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P3

  ..续本文上一页明《阿含经》里面佛说的部分。(一),《观本际品》说∶“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如果你们看过《中论》就知道,《观本际品》其实就是在了解本际不可得。我们都在找第一因嘛,一个最根本的源头。但是,《观本际品》主要让我们明白,佛陀所开示的本际不可得是没有第一因的,没有一个开头的地方,找不到的。那么这个理论这个法出于;这个出于《杂阿含》卷十(二六六经)等说∶“无始生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说我们的生死无始以来根本找不到苦的本际。生死无始的教说,龙树引归“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的空义。《阿含经》所谈的这个本际不可得,也就是佛教讲无始以来,无始是找不到一个本际,找不到一个第一的开头的地方。所以,龙树菩萨把这个无始生死的这一个教说,来阐扬他的空义,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的空义。如果本际不可得,那么生老死可不可得?也是不可得,这是第一个引证的方。

   (二),《观行品》说:《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以有为诸行为由妄取而成的虚诳──即虚妄相,以涅槃为不虚诳,是《阿含经》所说的。但龙树以为∶虚妄即是空无自性的,所以说∶「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

   《观行品》说,众生都在虚妄颠倒中,以为有实在的,所以叫做虚狂妄取相。一切迁流变化不停的万法,一切有为相,其实就是虚妄相,我们执取以为是实在的。但是,如果透过虚妄相的明白、不执取的话,就能体证到涅槃。所以,龙树认为这个“虚妄”,还是空无自性的!虚狂妄取相是实有的吗?是实在的吗?是不变永恒的吗?还是空无自性的,所以龙树菩萨导归到空义,目的是要让我们了解空义而已。

   (三)、「观有无品」说∶「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这是出于『杂阿含经』,己经引述过。离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为『中论』重要的教证。我们的思维模式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没有办法离开这两个思维模式。但是,《杂阿含经》里面的《化迦旃延经》讲:正观世间集,就不会落于无见;正观世间灭,就不会落于有见。思维模式是刚好不执着“有”、“无”两边,这个就是圣弟子的正观。跟我们世俗凡夫的思维模式刚好是相反的,这个就是在阐扬离开有无两边的缘起中道,都建立在缘起上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中论》里面最重要的教证,就是这一经《离有无品》。

   (四),《观四谛品》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这如『增壹阿含经』卷十说∶「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设我与人说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各部广律,在梵天请法前,都有此说。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了:佛陀开悟、悟道的时候,本来有不想说法的这个想法,认为今天所体悟的这个妙法,一般人是难以思义的。讲了人家不信、也不奉行,还是不说吧!默然,想入灭了。后来诸天劝请才说法的,才度五比丘的。这个《观四谛品》的“不欲说”,其实出处在《增一阿含经》里面,一切广律都有,这个也是证明之一。

   (五)、「观四谛品」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那么这个见缘起即见佛是出于《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须菩提见佛的教说。见缘起法即见四谛,出于『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从这个举证中就可以看到《中论》的《观四谛品》里面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这个记录在《阿含经》里面就有了:有一次,须菩提听说佛陀从天上回来,大家都要去见佛。须菩提就想:佛陀曾开示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他就在那边入观空定,思维缘起法。那么莲花色比丘,他用大神通化作一个长者,随从去见佛,他认为是第一个见佛的。佛陀就告诉他:你不是第一个见我的,第一个见我的是须菩提!所以,见法即见佛的这个比喻在《阿含经》里面就有。《观四谛品》用这样的因缘来写,表示这个出处就是《阿含经》。

   六、「观涅槃品」说∶「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断有断非有,这个如什么,『杂阿含经』卷九(二四九经)说∶「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阿含经》的(二四九经)谈到涅槃,涅槃的内容是尽、离欲、灭、息、没。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你说实有不对,实无也不对,你只要落在两边的有、无,都不能体会涅槃的深义。那么《观涅槃品》里面,重点在显示断有跟断非有,其实出处都是在《杂阿含经》。这个也是举证之一。《阿含经》的本义,一切声闻学者不能深识,专在名相上取执,所以龙树与他们争辨,似乎龙树在极力破斥小乘,而不知是为了成立《阿含》的真义,成立四谛、三宝、世出世的一切法。

   这几句话很重要!《阿含经》的本义,在着相的小乘声闻学者来讲,他没有办法了解佛陀讲这些法背后的深意,所以都会在名相上执着。龙树菩萨看起来是在跟他们辩论,好象在破斥这些小乘学者,但是导师就指出来:龙树菩萨的目的不是在破斥他,而是在成立《阿含》的真义!声闻学者不能了解深意,执着在表面的现象上。龙树菩萨这样的辩论,目的是在掘发它的深义,真正《阿含经》的深义让它凸现出来,这才是龙树菩萨真正的本意!我们今天现在还是这样子。

