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P4

  ..续本文上一页蕴、六处、六界,蕴、处、界,这个就是世间法一切的总相。这三者的次第,是依『中阿含经』卷三十四说。这个跟《中阿含经》卷三十四说的是内容次第是一样的,这个是举证。古典的『舍利弗阿毗昙』、『法蕴足论』,也都与此相合。「观六情品」中说∶ 「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四取等诸缘,云何而得有」?

   《中论》里面的“观六情品”,重点就是在提示我们:见,可见。有没有一个见者;有没有一个真正被可见的对象。见者不可得,可见者也非实。所以根本是没有自性的存在。如果见跟可见都不实在,那么,四等四法也跟着一样是无,是不存在。所以四取等诸缘,云何而得有。如果见跟见者都非实,那么识是不是实有?好,这个都是非实的话,那么识取诸缘会不会实在有?也就是说根尘触产生的执取爱染,根尘都非实,产生的触、受,属于识的这一部分也不能存在了。那么,取着、爱取有的部分,一切缘难道是实有的吗!从内六处、外六处,引生六识。六触,六受,六爱——六六法门,再说到四取,这是《杂阿含经》六处诵中常见的缘起说。

   我们都上过《杂阿含经》了嘛,这一部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阿含经》主要就是建立在五蕴、六处、六界,蕴处界。我们从眼耳鼻舌身意,触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产生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然后产生六受,又产生了六爱,这个叫六六法门。这些是跟《观六情品》说的内容一样,是从内涵上来证明。《中论》其实跟《阿含经》的内容是一致的,上面这三品就是论究世间苦的中道。

   (三)、「观染染者品」,论烦恼的相应;「三相品」,明有为──烦恼所为的生、住、灭三相。在蕴、处、界以后,说明相应行与不相应行的三相,本于阿毗昙论的次第;如『阿毗昙心论』。观染染者品还有“三相品”就是生、住、灭三相;染跟染者,跟前面的见跟见者是一样的。三相是讲生住灭的三相。就是在蕴处界的功能以外讲相应行跟不相应行的三相。这个相应行跟不相应行,根本出处是在阿毗昙,阿毗昙里面的次第刚好是一样的。再来就是;《观作作者品》、《观本住品》、《观然可然品》,这三品主要就是让我们明白:作者跟受者的不可得,这个《阿含经》里面是最主要的一个论品。无作者无受者,业力不失,是在讲这个。这个是《阿含经》里面的主题。与上二品合起来,即是论究惑招有为,与作即受果的道理。

   (四)、《观本际品》,引经以明生死本际不可得。生无来处,灭无去处,这个也是《阿含经》里面的主题,所以明生死本际不可得,「观苦品」说明苦非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是依《阿含经》(三0二经)阿支罗迦叶问等而作的。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十四无记》里面的几篇嘛!我们的痛苦烦恼,谁在造作的?有一个造作的我吗?其实,就是要让你明白没有一个造作者,只是缘起而已。所以明非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这个也是一样的,也是《杂阿含经》里面就有的,『十二门论』的「观作者门」,也引此经以明空义。《十二门论》也有用这一经。

   (五)、「观行品」,明无常诸行的性空,进而空亦不可得。「观合品」,明三和合触的无性。「观有无品」,从缘起法的非有论到非无,这是依『化迦旃延经』说的。「观缚解品」,从生死流转说到还灭,从系缚说到解脱。「观业品」,更是生死相续中的要义。从观染染者到此,共有十二品,论究世间集的中道。《观行品》要让我们明白:一切诸行是迁流变化、是无常,所以是性空。最后,还要知道这个“空”也不可得,不能执着,空亦复空!这是《观行品》里面的主题;

  那么《观合品》,这个“合”是什么意思?根尘触三和合名为触嘛!也要明白这个和合的触也是无自性的;《观有无品》是从缘起法的非有,论到非无。缘起法本身就是条件的组合,不是实有的,是非有。但是,它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从非有到非无,从《化迦旃延经》就有了:正观世间集,或者是正观世间灭,就不会落实有、实无;

  《观缚解品》,我们生死的流转,最后谈到涅槃还灭,也就是从系缚到解脱,如果是实在的能不能解脱?当然也是了解缘起非实!所以,从缘起而流转到缘起而还灭,都是缘起。《观业品》也是一样,在生死相续中,我们都认为有一个造业者,或者业是实有的,业是实有的你还能解脱吗?如何观察业性本空呢?这个都是法的重点。以上十二品就是在谈世间集的中道,条件集起的原因。

   (六)、「观法品」,明「知法入法」的现证。《观法品》谈到的重点,让我们了解法的真意,知道法的真相,就是见法、入法。从这个地方才能现证,当下的因缘就能现证,《观法品》重点在讲这个。无我无我所,为能见法性的观门,这是『阿含经』的要义。好,知法入法是现证的现观。那么《阿含经》讲到无我、无我所,其实体会到就是见法,从这观察入门的本身,就是《阿含经》的要义。

