兩邊就是滅戲論,戲論就是邪見。所以,我們衆生總是在常與無常;有邊無邊;是有是無;都是在這個觀念。《破邪見品》就是要明白我法二空,正觀緣起,遠離邪見,這二品即論究世間滅道的精義。

  這個是從中論的內容來跟《阿含經》比較。

   叁、從《中論》開首的歸敬頌來說:緣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論最出名的就是這個歸敬頌,一開始的。『中論』以中爲名,即以八不顯示中道。不常不斷的中道,不一不異的中道,就是出于『阿含經』,前面都曾引證過。不來不去,在『雜阿含經』的『第一義空經』,也曾說到。在顯示緣起的有因有果而無作無受時說∶「眼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這即是在緣起的生滅中,指出不來不去的中道。八不: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出。其實,就是八不的重點內容。在《雜阿含經》的第一義空經裏面:眼生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其實就已經彰顯出來了,就是不來不去嘛!

   不生不滅據『阿含經』義,指無爲法而…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