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于正见,你自然就会有行,行还是相依相缘的,但是这个主导是在正见。所以建立缘起正见,是一切法的根本,最重要就在这里。有缘起的正见,你即能深观、也能广行,两边就不会偏废偏颇了。谁在先谁在后,没有这个问题!依于正见深观跟广行是不二的,是相依相成的。这样了解吗?也就是为什么,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跟大家上课,目的是什么,不过要建立你们的缘起正见而已。缘起的正见明白了、清楚了,对法的抉择就有法眼了。不管是内在的修深观,外在对万法、人际关系的广行,你们也能够相依相缘而不偏废。所以,主要是在缘起的正见的建立,这一点大家就要明白了!
将来你们行菩萨道,在社会上跟人、跟万法相触,你要怎么度众生?你要怎么去利益他人?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利他?还是要依于缘起正见!今天要让各位受用、解脱,我要把你们正见建立好,你们自然就会跟法相应,即能深观也能广行,这个就是重点那!很多人就说:师父啊!听你讲的法我觉得很好,问题是父母亲我没有办法跟他沟通;我先生,我太太,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没有办法跟他沟通,师父要怎么办?你说要怎么办?就是要把缘起正见建立好!然后能够把缘起正见也让他明白。只有这个地方最重要:你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你要先改变他的知见观念嘛!是不是?
所以,当你如果能够把正见建立得非常正确,你的身心行为有转化了,旁边的人看在眼里是很清楚的:哎呀!这个人呀现在真的不一样了。学了这个法身心转化,智慧有了,谈吐行为都非常好,那人家就感动了,你还要去度他吗?他会来问你了:你是学什么?你在哪里学的?是不是他就会来问你?这个就是真正的度了,他真的有兴趣了。你要跟他建立的是缘起正见,知见建立好了,他也会转化、他也能修正、他也能成就的。这个文章看起来就这样过去,但是,我们能引申、把握的重点就很重要哦!这个地方可以看出缘起正见多重要啊!就象我讲的电脑的程序多重要啊!程序把它修正了,行为就会端正。不管深观,广行都要依于这个缘起正见,你就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先建立这个重要的知见。
关于龙树深观的论典,罗什三藏所传,有长达十万颂的『无畏论』。五百颂的『中论』,即出于『无畏论』中。罗什除译有青目释的『中论』外,还有『十二门论』,也是龙树造的;这部论,可以说是中论的入门书。鸠摩罗什翻译《无畏论》有十万颂,这个是很长的。那么《中论》只有五百颂,五百颂在十万颂是一个小小的部分而已,《中论》就是出于《无畏论》。还有《十二门论》,也是龙树菩萨造的。有一个讲法:《十二门论》是《中论》的入门书。《十二门论》是以十二个门,十二个方向,十二个主题,来阐扬性空的思想,《中论》有二十几个主题。所以《十二门论》是比较缩小的、比较精华的,重点先把这个空义来阐扬。如果我们要研究《中论》以前,先把《十二门论》了解一下,对将来研究《中论》就会比较了解,比较驾轻就熟了。平常如果有《十二门论》这本书,小小的没有多少页,可以先看看。三论宗,其实根据的是《中论》、《十二门论》还有一个《百论》,《百论》其实是后面他的弟子造的。
后面这些文章大家自己有时间再看看,这个只是在讲跟法义没有直接关系的,这个自己看就好。我们现在翻到第十七页,第二行开始:汉藏一致的传说∶传龙树中观的正统者,是锡兰的提婆论师。提婆的主要作品,名『四百论』;奘译的『广百论』,即此论后八品的护法『释论』。
不管是汉文的或者是西藏的,一致都认为这个提婆论师是龙树菩萨的正统传人。提婆他最主要的论着是《四百论》;我们中国玄奘法师翻译的《广百论》,其实就是这个《四百论》后面的八品,是护法《释论》的部分。什公所译的『百论』,婆薮开士释,也即是此论的略本。
本来是《四百论》,后来变成《百论》,其实都是《四百论》的简要的“释论”。此外,还有『百字论』。提婆论以「百」为名,不仅是数目的,古人解说为「无邪不摧,无正不显」,即完备的意义。
《百论》古时候的人,一个简单的看法就是摧邪显正,也就是破邪显正。只要不是正确的他都会摧破,而显出正确的法义。月称从语言学的见地,解说为「遮遣分别邪执」;提婆论确是侧重破邪的。
因为提婆论师所造的论,《四百论》或者是《百论》,重要都在破其它每个宗派,或者是部派不正确的;或者是还有邪执的,尽量在破除这些戏论跟邪见。所以,一般研究这些论的人都知道他的重点:只要是错的、有偏邪的他都破,主要是在破邪,一般的认识都是在这里。