   现在南传的佛法到我们台湾来,他们修禅观这一部分很用心,对每一个现象都分析的非常清楚,很用心。但是,很多人就被表面的现象而以为就是这样,但是背后要体会的深义反而很多人不了解了。今天大乘佛法,一般人把他解释成跟小乘不同!不同在哪里?同是在哪里?大乘佛法的真意如果明白的话,跟根本佛法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完全是一致的!如果今天学小乘佛法、南传佛法的人,也能了解佛法的真意,那么对大乘法的深意也不会排斥,也不会否认的。今天大小乘存着一种相对、隔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今天,如果把导师论着的真精神、真内涵都能明白的话,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了解真正的声闻学、阿含学。里面的真意跟我们大乘的空义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什么隔阂的。

   如果声闻学者执着在名相,要不要破?当然要破,因为他没有了解深意。龙树菩萨跟他们争论、争辩,不是在破他们,而是要让他明白《阿含》更深一层的真正佛陀的本怀!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导师就讲:看起来龙树菩萨和他们论辩不是为了在破斥小乘,是为让《阿含》的真意能够凸现出来,反而才能成立四谛、三宝,世出世的一切法。很多大乘学者认为“空”是超出一切的,是在破一切法。其实导师的看法刚好相反,是在成立一切法。有的学了空义,什么四谛,认为都没有什么了,对三宝也不恭敬了,认为一切都空嘛。其实,都没有了解真正的空义,“由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才能成立一切法。

   大乘的空义,尤其是龙树菩萨的空义,正好相反在成立一切法。如果明白这一点,会不会把龙树菩萨的空义把它认为是恶取空!要明白他的真实的本意,是在成立一切法还会不会认为是恶取空?这一点很重要!后来的唯识、如来藏思想,都认为这个空义是恶取空,中观是不了义。为什么?根本不了解这个真正的深义!所以导师在研究《中论》,然后认为这是《阿含》的通论,这个抉择你们知道有多重要吗!今天如果不能够把这个抉择清楚,如何能够“立足于根本佛法之纯朴,阐扬初期大乘之行解”?它是贯穿的!这个如果明白了,成立了。那我现在就要提醒大家一个重点,后面祖师的判教错在哪里你们就知道了。如果这个根本的把握住了,后面还需要不需要来一个唯识的名,再来破这个空义?需不需要一个如来藏思想,才能成立轮回?很重要哦!就是因为对这个根本的理念不明白,根本的真精神不懂,才有后面很多的破除!认为不了义,反而后面生出来的这些法义反而问题多了!

   所以,我们佛法会争论几千年了,就是对于这个深意不了解而已,领会错了。我常常讲这个就是正本清源,导师今天为什么这么辛苦?代我们厘清两三千年的佛法,找到源头的根本是什么,回过头来才能抉择大乘三系的流变,也才能知道什么才是跟根本佛法相应的,什么是偏离了佛法的正见,这样才有办法来判断抉择大乘三系的法义,这个的重要性要明白。所以,今天很多人不了解导师在做什么,不了解导师的用心,不了解导师的智慧如海。这个重点如果我们把握住了,不但了解了导师的用心,我们个人也能把握佛法的真意,就不会随波逐流了。哪个理论说起来好象也不错,哪一宗说得也很美,其实有没有功效、有没有择法眼不知道,所以这个法太重要了!这个是引证佛说的部分。

  二、从『中论』的内容去看,也明白『中论』是以『阿含经』的教义为对象,参考古典的阿毗昙,破斥一般学者的解说,显出瞿昙缘起的中道真义。这不妨略为分析。导师把这个《中论》的内容,跟《阿含经》的教义研究起来,还参考部派佛教的阿毗昙。阿毗昙中,每一个部派都有破斥的对象,都在破斥一般学者错误的解说。导师把它分析了。(一)“《观因缘品》”,观“缘生”的不生(灭)。“《观来去品》”,观此诸行的“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此二品,总观八不的始终,“不生”与“不去”。此下别观四谛。观因缘品和观来去品主要在显示生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就是要让我们了解不生不灭、来去,其实是不可得。这两品已经把八不缘起的开始到结束,一切都包含在里面了,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了。

   (二)、「观六情品」、「观五阴品」、「观六种品」,即观察六处、五蕴、六界的世间法。我们《杂阿含经》都上过课了,最主要的是五…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