   所契入的诸法实相,即缘起的寂灭,即声闻与辟支佛所共证的。无我、无我所,叫见法或者叫见性,这个是《阿含经》所谈的。所契入的就是诸法实相,就是缘起的寂灭。不管是声闻或者是辟支佛,共同体证的都是这个诸法实相,都是一样的。

   (七)、「观时品」、「观因果品」、「观成坏品」,分别说明三世因果与得失。这是当时内外学者重视的论题,特别是修行历程中的要题。如要经过多少时间,怎样的从因到果,功德的成就或退坏。观时品,时,就是时间;“观因果”,从因到果;从成到坏。这个在解释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所显示的是三世;因果所显示的也是三世;一切法会成会坏也是三世。这三品就是在说明三世的因果,所谓的得跟失。这几品就是当时所有的学者都是很重视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主要的论题:论到我们要修行多久,有的说历劫;有的说三大阿僧祁劫;有的说七大阿僧祁劫;有的说无量劫。成就或者是退坏的这个过程,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这三品就是重点,现在讲这个地方,我相信大家都听得很深涩,为什么呢?如果对《中论》没有研究过,这每一品里面谈的内容大家不了解;对《阿含经》没有研究过,也不知道《阿含经》的真正内容。所以,你们现在不知道这个在比喻什么,听起来深涩一点。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导师要让我们知道《中论》的内涵,其实就是在解释《阿含经》而已。《中论》的目的就是要把《阿含》的真意展显出来,只是在证明这一点。所以,听到不是很清楚没有关系,这个后面谈到的又是法部分了,你们就能明白。

   (八)、「观如来品」,如来为创觉正法的圣者,超越常无常四见,边无边四见,有见与无见,这都是『阿含经』十四不可记的意义。《中论》的“观如来品”里面,解释如来是创觉正法的圣者,他超越了常跟无常;有边无边;有见无见。象世间是有边无边;如来灭后是有是无,这都是在《杂阿含经》十四无记不回答的问题。《观如来品》所要表现的,跟《阿含经》的十四无记的内容是一致的。

   (九)、「观颠倒品」,明所破的颠倒;否定三毒、染净、四倒的实性,归结到「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的缘起还灭。中论里面的《观颠倒品》要让我们明白的是:认为众生是颠倒的,都在三毒贪嗔痴里面,有染有净。其实,《观颠倒品》在破颠倒的实性、三毒的实性、染净的实性!最后归结到颠倒灭了,不再颠倒了;无明也就跟着灭了,这个就是在谈缘起的还灭嘛。

   “观四谛品”,明所悟的谛理,批评实有论者的破坏四谛、三宝,引证《阿含经》,成立“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的自宗。中论的《观四谛品》是在展显我们所体会的、所悟的谛理,正理法则。批评实有论者,萨婆多部都是实有论者。实有论者是破坏四谛三宝的,只有了解空义,才能成立一切的因果、四谛、三宝。这个内容是引证《阿含经》,成立“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的自宗,这个是一样的。

   “观涅槃品”,发挥的内容是《杂阿含经》卷十二(二九三经)所说∶「一切取(受)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是「无为」法的真义,说明无为、无受的涅槃。「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等,扫尽十四不可记说的戏论。这个都是让你明白《观涅槃品》里面的主题,跟《阿含经》里面的十四无记这个内容是一致的。所以,从《观法品》到这个地方,论究的就是世间集灭的中道,从有到还灭。

   (十)、《观十二因缘品》全依《阿含经》。中论里面的《十二因缘品》,完全都是依照《阿含经》里面的次第内容。《观邪见品》即破除我及世间的常无常,我及世间的边无边的邪见,明我法二空。离两边就是灭戏论,戏论就是邪见。所以,我们众生总是在常与无常;有边无边;是有是无;都是在这个观念。《破邪见品》就是要明白我法二空,正观缘起,远离邪见,这二品即论究世间灭道的精义。

  这个是从中论的内容来跟《阿含经》比较。

   三、从《中论》开首的归敬颂来说:缘起就是八不的中道。中论最出名的就是这个归敬颂,一开始的。『中论』以中为名,即以八不显示中道。不常不断的中道,不一不异的中道,就是出于『阿含经』,前面都曾引证过。不来不去,在『杂阿含经』的『第一义空经』,也曾说到。在显示缘起的有因有果而无作无受时说∶「眼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这即是在缘起的生灭中,指出不来不去的中道。八不:不一不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出。其实,就是八不的重点内容。在《杂阿含经》的第一义空经里面:眼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其实就已经彰显出来了,就是不来不去嘛!

   不生不灭据『阿含经』义,指无为法而…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