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不生不灭就是讲无为,没有生灭嘛。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灭的,无为即涅槃寂灭,即缘起的寂灭性。龙树以此八不的缘起说,为止息戏论而寂灭的第一教说∶「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归功于瞿昙,这也可见与『阿含』的关切了!导师这里是让我们明白:龙树他归敬的是佛陀,那么就可以了解了《阿含经》是根据佛陀说的,造中论本来在阐扬大乘空义,归功于第一的还是佛陀,可见跟阿含的精神是一致的。我们大乘法到后面归敬的是谁?真正归敬佛陀的就不多了!是不是?但是《中论》的缘起归敬颂开始,他所归敬的是瞿昙,瞿昙是释迦佛陀,可见这个跟阿含精神是一致的,这个也是要让我们明白。从上面的三点这是导师的引证。
这样,从引证的圣典看,从本论的内容看,从八不的根据看,都不难看出『中论』的意趣所在。导师从三方面引证圣典的部分,中论的内容的部分,八不缘起的根据来看,都可以看出中论真正的意趣、内容。龙树的思想,不仅『中论』如此,『大智度论』也还是如此。《大智度论》也是龙树菩萨解释《般若经》的一部大论着,代表龙树思想的就是《中论》跟《大智度论》。这两个是最主要的。
他解说八不的第一义悉檀,是三乘所共的。龙树菩萨不管是在《中论》里面,还是在《大智度论》里面解释八不,在展显的就是第一义悉檀。然后让我们明白这第一义悉檀,其实就是三乘所共的。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我们要体会的第一义就在八不里面,三乘共法了。
『智论』卷一,除了八不而外,又引『众义经』,汉译名『义足经』,即『义品』,巴利藏摄在「小部」里。又如三门中的空门,广引[阿含经]来成立我法皆空(智论卷十八)。卷三十七中,也引七经,证明声闻藏的法空。这个我们只要带过就好。不需详说。
所以,依龙树的见地,空相应的缘起、中道,虽菩萨与声闻的智慧不同,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虚空空(智论卷三十五),但这到底是量的差别,不能说空性寂灭中有什么质的不同。导师这一点论证我们也要注意:照龙树菩萨的见地来讲,他在展现的空义、缘起中道内容,不管是菩萨或者是声闻,体证的都是一样的。差别在哪里?就是智慧的深浅,对空义了解的深浅!所以,他比喻声闻如毛孔空,那个空的大小好象我们身上的毛孔一样;菩萨体会的空,象虚空一样。菩萨体会的空比较深广;声闻体证的空比较小。但是,这样的比喻是要让我们明白深浅不同、量的差别。对于体会的空性跟寂灭,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别,是一样的,这个大家要明白!所以,有的人批评大小乘有不同,其实是不了解。是智慧的深浅不同,质是一样的;量有大小差别。
所以,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智论卷四)。菩萨重要是在讲法空,差别在这里。我们现在大乘佛法批评小乘,也是批评这一点。认为小乘佛法、声闻法破的只是我空,没有破法空,重点也是在谈这个。
「若了了说,则言一切诸法空;若方便说,则言无我」(智论卷二十六)。了了说,就是比较分明的说;比较仔细的、微细的说。若是只有谈方便、大原则的话,就是讲无我。其实,无我跟诸法空,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深度或者是接触外面的广度不一样而已。
这都不过是侧重的不同,详略的不同而已!这样,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确认缘起、空、中道为佛教的根本深义,这一点是导师的结论。龙树菩萨的中论,确实是站在大乘学者的立场,来确认缘起、空、跟中道是佛教的根本深意。这几句话大家要注意!这一点也是我们要确认的。
与声闻学者辨诘论难,并非破除四谛、三宝等法,反而是成立。抉发『阿含』的缘起深义,将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这几句话就是导师的真精神。今天为什么要还源?溯源而上抉择《阿含》经义,就是把佛陀所开显的法义,在更深层的内容中去展现、去明白!佛法的正见,由于各有所偏,不能展显。导师把龙树菩萨抉择空义的重点,根据《阿含》的这一点把握住了,这样才能显出大乘佛法也不离开根本佛法的经义,是不能有不同的。但是,着相的声闻学者不能展现佛法的深义,龙树菩萨,或者是导师就是把他的深义彰显出来,抉择出来,我们才看得到。
什么是佛法的根本教义呢?什么是佛法真正的正见呢?就是缘起中道!不管是根本佛法、大乘佛法,都要建立在这个缘起正见上面。如果离开这个缘起正见,不管是大小乘,就不是佛法的根本正见了。这一点如果明白了,我们今天不管是看《阿含经》,大乘经典,就有立足点,就有站的位置了。不但站的位置有,你很快的会找到自己应该用的法门,就不会糊里糊涂了:人家讲这个好;讲那个好;把外道的思想也认为是佛法;这样,我们修行就很危险,要受用就不容易了。所以,要建立真正佛法的经义、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上《杂阿含》就谈过了:佛法一两千年来,大乘佛法争论不休,到今天还在争论,谁也不服谁!我们真的要研究佛法,或者是想要修行的人就很辛苦了。我们到底要听谁的?如果今天导师不是用他的智慧来抉择,把握住这个根本的正见:大小乘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让我们清清楚楚的抉择出佛法真正的根本正见是什么,这一点如果不建立起来,我们如何择法?谁的对、谁不对?没有办法择法了!如果今天了解导师的用心,也能看出龙树菩萨的真精神,我们把握了这个根本,回过头来在大乘佛法里,尤其是中国的大乘佛法里,我们就有能力去抉择了。什么是符合佛法真意的;什么是出于方便说的、不是了义的就知道。我们的下手要依寻的法门,才有一个根据,很重要!
前面这个地方,导师只是找出龙树菩萨造的《中论》,他的根据是《阿含经》的根本法义。把过去声闻学者着相的部分还要把它破掉,展显真正最根本的、最深层的东西,真正的面目让它展显出来。所以,明白了这一点,大乘佛法的空义,尤其是初期大乘龙树菩萨的精神,不是在贬阿含,反而是在彰显阿含的真义。这样如果明白的人、了解的人,不会去诽谤小乘不了义;在研究小乘法的人了解了这一点,会不会认为大乘非佛说。这个等于是在贯穿大小乘思想上的歧见,导师就是借《中论》龙树菩萨的精神,来阐扬它的内涵;来让我们明白跟阿含的关系,这个是很重要的!前面的举证,因为我们还没有上过《中观论颂》,可能听起来比较生疏,不能很了解。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主要的是明白这个关系重点就好。下来就更重要了,下面解释内容。从现在起到下一课,大家不要缺席,这个重点要出来了。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