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不生不滅就是講無爲,沒有生滅嘛。無爲法是不生不住不滅的,無爲即涅槃寂滅,即緣起的寂滅性。龍樹以此八不的緣起說,爲止息戲論而寂滅的第一教說∶「瞿昙大聖主,憐憫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歸功于瞿昙,這也可見與『阿含』的關切了!導師這裏是讓我們明白:龍樹他歸敬的是佛陀,那麼就可以了解了《阿含經》是根據佛陀說的,造中論本來在闡揚大乘空義,歸功于第一的還是佛陀,可見跟阿含的精神是一致的。我們大乘法到後面歸敬的是誰?真正歸敬佛陀的就不多了!是不是?但是《中論》的緣起歸敬頌開始,他所歸敬的是瞿昙,瞿昙是釋迦佛陀,可見這個跟阿含精神是一致的,這個也是要讓我們明白。從上面的叁點這是導師的引證。
這樣,從引證的聖典看,從本論的內容看,從八不的根據看,都不難看出『中論』的意趣所在。導師從叁方面引證聖典的部分,中論的內容的部分,八不緣起的根據來看,都可以看出中論真正的意趣、內容。龍樹的思想,不僅『中論』如此,『大智度論』也還是如此。《大智度論》也是龍樹菩薩解釋《般若經》的一部大論著,代表龍樹思想的就是《中論》跟《大智度論》。這兩個是最主要的。
他解說八不的第一義悉檀,是叁乘所共的。龍樹菩薩不管是在《中論》裏面,還是在《大智度論》裏面解釋八不,在展顯的就是第一義悉檀。然後讓我們明白這第一義悉檀,其實就是叁乘所共的。不管是聲聞、緣覺、菩薩,我們要體會的第一義就在八不裏面,叁乘共法了。
『智論』卷一,除了八不而外,又引『衆義經』,漢譯名『義足經』,即『義品』,巴利藏攝在「小部」裏。又如叁門中的空門,廣引[阿含經]來成立我法皆空(智論卷十八)。卷叁十七中,也引七經,證明聲聞藏的法空。這個我們只要帶過就好。不需詳說。
所以,依龍樹的見地,空相應的緣起、中道,雖菩薩與聲聞的智慧不同,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虛空空(智論卷叁十五),但這到底是量的差別,不能說空性寂滅中有什麼質的不同。導師這一點論證我們也要注意:照龍樹菩薩的見地來講,他在展現的空義、緣起中道內容,不管是菩薩或者是聲聞,體證的都是一樣的。差別在哪裏?就是智慧的深淺,對空義了解的深淺!所以,他比喻聲聞如毛孔空,那個空的大小好象我們身上的毛孔一樣;菩薩體會的空,象虛空一樣。菩薩體會的空比較深廣;聲聞體證的空比較小。但是,這樣的比喻是要讓我們明白深淺不同、量的差別。對于體會的空性跟寂滅,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差別,是一樣的,這個大家要明白!所以,有的人批評大小乘有不同,其實是不了解。是智慧的深淺不同,質是一樣的;量有大小差別。
所以,聲聞乘多說衆生空,佛乘說衆生空、法空(智論卷四)。菩薩重要是在講法空,差別在這裏。我們現在大乘佛法批評小乘,也是批評這一點。認爲小乘佛法、聲聞法破的只是我空,沒有破法空,重點也是在談這個。
「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智論卷二十六)。了了說,就是比較分明的說;比較仔細的、微細的說。若是只有談方便、大原則的話,就是講無我。其實,無我跟諸法空,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深度或者是接觸外面的廣度不一樣而已。
這都不過是側重的不同,詳略的不同而已!這樣,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爲佛教的根本深義,這一點是導師的結論。龍樹菩薩的中論,確實是站在大乘學者的立場,來確認緣起、空、跟中道是佛教的根本深意。這幾句話大家要注意!這一點也是我們要確認的。
與聲聞學者辨诘論難,並非破除四谛、叁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于緣起中道的盤石。這幾句話就是導師的真精神。今天爲什麼要還源?溯源而上抉擇《阿含》經義,就是把佛陀所開顯的法義,在更深層的內容中去展現、去明白!佛法的正見,由于各有所偏,不能展顯。導師把龍樹菩薩抉擇空義的重點,根據《阿含》的這一點把握住了,這樣才能顯出大乘佛法也不離開根本佛法的經義,是不能有不同的。但是,著相的聲聞學者不能展現佛法的深義,龍樹菩薩,或者是導師就是把他的深義彰顯出來,抉擇出來,我們才看得到。
什麼是佛法的根本教義呢?什麼是佛法真正的正見呢?就是緣起中道!不管是根本佛法、大乘佛法,都要建立在這個緣起正見上面。如果離開這個緣起正見,不管是大小乘,就不是佛法的根本正見了。這一點如果明白了,我們今天不管是看《阿含經》,大乘經典,就有立足點,就有站的位置了。不但站的位置有,你很快的會找到自己應該用的法門,就不會糊裏糊塗了:人家講這個好;講那個好;把外道的思想也認爲是佛法;這樣,我們修行就很危險,要受用就不容易了。所以,要建立真正佛法的經義、正見,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在上《雜阿含》就談過了:佛法一兩千年來,大乘佛法爭論不休,到今天還在爭論,誰也不服誰!我們真的要研究佛法,或者是想要修行的人就很辛苦了。我們到底要聽誰的?如果今天導師不是用他的智慧來抉擇,把握住這個根本的正見:大小乘同在哪裏?不同在哪裏?讓我們清清楚楚的抉擇出佛法真正的根本正見是什麼,這一點如果不建立起來,我們如何擇法?誰的對、誰不對?沒有辦法擇法了!如果今天了解導師的用心,也能看出龍樹菩薩的真精神,我們把握了這個根本,回過頭來在大乘佛法裏,尤其是中國的大乘佛法裏,我們就有能力去抉擇了。什麼是符合佛法真意的;什麼是出于方便說的、不是了義的就知道。我們的下手要依尋的法門,才有一個根據,很重要!
前面這個地方,導師只是找出龍樹菩薩造的《中論》,他的根據是《阿含經》的根本法義。把過去聲聞學者著相的部分還要把它破掉,展顯真正最根本的、最深層的東西,真正的面目讓它展顯出來。所以,明白了這一點,大乘佛法的空義,尤其是初期大乘龍樹菩薩的精神,不是在貶阿含,反而是在彰顯阿含的真義。這樣如果明白的人、了解的人,不會去誹謗小乘不了義;在研究小乘法的人了解了這一點,會不會認爲大乘非佛說。這個等于是在貫穿大小乘思想上的歧見,導師就是借《中論》龍樹菩薩的精神,來闡揚它的內涵;來讓我們明白跟阿含的關系,這個是很重要的!前面的舉證,因爲我們還沒有上過《中觀論頌》,可能聽起來比較生疏,不能很了解。但是沒有關系,我們主要的是明白這個關系重點就好。下來就更重要了,下面解釋內容。從現在起到下一課,大家不要缺席,這個重點要出來了。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