其后青目释《中论》的八不说∶「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即为总破一切法」。青目论师也是一样,把《中论》里面八不的论述,也是把它解释成法虽然是很深广、很多,但是用八不,就是略说八事即为总破一切法。这个是一般的论师都是这样的见地,这样的看法。以《中论》八不,偏重于广破一切,也许是受提婆论的影响。这几句话导师点出重点,一般人以为龙树菩萨造的《中论》,是以八不缘起来讲的,也认为他在破一切法。其实会有这个观念的原因,可能就是受提婆论师的影响。导师为什么前面要点出这个,因为后面这一段才是重要:前面只是让你知道一般人的判断,其实都有他的因缘,认为说中论是在破一切法,可能就是受提婆论师他所造论大家对他看法而产生的影响。后面是导师的看法。
龙树的『中论』,固然能遮破一切戏论,但『中论』的正意,决非以摧破一切为能,反而是为了成立一切法,显示释迦的缘起中道。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学龙树菩萨的《中论》,都知道在破什么?其实是在破自性执!离两边名中道。他只是在破自性的实有,不是在破一切法!反而由空义故才能成立一切法,这个是导师他的深见!我们今天研究《中论》也是一样,不要以为是拿来破人间万法的,不是这个意思,反而是成立一切法。释迦牟尼佛显示的缘起中道,是在成立一切法,不是在破一切法;是在破对一切法的实有感跟自性见,而不是在破一切法,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如果明白这一点哪,学中观中论的人,就不会落入所谓什么断灭见,恶取空,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导师这个真见我们也能明白的话。我们知道中观以后,不管是唯识,或者是真常的思想,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中观是恶取空?不了义呢?其实,就是因为错会了《中论》真正的意思!他以为只是在破一切法:好了,什么法都破了,什么都非实、什么都如幻,最后不是什么都没有嘛?其实这个很重要啊。如果我们今天这个重点如果明白。《中论》不但不破一切法,而是在成立一切法,那这样会不会落入恶取空,就不会有这问题了。这个很重要!导师短短的几句话点出这个重点,我们就要明白:今天学中观中论把握这个重点,就不会落入什么都没有的恶取空,或者是断灭见,这个蛮重要的!
第二节 中论为阿含通论考
探求龙树缘起、空、中道的深义,主要的当然在《中论》。这是一个导师的特见,导师研究龙树菩萨的《中论》,把握到了龙树菩萨抉择了般若的空义;阿毗坛的空义;往上溯源到《阿含》,找出了与《阿含》的空义是一贯的。所以,他明白这个的时候,他就是了解到龙树讲的空义;龙树所论着的《中论》的根本思想,其实都是从《阿含经》来。所以,表面上《中论》好象是大乘佛法,跟早期的佛法,尤其是《阿含经》的佛法好象是不同的。其实不是!《中论》要阐扬的就是《阿含经》的内容,阐扬的就是《阿含经》的本义!但是一般人的看法:《中论》是在解释《般若经》的;导师刚好看法不一样,认为《中论》是在解释《阿含经》的。注意!这一点很重要!
《中论》的中道说,我有一根本的理解──龙树菩萨本着大乘深邃广博的理论,从缘起性空的正见中,掘发《阿含经》的真义。导师讲出一个根本的见地,有一根本的理解:龙树菩萨今天造《中论》,他是本着大乘深邃广博的理论,而把握住一个根本就是缘起性空的正见,用缘起性空的正见来掘发《阿含经》的真义。《阿含经》过去的解释或者是认知,其实没有完全发挥它真正的内涵。所以学大乘的认为小乘不了义,今天反而是大乘的空义,就是缘起性空的这个正见!那回过头来才能看出《阿含经》的真义。
这是说∶缘起、空、中道,固然为一般大乘学者所弘扬,但这不是离了《阿含经》而独有的,这实是《阿含经》的本义,不过一般取相的小乘学者,没有悟解吧了。大乘讲的是缘起、空、中道,这个一般大乘学者都在弘扬。但是很多人不了解,以为这个跟《阿含经》是不共的,是不一样的。但这个不是离开《阿含经》而独有的,缘起、空、中道才是真正《阿含经》的本义。一般的小乘学者执着在相上,没有真正深刻的了解而已。
所以《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是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抉择《阿含经》的本义所在。这个观念完全就不一样了!如果站在大乘的思想,以为小乘是不了义的,大乘跟小乘变成隔阂的、不相通的,那问题就大了。导师就点出重点:其实真正的《中论》,目的不是在展现大乘的了不起,看不起小乘。刚好相反,《中论》的目的,就是要把《阿含经》的真正根本思想跟真正的意趣所在要展显出来。注意!如果这个明白了,这个能把握的话,也能贯穿的话,大乘跟小乘就没有隔阂了,就不会相对了。
这种说法,不要以为希奇,所以说可从三方面去加以说明∶第一,《中论》所引证的佛说,都出于《阿含经》。《中论》一共有二十七品,导师从各个品的内容来证明,是不是真正的出于《阿含经》佛说,一定要先证…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